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摄影影像作者情感表现与传达研究

2013-07-20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大众文艺 2013年1期
关键词:受众摄影情感

李 想 (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

通过随身携带的多媒体设备拍摄影像已经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了,但是随着网络迅速的发展和便携式多媒体设备在技术与软体支持上不断的革新,影像的拍摄与上传分享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过程了。如果之前在摄影发展的历程中将银盐时代的摄影工艺定义成“传统摄影术”,那麽如今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拍摄图片这种风潮逐渐开始流行恐怕大多数的数码摄影作品也将算是“传统摄影”的一部分了。不可否认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在添置了摄像头之后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最高的摄影设备,传统的相机唯有在我们需要使用的时候才会携带在身边,而这些移动设备我们或许会因为它真正的作用无时无刻伴随在人们身边,即使摄影功能只是一种附加,但是我们仍然乐于使用他们去纪录一些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或者是只是偶发性的随性拍摄下一些影像;其次网络信号的发展和使用一些社交网站逐渐称为当今人们生活节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有限网络或者是无线信号进入这类网站了解身边的朋友正在做些什么或者说正在关注着些什么,也可以把自己此时此刻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与网站的使用者一起分享。这两个目前已经成为大众潮流的现象直接引申出了本文想要探讨的一种全新的摄影形式:我们使用这些不属于以摄影为主要目的的设备进行拍摄,然后对获取的影像进行必要的修饰和后期之后上传至网络相册与身边的朋友和在同一个平台上互相不认识的使用者进行分享。这种新颖的摄影形式或许在听闻之下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我们所获得的图像或许不如先前通过专业相机所捕捉到的影像所具有的画质,因为受众的范围之广我们所能看到的影像在拍摄与内涵上也是参差不齐的。但是正如一句俗话所说:网络的力量是可怕的。当影像通过网络连接起了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之后,我们已经不能用两个专业中独立的研究结论去概括他们所具备的创造力了。但是不得不承认,即使设备得到了简化,但这些影像仍然维持着在艺术层面上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值得我们对创作过程与作品的完成进行研究分析。

一、新的影像拍摄方式所带来的摄影术的进化

如同在摄影术的历史中每次摄影器材有所更新的时候,摄影作品在拍摄主题和表现手法上也会有相应新的发展。简单的讲,在“达盖尔摄影术”刚诞生的时候因为拍摄时暴光时间长等特点摄影更多的用于拍摄风景和静态的人物肖像,此时正是画意摄影风潮盛行的年代;此后“溼板”摄影法的出现大大缩短了暴光所需要的时间,这为手持拍摄像机的诞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35mm底片相机的发明让摄影术彻底摆脱了器材所带来的繁重,我们可以携带轻便的摄影器材走出摄影棚去进行拍摄,这让纪实摄影、战地摄影这些需要拍摄者深入到事件的进展之中成为了一种可能;而随着影像的数码化,数码相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摄影常规,数为摄影的各种优势受到各行各业和个人用户的青睐,也使得摄影变得更加有趣;而通过移动设备拍摄并将影像上传至网络分享这种摄影形式的出现也会像上述那些摄影史的进化一样引发摄影风潮的变革。

碍于影像设备的硬件条件限制,无法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像使用传统相机或者是数码相机那样得到作者所期待的画质,手机等多媒体移动设备所能提供的影像纪录或许只是对于被摄体的形、色彩和大致的光影的简单呈现,这是在现阶段这种摄影手法最值得诟病和饱受争议的地方,除此之外它所带来的影像传达却是颠覆性的,尽管早已达成共识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每天都需要接受数不胜数的影像信息,但是主要媒介依然是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与电视和网络新闻。其中所能捕捉到的信息大部份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所发生的事件。而其中只有网络是可以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内与同时接受到该信息的受众进行互动与分享的。然而社交网络与网络相册的影像发佈与分享功能让影像的传达解除了事件与地点的限制:当获取到一张影像的同时并完成上传后,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观看到影像的网络使用者都成为了作品的受众。但问题也同时产生了,所观看到的影像或许只是作者无心拍摄到的画面,抑或是作者正巧在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抓住了某个瞬间,但当影像被阅读时,经过受众“再创作”之后作者原先想要传达的观点或者是信息是否有被正确的得到理解?这正是本文想要论述的重点:如何通过简单的图片或是配上简短的文字让受众理解作者个人在影像中表现自己的情感。

二、影像拍摄过程中作者创作情感的表达

而如何可以得到包含作者个人情感的影像,首先应该从影像的拍摄开始做起。摄影中作者个人情感的投入,即摄影画面形象的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感染力。

增强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度,首先应该立意深远:摄影是“瞬间精彩典型形象”的纪录,但并不是“有图必录”。摄影所承载的内容必须具备其传播价值。因此作者应善于捕捉或者提炼出有助于解决拍摄主体的矛盾与冲突的新鲜经验;善于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时代演变中受众观念上的新变化;善于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受众能产生强烈共鸣的典型人物与事件,时刻用心、及时捕捉最具典型性的精彩一瞬,来表现拍摄主体,反映影像特徵、突出拍摄本质,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是内涵丰富:一幅好的图片,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影像所能承载的信息含量。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努力做到构图完整,内涵丰富。这就要求作者通过对拍摄对象的合理取捨,运用尽可能地去表现光线、影调、色彩等摄影造型手段,把新闻事件中最富有内涵的价值信息表现出来,追求细节的表现,用细节去塑造形象,使影像中有人物、有故事、有细节,抓住受众眼球。

最后是善于创新,在如今的“图片爆炸”时代,影像彼此之间的相似点很多,因此,角度新颖、独特是作者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因此,作者应当重视新闻摄影的差异性价值,在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差异状态中抓拍人们乐于注视的瞬间形象,这种差异性越大,影像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越强,传播功能就越大。

