薏苡败酱红藤汤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痛30例
2013-07-20王朝蓉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咸阳712000
王朝蓉 闫 华 薛 娟 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咸阳712000)
慢性盆腔痛(CPP)是指发生在女性盆腔、腹部、腰骶部或臀部的非周期性疼痛,持续6个月以上,常引起功能障碍或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的一组疾病[1]。自2011年以来,我科治疗组采用薏苡败酱红藤汤保留灌肠配合抗生素治疗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抗生素治疗30例。治疗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将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60例慢性盆腔痛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年龄26.5~49岁,平均年龄(35.5±5)岁,所有患者均有下腹痛、高热、白带增多等症状,下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可伴有下腹部坠胀、腰骶部酸痛等。治疗前两组比较,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标准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2006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标准,采用先进的诊断仪器,严格遵照“三标准”,即最低诊断标准、附加诊断标准及特异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中药保留灌肠加抗生素,抗生素治疗同对照组。薏苡败酱红藤汤:生薏仁50g,败酱草、红藤、紫花地丁各30g,丹参、赤芍、元胡各20g,三棱、莪术各10g。上药以清水煎煮,每日1 剂,水煎取汁150mL,过滤,药温37℃~40℃(药温不宜过高),睡前保留灌肠。灌肠前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感,操作同时讲解灌肠治疗本病优点,分散注意力;操作前排空膀胱,排空大便,取侧卧位,臀部稍抬高,润滑导尿管前端外涂润滑油并缓缓插入肛门15cm 左右,用力不宜过大过猛;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调节滴速(不宜太快),使药液能被肠黏膜充分吸收。每日1 次,保留时间>1h。月经完全干净后5d开始保留灌肠,连用10d,月经期停用,连用3个月经周期。西药用1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单纯抗生素治疗,符合静脉应用抗生素标准者,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纳1.5g(或注射用头孢西丁纳2.0g)静滴,每日2 次;联用左氧氟沙星100mL静滴,每日2次,10d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下腹痛临床症状及发热体征消失,白带正常,B 超检查提示正常盆腔。显效:下腹痛症状消失,发热体征明显改善,白带正常,B 超检查附件增粗程度明显减轻或盆腔包快明显缩小,盆腔积液消失。好转:下腹痛临床症状好转,发热体征有所改善,白带接近正常,B 超复查附件增粗程度减轻或盆腔包块有所缩小,盆腔积液减少或消失。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B 超复查无变化。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讨 论 慢性盆腔痛在中医学中可散见在“腹痛”、“腰痛”、“带下”等病证中。其基本的中医病理有湿热下注、寒湿壅阻、气滞血瘀等证型。就虚实关系而言,应多为由实见虚,或正虚邪入而成虚实夹杂之病理本质。方中重用薏苡仁,尊之为君,取其既可渗湿排脓,又可健脾补虚而断其痰湿生成之源,可谓标本兼治。本品原为治疗肠痈要品,现中医临床亦常以其治疗下焦诸疾;败酱草、红藤消痈排脓,二味原为治疗肠痈要药,并善治下焦之湿邪夹毒诸患;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痛;丹参、赤芍活血化瘀止痛;莪术、三棱破血行气,消癥破瘕散结;元胡行气活血善治内外诸痛。全方紧扣慢性盆腔痛所对应的中医病机之关键,从而共奏化湿、行气、活血、散结终而止痛之曲。有学者认为白花败酱及其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链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亦有抑制作用。黄花败酱、白花败酱制剂对多种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疗效,可用于治疗消化道炎症(阑尾炎、肠炎、胃炎等),呼吸道炎症(咽炎、扁桃腺炎等),妇科炎症(阴道炎、宫颈炎、慢性盆腔炎及宫颈糜烂等)[4];大血藤煎剂对金黄色萄萄球菌及乙型链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链球菌及绿脓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与鞣质含量较高有关[5]。
总之,笔者用自拟薏苡败酱红藤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痛,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于此,以飨同道,并恳请指正再求提高。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88.
[2] 朱 兰,孙智晶.慢性盆腔疼痛的分类、发病机制及非妇科病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4):193.
[3] 李慧云.女性慢性盆腔疼痛原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4):3047.
[4] 赵 栋,丁 青,肖 艺.败酱草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9,10(15):76.
[5] 倪士峰,傅承新,吴 平.大血藤化学成分及药学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