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2013-07-20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期
关键词:儿童传统艺术

陈 欣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艺术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人的自我表现力和自主创造力,培养其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带动理性思维的发展。艺术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儿童时期是创造力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的感知最敏锐、情绪最活跃、想象最丰富的时期。儿童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启发儿童初步建立起审美意象,创造美,将感受自然美和创造美作为目标,以达到领悟社会美的目的。当艺术教育脱离了生活、远离了自然,过于热衷追求评比和技巧,艺术,也就失去了涵养人生质量的意义。

一、现代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现当今艺术学习反成技术模仿,一些家长与教育机构的教育方式与审美教育的内容相悖而行。许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让孩子学习绘画、歌唱、舞蹈、掌握乐器演奏技能拼命考级冲刺,他们希望孩子能通过这种形式学习到艺术的技艺、受到艺术感染和熏陶,增强艺术细胞。然而盲目追逐的结果却是艺术与孩子的学习的渐行渐远,成了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临摹式的学习技能。这样强迫的学习方式使儿童内心兴趣欲望得不到满足,最终父母的用心良苦变成孩子沉重的负担。除了一些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误,还有一些艺术教育机构在制定教学活动上也有很多误区,他们更多地“非自然地”强化和训练儿童的“好奇心”,忽视儿童自身对艺术的感受,抑制了儿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儿童艺术感受能力下降,审美方式被破坏,审美标准呆板。江苏省青少年书画协会秘书长袁传慈点出了少儿学习美术的误区:“现在不少家长让孩子通过学习美术,一味地追求学习绘画技法,目的就是想把孩子培养成艺术神通,还有一些家长企图让孩子通过学习艺术进入高校,功利性太强。儿童学美术不应该是学习技法,而应该是通过美术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内涵

21世纪的社会的发展赋予教育以新使命,因此儿童艺术教育只有走改革创新的道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一直从事于中德幼儿艺术教育研究与开发的窦凤茹老师指出:艺术,不应是一堂堂课、一门门技能,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好、一种美妙的情绪体验。自然中的花、草、石、木形态各异,都是抽象的点线面元素,它们组成具象的形态,生活中的声音也各具特色,成为生动的活的音乐源泉。通过生活与自然中抽象因素的分析与感受,可以让孩子对周遭世界的抽象或具象的艺术形式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孩子对艺术多种表现形式的感受以及欣赏能力,让孩子更加喜欢和愿意去主动观察、发现身边的各种审美元素,借此全面提升艺术修养和创造力。这种简简单单、潜移默化的渗透与熏陶,可以让儿童能快乐地与艺术为伴,他们在体验中领略到艺术之美,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欣喜、轻松与愉悦,这些收获比很多儿童在课堂上临摹老师的画作、枯燥地练习发声和弹奏手法来得更有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对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作用

积极的文化观念对发展人的审美观和创造力起促进作用。当代儿童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弊端,可以归结为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内涵的理论缺失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下降。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应追根溯源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因子,分析其对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实现最终的艺术教育创新发展发挥最大作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髓最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儒家强调“人和”即社会美,道家强调“天和”即自然美,佛家强调“心和”即心灵美。善即仁,是内在美;和即协调,是外在美。尽善尽美,至善至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审美标准。孔子注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在做人方面,孔子认为:“中和”是君子的品德,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艺术创作方面,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暗示了“中和之美”。《乐记》把“中和”作为音乐的审美标准,认为“中和”是音乐的美的本质,如“乐者,天地之中和也”。

在儿童艺术教育的环境背景下,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提炼应用到儿童艺术教育思想中。首先,教育工作者应以和善协调的审美理念鼓励和赞美儿童的自由创作,不能以个人的主观审美观念改变了儿童对审美对象的喜好。其次,教育工作者应启发和引导儿童自主接触审美对象,强调儿童主体的感知能力从而激发自主创新力。此外,教育工作者应当以培养儿童创新素质为宗旨,将以往儿童艺术教育重知识、重技艺的接受型教育模式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同时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如带孩子去享受大自然的艺术熏陶,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地对儿童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和变革。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传统文化思想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使“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的力量,也有阻碍创造发展的力量”。传统家庭和学校文化可以促进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家庭和学校是儿童不可选择和不可避免的学习场所,一般传统家庭文化都把家庭视为儿童的第一课堂,把父母事物儿童的第一位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儿童从出生之日就耳濡目染,家庭成员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就能使儿童用较好的方法进行艺术潜能的开发。传统学校文化的积极因素促进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杭州市有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文化传统的名校,艺术特色名扬四海,全校学生参加了百人合唱、百人绘画、百人民乐、百人舞蹈、百人小制作、百人书法、百人朗诵、百人横笛、百架飞机上蓝天的艺术活动,这样的浓浓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和开放的办学理念,使学校在浙江省以“艺术的摇篮”著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的“文化”一直影响并阻碍着现代人和现代教育的发展,比如传统物质文化、传统制度文化、传统封建制度文化中的 “知足常乐”“以不变应万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思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所谓的“古训”对儿童艺术教育创新和发展有消极的影响。过分追求秩序和规矩是儒家文化的特点。这种文化特点不仅体现在封建等级制度、人与人的关系甚至在房屋修建方面都能体现这种文化精神。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常看到许多孩子,为了画好画,他们非常规矩地揣摩、模仿教师的方法和步骤,生怕被教师或家长训斥为“不听话的孩子”。长此以往,儿童只能成为被动机械地再现对象,毫无自由发挥的余地,儿童的创新能力也会在这种过分追求秩序和规矩中慢慢消亡。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中“师严道尊” ,它体现了教师端庄方正的儒士风度。虽然如今教师的地位难以与古代的师傅相提并论,但仍有许多教师有意与无意地将自己当成教学的权威,如果儿童在学习生活中有影响教师地位的行为,这些教师就会毫不犹豫地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将儿童的“异想天开”的能力压制下去。在儿童艺术教育教学中,教师越以权威自居,儿童就越缺少自主创新的教育环境,艺术教育就越难以发展。

儿童是以自然的方式创造艺术,其中暗藏着令人感动的想象力和个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以审美和创新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思想,注意启发和引导儿童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表现个性,构建适合于培养儿童创新素质的教育目标、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与方法、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培养创造型教师的体系。新时代下,儿童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当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提炼并应用于现代的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将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无限启示和巨大贡献。

1.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为民.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双重影响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科学学报,2002

3.王田.李昌菊.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意义.美术向导,2012

猜你喜欢

儿童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纸的艺术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