艺术源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成功的影像作品在于画面中饱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摄影创作中,情感表现力是拍摄者从形式到内容深刻挖掘被摄主体的审美色彩,直接构筑强化与概括生活本身的审美境界,将内心的思想感悟凝聚在影像中,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增加摄影的艺术感染力,从而真正了解事物现象的本质。

提高拍摄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力,一是提高图片形象的情感表现。在拍摄同时将拍摄主体的主观情绪和情感揉进了艺术形象中。

二是作者情感的投入。拍摄是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本质的发掘来表现主体思想的,是作者通过艺术形象的刻画来传递思想感情的。

三是作品与读者的情感效应。影像作品的情感传达是一种双向运动,作者和受众通过画面造型达成情感上的交流。把握读者的情感导向,实现作品与读者情感效应。

三、手机摄影后期过程中作者情感表达

手机摄影与传统数码影像拍摄相比所具有的便捷性同时也体现在影像的后期过程中。通过这些设备附带或者第三方所开发的影像处理软件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拍摄得到的图像进行构图、色调和色彩的再调整。而与传统相机拍摄完成后需要将档桉传入电脑并通过相应的图片处理软件进行后期繁琐的过程不同的是现有软体可以让使用者通过简单的选择一些拍摄模式和滤镜便已可以完成整个创作过程。

选择相应的拍摄模式模拟不一样的相机和镜头结构从而符合多边的拍摄题材。就如我们习惯于用宽画幅表现广阔的自然风景,用鱼眼镜头使得被摄主体产生夸张怪诞的形变或者是全景拼接来展现一个揉眼透视无法完全观测到的空间一样,多媒体设备中所包含的这些镜头功能能让原本普通的影像变得更富有个性,而作者在使用这些功能让影像变得更具有个性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手中所具备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个人情感投入到影像作品之中,在经济便捷的同时支撑着创作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而通过各种艺术滤镜又可以对影像的色彩色调进行修改,就如时下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的lomo相机、旧照片、黑白照片、拍立得等各种相机在成像中所体现出的色彩差异性都可以通过软件得到实现。随着这些相机个自拥有固定的爱好者,而这些使用者在面对相同事件所产生的不同观点和立场,色彩与色调风格已经成为影像的一种符号来体现作者想要展现于受众之前的观点。

四、手机摄影介艺术的现在与未来

在这种新的摄影形式还尚处于在年轻人之间流行而遭受到传统摄影术的诟病的同时,它所能承载的社会价值已经渐渐体现出来。除了作为普通人业馀时间消遣的一种形式之外有更多的专业摄影人和艺术家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新颖的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创作和纪实报导。

纽约时报战地摄影师戴蒙·温特用iPhone拍摄的照片登上了该报头版,那些“更有味道”的照片在第68届全球年度图片奖中获得报纸类图片故事的三等奬,也因“非原始”和“影像真实”而引起广泛争议。在他的这组作品中,构图显得相当简单,而拍摄体才少有战争中激烈的战斗画面,更多的是士兵们平时在作息时的照片或者仅仅是一些随意摆放在地上的生活用品。而影像的色调也已经远远偏离于真实,更显得像是用充满严重色差的镜头和色彩还原不准的过期底片所拍摄的照片。然而正是这些无论是主体还是画面每个元素都带有各种慵懒颓废感觉的照片让受众在观看的同时联想到了和平年代生活的安稳并在观看时产生了对于战争的厌恶。这正是作者原本就想传达给受众的理念,虽然採用比较偏激或者是大多数专业人员无法理解的拍摄手法,但最终的效果还是令人叫绝。

因此,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桉例可以证明即使影像的拍摄装置与传统相机相比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如果作者可以正确的将自己的创作情感和意图完美的融入到作品之中,并且同时配合互联网的便捷性与时下的网络潮流,作者的意图仍然能顺利传达至每一位受众面前。

五、手机摄影在影像传播中的一些弊端

与此同时,多媒体移动设备的影像拍摄与上传也逐渐受到媒体发佈产业的重视。对于新闻而言,时效性是相当关键的。如果能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受众并在第一时间将影像信息广泛传播,无疑减少了媒体传播的投入而增加了产出。但这种形式的传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所有人都能参与到影像的製作与传播并且每个人所获得的製作与传播的受众范围都是平等的,我们很容易在浏览影像时遭遇到一些对事实真相进行扭曲的言论,其根本原因或许是作者本身的业务水准有限而无法将自己所要阐述的事实正确的展现在现场之外的受众眼前,抑或是对于真相的可以隐瞒。因此,这种新形式的影像拍摄与传播手段需要使用者拥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并自觉维护社会大环境的安稳。

[1]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胡忠青.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前景[J]南宁:广西社会科学院,2004.

[3]马鹰.群众摄影活动中网络平台的运用[J]西宁:青海省文化馆,2011.

[4]郭剑青.摄影正成为一种社交语言[N]北京: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12.

[5]宋晓刚.智能手机引发摄影社交热[N]北京:中国摄影协会,2011.

[6]夏珣.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比较分析[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邱志杰.重读摄影史[J]北京:内蒙古古日报社,2007.

[8]傅为新.究竟是艺术还是哲学——浅读读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J]杭州: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省新闻研究所,2010.

[9]约翰·伯格.观看的方式[M]台湾:麦田出版,2005.

[10]玛丽塔·斯特肯.观看的实践[M]台湾:脸谱出版,2009.

[11]罗兰·巴特.明室:摄影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2]罗兰·巴特.符号帝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3]杉本博司.直到长出青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受众摄影情感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