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013-07-19陈锋张胜山

学理论·上 2013年5期
关键词: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陈锋 张胜山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着力点、落脚点,用历史的变化、现实的成就、国际的比较进行教育,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1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从中强烈感受到一个愈加成熟、愈加自信、愈加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强底气。这种底气来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攻坚克难成功实践的深厚积淀,更来自指引我们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人间正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辉煌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波澜壮阔,历经千辛万苦。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感受我们每一步探索所历经的曲折艰难,明白了“每一步”的来之不易,才能深刻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确立起我们的自信。

1840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自这一年起,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不管是晚清还是随后的“中华民国”,尽管努力不止、代价不菲,却都回天乏术,不仅没能扭转国家危亡的颓势反而使中国滑向五千年所未有的低谷,甚至国家和民族都沦落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悲惨命运的残酷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举击溃了世界上最强大、最凶恶的帝国主义武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烂摊子。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亿万中国人民迎难而上,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积极探索,硬是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又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性的试金石。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取得巨大成就。第一,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前所未有。从1978年到2012年,30多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第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实现历史性飞跃。由1978年的第10位一跃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第三,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3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就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对于坚持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每个国家的国情、历史不同,道路就带有更大的特殊性。列宁曾说过,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手段、方法和形式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没有要求千篇一律。他们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要求各国社会主义者独立地进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在哪里呢?所谓“中国特色”之“特”,就在于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搞现代化、搞社会主义的特殊之处。二战以来,世界各国推行现代化的道路,除中国发展道路之外,其基本类型概括起来不外三种模式,即西方模式、苏联模式和东亚模式。同样是搞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所以独树一帜,除了中国创造性结合了各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外,恰恰又在于中国道路与所有这些模式都不相同。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具有无比巨大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包括:第一是共同富裕。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追求共同富裕。第二是科学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和制造业国家,中国付出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中国首先要对十几亿人民和子孙后代负责,科学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第三是和平发展。今天的中国是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待的友善之国,我们对于陷入战乱、贫困和经济发展困境的第三世界人民的处境,感同身受,一向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向他们予以援助。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支持中国共产党战无不胜的力量可谓多矣,而究其根本,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不但标志着共产党人在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实践中,在思想上、精神上和理论上的成熟,而且使得中华民族再次以思想的民族、文化的民族、文明的民族的崭新形象,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能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我国的国家组织能力主要表现为:第一,从基层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的能力。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把中国现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整合起来,为中国的发展所用,为人民所用。第二,坚持群众路线,立足基层,进行民主决策的能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尤其表现为其决策机制的优越性,表现为决策机制的基础是群众路线。第三,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执行能力。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成为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执行中央政策、确保战略实施的强有力保证。第四,在实践中不断调适的战术能力。路线问题解决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战略问题解决之后,战术问题就成为关键。所谓战术,就是机动灵活地适应新情况、新挑战的能力。

我们强调“三个自信”,归根结底,自信的基础就是自强。首先,是党要自强,我们的党必须重新焕发出压倒一切敌人,不为任何敌人所屈服的战斗精神;其次,是中国人民要自强,要重新焕发出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英雄主义精神。我们的自信,就来自我们的党是英雄的党,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勤劳勇敢的人民,只要焕发出战斗力、焕发出英雄主义精神,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包心鉴.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N].人民日报,2012-12-07.

猜你喜欢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层次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