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鲁克沁镇维吾尔民居建筑院落空间特色

2013-07-20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伊犁835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期
关键词:维吾尔院落庭院

孙 静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伊犁 835000)

民居院落是民居建筑的外延,它不仅传承民居建筑特点,更承担了较多的民事活动。维吾尔民居建筑院落因其民族生活方式的不同,也与汉族民居院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相对于外部环境来说,一个院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体系。院的围合形式千姿百态,已故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对我国传统建筑院落发表过精辟见解:“最初的庭院显然是基于群居和自我保卫城邑出现之后,庭院的外墙就主要是来划分内外公私。古代的宫本身就是个城,唐宋之后城内的宫就缩小变成小组的庭院。扬弃城邑的防御性保留庑内的鉴谧宁静,予居住者在庭院内的‘户外生活’。”

一、鲁克沁镇维吾尔民居建筑院落概况

民居建筑中院落是农事生活所必须的,院中布置生活用品和农具来满足方便生活的要求。鲁克沁民居的生活院落空间一般不大,因院落模式的不同,院落面积大小各异,院落常常成为妇女劳作场所和儿童嬉戏的领地。维吾尔建筑形制的总体特点是“厚围护、 小窗、注重室外空间布局自由”;而最重要的是引水入户,以水定居,并植以果树、鲜花、蔬菜,这些植物不仅满足了饮食要求,同时也成为庭园装饰的基本构成元素。

两层的主要房屋放在庭院地段主要方位的一侧或后部,附属房屋放在次要方位,共同与围墙组成一个完整院落。主要生活区和日常杂务区的功能明确,互不干扰。庭院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围墙围合而成,使庭院形成相应的半开敞性空间。有的院落里的在主要生活区的上空加有棚盖。

主要房屋为两层,建在院落的中部,将庭院分成前后两院。前院是主要生活区域,后院是日常杂务地段兼附属房屋为一层或二层,有的从属于主要房间建造,有的按其需要单独设置;后院多和果园、菜园毗连;附属房屋多为一层土拱平房,极少数采用二层,按其各房间功能性质分别设于前院或后院。有的和主体联接,有的单幢设立。

无论前述哪种庭院,它们的主要房屋前面都有一个露天或半露天的空间,此处放置1个木“床”,维语称之为“卡塔儿”,这是一种比双人床还要宽大的木塌,床面有的用整板,有的用格板钉成,供夏日夜宿之用。

二、鲁克沁镇维吾尔民居建筑院落特色

由“群居”到“城邑”“宫殿”再到“小组的庭院”,说到底,一所民宅、一座宫殿、一座城市,只不过是一个院落的不断扩大而已。 相对于国外的独栋居所,这便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的显著特征,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鲁克沁镇维吾尔民居,因其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不仅从空间布局上存在与其他民居迥异的特征,在院落营建上表现出来的特异性也异常清晰。

(一)饮食特色——馕坑

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我国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新疆自治区博物馆陈列的吐鲁番出土的唐朝时期的馕,说明两千多年前鲁克沁人就开始制作和食用馕。在唐代,胡饼传到中原以后备受汉人欢迎,后来发展演变为大饼、烧饼、锅盔、火烧等,成为人们日常的主食。同样,胡饼在西域也演变为窝窝囊、圆饼馕、薄脆馕、油馕、肉馕等,成为维吾尔族的主食。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多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为40-50厘米,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一样大,叫“托喀西”馕,厚约5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细的一种小馕。还有一种直径约10厘米,厚约7-8 厘米,中间有一个洞的“格吉德”馕,又称“窝窝馕”,这是所有馕中最厚的。

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在他们的诗篇中还描写过馕。自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这首诗中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是以辅兴无。”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 摘录了“食经”关于做馕的技术资料,可见,馕在我国食谱中由来已久。

烤制馕的馕坑也别具一格,由于地区不同,馕坑的形式和材料也不同。一般馕坑高1m左右,用羊毛和黏土做成倒扣的缸形土坯,四周用土块垒成方形土台;南疆一些地区则选用当地的硝和泥做馕坑坯。囊坑用土坯砖砌成,口小肚大为一圆形炉膛。炉膛内壁用黄土和泥加盐水、羊毛抹成。用时先用木炭或焦炭将炉膛烧热,取出明火然后将馕饼快速贴在炉壁上,坑口加盖即可。囊坑用途很多,除了用来烤制素囊、肉囊、油囊之外,维吾尔烤全羊也在囊坑中烤制。

(二)园林特色——花墙

墙体是建筑的有机整体,传统民居建筑的最大魅力不是在于是否有装饰,而是在于墙体材料组合,构成一种装饰并与建筑融为一体化。作为时代记忆下的表现因素,墙体在不同地域环境下重新演绎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而今,民居建筑墙体已成为一种符号,成为一种特有的装饰结构,而不是建造的装饰。

鲁克沁地区多数院落在墙体之上都砌有围护墙,或者在较大空间的院落里通过围护墙的砌筑来分隔空间。分与合、围与透,组织院落空间的变化,并以此来连接建筑。这种围护墙通常不是实体砌筑,往往是通过土砖或者红砖的垒砌而成,因家庭喜好与匠人的审美差异,砖块通过不同的垒砌方式形成连续性的孔洞,最上端通过一排砖压顶,我们把这种围护墙称之为“花墙”,很多民居学者称之为“透风墙”,主要是考虑到其空气流动的功用。花墙通过孔洞将鲁克沁高热的气候以分流的形式削弱,孔洞保证了院落空间的空气流通,一定程度上改善着院落的微小气候,这种断而有序地重复、组合、编织,从整体到细部形成了有机的统一感和韵律感。

三、结语

院落是中国传统的空间形态,长久以来,在中国的居住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建筑院落由来已久,从可供考证的商代庭院遗址开始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史。建筑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空间有了理性的思考,开始主动的去创造建筑空间以满足人类本身的需求。鲁克沁当地居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生活需要通过囊坑、花墙的特色创设,在细化了院落空间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丰实了院落特色,使得院落空间避免单一方格形式,呈现出层次化和趣味性,赋予了民居建筑环境诗情画意。

注释:

1.梁思成.凝动的音乐[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8页

2.王拴乾.走向21世纪的新疆[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3.范静杨大禹.时代记忆下—云南民居墙体材料的生态艺术建构.中国民居建筑年鉴[J].2010 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维吾尔院落庭院
八一作品
回到庭院
庭院
庭院中的童年
探析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在新时期的传承发扬路径探讨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斑鸠飞落的庭院
院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