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中音乐教学中师生心理的调适与呼应

2013-07-20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期
关键词:心理音乐教育

蒋 将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

音乐是一种有着最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是人类社会艺术形态的一部分。音乐是人类的精神产物,同时它又也会给予人的精神以一定的影响。人类所进行的一切社会实践,都离不开心理活动,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尤其在青少年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应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原理,针对教学对象在不同时期的音乐能力差别,融合音乐结构的心理学特征,并以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基础,使教学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

一、音乐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

人类进行任何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都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参与。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首先涉及到的是听觉和动觉,接着便是发挥丰富的象对音乐作出某种情感反应。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音乐教学也需要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尤为重要的便是有关心理学的原理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各自的不同情况进行恰当的引导,使每位学生的音乐水平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而且,教师更需要懂得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针对他们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音乐审美水平。

由此可见,人们由感知客观音响到对音乐作出主观反应,再到进行音乐教学实践,其过程都是以心理活动为主导的。因此,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运用音乐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使教学实践更符合人类对音乐的认知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二、高中生音乐学习的基本心理特点

中学阶段是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其音乐文化需求和社会的宣传环境密切相关。在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下,中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后普遍而有效地放松途径便是听、唱流行歌曲。但是若离开了对歌词的诠释,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与他们的学识、智力明显不成正比。除参加音乐艺术高考的学生以及一些专业学习乐器的学生每天会花些时间对音乐进行较认真地学习外,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流行音乐,对音乐的实践也只限于偶尔的哼哼唱唱,少有学生会尝试对音乐作品进行“三度创作”,去体验到音乐那真正的美。

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它不仅要求教师对音乐各要素的准确认识和把握,而且需要学生有意识的对音乐作品进行聆听,并对音乐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但由于学生在对音乐语言的把握、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学习经验等方面的事实上的短缺,致使学生很难形成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学科知识量的增加,以及中学音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制度等等,使得学生在生理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渐渐地消退。种种原因,导致事实上很难真正完成教学目标。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存在,其本身无疑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而这种教育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的影响,而非学校教育。自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种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也已越来越多。例如国内外众多的“歌手秀”或“排行榜”都成了青年学生们关注和了解音乐的主要方向及途径。尽管流行音乐是一种与广大民众直接面对的音乐形式,并能使广大音乐爱好者对音乐有了通俗易懂的理解,但不容否认,流行音乐的泛滥也使处于求知欲很强的中学阶段学生对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了某种疑虑,他们会觉得流行音乐才更能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满足”,而学校的音乐教育则太教条化、程式化与他们心目中所期待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教育有着太大的落差。

三、音乐教学中师生的心理调适及内容

决定教师能否胜任教师的职责在于其对于心理素质的支配能力和对于工作中行为表现的调整能力。成功胜任教师这一职责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种心理能力:一是角色适应力,即要在教学中适应角色转换,充分适应在工作方式、人际关系、教育思想观念、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的转换;二是心灵感悟力,即要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也就是要既能听“话”——听取学生的语言;又能听“声”——理解语言的深层内涵,包括对手势、面部表情、声调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唯如此,才能更准确的把握学生的言外之意;三是情绪控制力。教师的情绪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也会给学生心灵带来莫大的慰藉。因此,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决定着他能否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四是心理承受力。教师生活在一个有较多挫折刺激源的环境中,需要协调学生、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关系。承受力较强的教师,对学生状况、教育环境、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都会有较充分的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面对挫折,也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并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五是教育表现力,它是教师机智的基础,是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个人本能倾向的发展。教育表现力强,不仅意味着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善于发展自我,更意味着教师个体敢于展示自我,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是是一对平等的关系,当今更科学的教育观念更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这种教学风格只有在教师的不遗余力倡导和鼓励之下,才能使学生无所顾及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要真正实现教学民主,教师就首先要把高高在上的架子放下来,以学习的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与学生一起学习的行列之中,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攻克难关,享受成功。这种教学民主的好处就在于既可以把学生的智慧和力量更多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可以使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对教学加深理解,不断改进教学工作。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能力、志向、才干的培养问题,没有教师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实际解决的。”因此音乐教师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教育对象。因此,在新时期的教育大环境下,教师的“师德”尤显重要。要做一名身受中学生爱戴的音乐教师,除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和现代的教学理念外,更要关爱自己的教学对象。因此,教师不仅要从大处着想,也应从最小处、最细微处做起,比如可通过“对话”“聊天等等方式”去了解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已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音乐教学中师生的“呼”与“应”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适应和服从的状态,教师居于主宰地位,单向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这种状态下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估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认为教师灌输的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强烈依赖。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多的取决于他们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满堂灌,讲得筋疲力尽,而学生却木偶般似听非听,思维处于停滞僵化状态,时间一长就依赖成性,即使听讲有所得,也不会创新地去思维,这样就禁锢了学生的发展。

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脱离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新世纪的创新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尊重、保护和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比如:自学、质疑、知识系统化、知识迁移、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等,使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启发学生敢问、多问、会问,留足学生练习的时间,创造学生讲话的机会,使课堂成为真正的学堂,以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色彩,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宗旨。要办好新世纪的教育,加速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现代的平等观念,强调师生双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学生要充分尊重教师,虚心求教;教师则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教师要实行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尤其是尊重他们的思想。老师不应该把自己思想强加给学生,也不妨把自己的思想和学生的思想放在一起去碰撞、交流,在碰撞与交流中由师生共同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使学生个性沿着正确的轨迹去发展。

结语

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是需要在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文化信息交流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使教学对象的心理需求既能紧跟时代步伐,又能符合个体的发展规律。教师作为教学对象的引导者,担负着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任,必须更多地关注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变化,引导教学对象把对音乐的“理解”上升到对社会文化现象作出判断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其成为一代真正的具有高素质的时代新人。

[1]柳斌.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M].武汉:武汉教育出版社,1998: 16-20.

[2]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50.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20-130.

[4]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60-65.

[5]王希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20-25.

猜你喜欢

心理音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