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飞之雁语》为何没有广泛流传

2013-07-20程秀芳邹新华成都师范学院音乐系四川成都61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期
关键词:南飞流传音乐

程秀芳 邹新华 (成都师范学院音乐系 四川成都 610000)

《南飞之雁语》是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的歌曲集《新歌初集》中的一首歌曲,这首歌以三连音加八分音符的节奏型为特点,旋律非常优美,可以说和他的另一首歌曲《问》是姐妹作,都表现了五四运动时期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可惜的是《南飞之雁语》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音响资料也非常少,这么优秀的一个作品为何没有得到广泛流传呢?笔者翻阅了一些资料,研究者大多认为是歌词惹的祸。比如梁茂在《中国近代专业音乐创作的开端》中提出:“萧友梅创作的学生歌曲,歌词绝大部分都是出自易韦斋的手笔,易韦斋的歌词在思想上偏于陈旧,文笔上古奥雕琢,不够流畅自然,节奏上又偏于琐碎、拗口。这就不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萧友梅的歌曲流传面不广,与易韦斋艰涩的歌词也有相当的关系。”在《萧友梅音乐文集》中,萧淑娴在一篇题为《回忆我的叔父萧友梅》的论文中认为:“易先生写歌词,叔父谱曲并写钢琴伴奏。易先生多才多艺,名士派作风很重。只可惜他为青少年写的新歌词,用词有偏陈旧、雕琢,影响了友梅叔的歌调的流传。”杨静在论文《萧友梅与赵元任艺术歌曲比较研究》中也提出:“萧友梅应该是代表新音乐方向的实践者,但他选用的歌词给他带来很大的局限性,这也是导致他的作品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和传唱的原因之一。”金桥在论文《从别校词说起》中也认为:“他与萧友梅先生合作的声乐作品数量不少,他的词作文法考究、意韵俱佳,但文字有时过于深奥而不易理解,歌唱起来有些拗口,所做的大部分歌词,审音琢句,难以为广大普通群众所接受。”刘靖文在论文《萧友梅的音乐思想与实践》中也认为:“萧友梅作品的91首歌曲,80首歌词是易韦斋写的。易先生歌词极尽抒情之能事,可惜过于华丽艰涩,难于歌唱。”晏青在论文《纪念中国新音乐的保姆萧友梅先生》中也说:“萧先生对于易先生的歌词颇有偏嗜,他所有的声乐曲差不多都是易先生的手笔。易先生是南粤的词人,受南宋词人吴梦窗影响很深,所作长短句都系典丽堆砌,过于高雅。先生之歌曲不能流传坊间深入大众者,对此无不相当关系。”萧友梅的歌曲,除了少量作品是胡适、章太炎、赵国钧、范静生等人作词,大部分都是易韦斋作词的。由此看来,萧友梅歌曲没有得到广泛流传,和易韦斋先生的确有关系。

为什么萧友梅总是选择和易韦斋合作呢?其实,萧友梅对歌词的选用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种乐曲之发生,亦往往籍优美的歌词,以增其效率”[1],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例子。萧友梅对歌词有自己的原则,他认为:“歌词要以浅显易解为主。如万不获己,须引用故实时,于篇末附注说明,以期唱者一望而了然其用意之所在。歌词应注重韵律,但不必数章同一韵,每章之内,换韵不妨,兼可采用四声通协之法。”[2]也就是说,萧友梅是按照自己的标准选择歌词。易韦斋写作的歌词,是符合他的要求的。易韦斋是老一辈的词作家,比萧友梅大10岁,中华民国成立时,他和萧友梅同时任孙中山总统府的秘书,是工作中的同事,当时的秘书长是胡汉民。胡汉民很重视秘书的文学修养,他特别赏识易韦斋。易韦斋作词,词律考究,富于韵味,在当时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而萧友梅从小进的灌根学堂,为他打下了牢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他自己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可以说很赏识易韦斋的才华。萧友梅是新音乐、新文化的倡导者,易韦斋积极地写新词,他们都有大胆的创新精神。萧友梅在北平生活期间,和易韦斋共同工作,他们对新文化有共鸣,并结下了很深的情谊。萧淑娴在《回忆我的叔父萧友梅》中说:“易先生写歌词,叔父谱曲并写钢琴伴奏,每写好二三首,则从西郊回到城里,要我们姑、侄给他们试唱。他的几本歌集,大部分是利用暑假时期合作写成的。”可见,萧友梅和易韦斋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萧友梅1922年出版的《今乐初集》和《新歌初集》都是“先写歌词,然后依照歌词的内容配上适当的曲调和钢琴伴奏,一洗过去依调填词的旧习。”[3]他们二人的性格和审美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频频合作。廖辅叔在论文《回忆萧友梅先生》中说:“1922年他的《今乐初集》和《新歌初集》先后出版,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新耳目的盛事。虽然这些歌曲,特别是由于那陈旧以致俗滥的歌词,加以在作曲技术也无不可议之处,今天大都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看一看,想想新文学运动初期,胡适的《尝试集》也曾经算是呱呱叫的新诗,两相比较,似乎也不必求全责备了吧。”廖辅叔先生的话说得好,虽然易韦斋的词有点深奥,但是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他和萧友梅的合作打破了我国学堂乐歌照谱填词的历史,开了完全独立作词作曲的先河。

龙榆生曾在《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中概括易韦斋:“填词务为生涩,爱取周邦彦吴文英诸僻调,一一依其四声虚实而强填之,用心之苦,自谓,百涩词心不用通。”他的词虽难懂,但他为新歌词的创作作了探索。易韦斋在文章《声韵是歌之美》中,提出“词最合作歌的规范”,他为新歌词的开创做了努力,虽然形式上还有些旧诗词的影响,但是比起以前填词严格依照四声清浊,现在已经写起了长短句,已经是很大胆的解放了。就歌词的内容来说,也有进步性。和萧友梅合作的《问》和《南飞之雁语》的歌词,表达了心系国家民族、对国家命运担忧的爱国热情。廖辅叔先生在《人民音乐》1999年第9期上的论文《从艺术歌曲的定名说起》中,说道:“萧友梅的作品,除了《问》之外,我觉得《南飞之雁语》就是不失为优秀的作品。”笔者也认为《南飞之雁语》的旋律流畅动听,结构方正有规律,作品有起有伏,歌词有韵味,是一首相当好的作品。

我们来看《南飞之雁语》的歌词:“算不尽云深,话长天了邃!一行行写不了归怀,乍霜前嘹泪!只望不见衡阳,化湘烟遥翠!但记着一程程,离不得同群,怕翔骞憔悴!同是飞、鸣、宿、食,同是疏从远树,何必千山万水,一年一度!君莫问春秋来去征途苦,请想想南北分歧冷暖殊!这便叫我们仆仆空中,欲留不可留,欲住无从住!盼得到气候平和,愿珍重汝一封书!”这首歌词写于国家南北对峙时期,和歌曲《问》中写到的“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一样是寄托了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是一种爱国忧思的感情表达。《南飞之雁语》中的歌词,有些词句是难于理解,但大意是能够懂的,如果再联系一下写作背景,就更容易理解了。今天,站在萧友梅博士的塑像前,我们回顾他的一生,为建立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所做出的努力,值得人们敬佩。创办国立音专时,他把为校长买小汽车的专款,用来买了三角钢琴。萧友梅临死之前,还在担心学生的琴房漏风,嘱托人用纸把门缝塞上,以免冻伤学生的手指。萧友梅一生都在关心音乐教育事业,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在音乐会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和黄自的《玫瑰三愿》等歌曲,而几乎没有听到有人演唱《南飞之雁语》,它的录音也非常少,目前能找到的只有香港人费明仪的一个录音。实际上,萧友梅的《南飞之雁语》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歌曲,我们应该多唱,让这首作品得到广泛流传。

注释:

[1]名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69

[2]《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69

[3]廖辅叔《廖辅叔文集》,华乐出版社,1994,16

猜你喜欢

南飞流传音乐
成龙标
经典“咏”流传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候鸟南飞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送“鸟”归家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