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3-07-18田华
田华
摘 要 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阴霾已渐渐消散,世界经济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具有优良传统文化的中国石化来说,如何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体系优势,积极正视现实,化危机为机遇,在变数下趋利避害,实现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 中国石化 企业文化
始于2007年2月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虽然自2009年6月以来,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其在美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影响仍然留有余波,全球进入了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的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
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杀伤力众所周知,虽然现在经济在稳步复苏,但是还远未达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因此,中国石化企业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营造竞争新优势、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要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变成企业的自觉行为,紧密结合中国石化企业的特点,突出抓好经营理念、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精神、社会责任文化建设,引导企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安全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的历史土壤
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
新中国的石油工业经历了中国成立之初艰难创业、60年代的重大转折、十年动乱的严峻考验、80年代的开拓振兴、90年代的内涵进步以及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的石油人在为国家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凝练出了以“三老四严”、“铁人精神”为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企业文化,激励了几代石油人努力工作、无私奉献,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并在全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由此奠定了石油工业在共和国工业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领域中精神领袖的地位,其核心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两论”起家,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工作。对待面临的重重困难,石油职工用《矛盾论》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进行分析,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指导下,结合油田的客观实际情况,强调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上,引导到搞好科学研究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当时队伍思维理性化水平,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提供了最高保障。
2.狠抓“三基”工作。在油田建设过程中,始终强调抓好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和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包括在生产中录取、积累齐全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保证优良的工程质量和良好的设备状况。基本功是要求每个工人的生产操作出手过硬。基层建设是搞好基层队伍领导班子和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对此还规定了具体标准和措施,特别是普遍实行了基层岗位责任制度,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处处有人把关,建立起严格的生产秩序,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和宝贵经验。
3.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亲临第一线,直接指挥会战和生产。石油工业的一些重要决策,都是会战领导亲自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材料后就地做出的;每个重要战役都是会战领导直接部署和指挥,从而保证能够及时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各方配合协调,使会战能顺利进行。领导干部在深入一线中,身带言教,严格要求,逐步在会战职工中养成了“三老四严”的作风,对取得油田建设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坚持思想领先,深入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油田建设队伍始终坚持政治工作从搞好生产出发,从大多数群众出发,从积极方面出发,为生产服务的方针,把生动活泼的政治工作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细致地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扬政治、生产技术和经济民主,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在会战过程中,适时地开展总结评比,使群众中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能得到发扬。通过对“铁人精神”的树立和宣扬,充分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大大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
“三老四严”、“铁人精神”经过半个多世纪洗礼,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它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和规律。
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新文化的传承
石油传统企业文化中的历史定位及形成的个性化特征,都是当时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并对当时的石油工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整整影响了几代石油人为共和国的经济发展而献身于石油事业。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在传承的基础上也随之进行了改变,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石油石化业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思考。
1.中国石化企业新文化的框架。在新形势下,结合在市场经济新实践中取得的新经验,大胆学习和吸收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在继承中创新企业文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提出了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的新内涵,即“竞争、开放”的经营理念,“扩大资源、拓展市场、降本增效、严谨投资”的经营战略,“公司利润最大化、股东回报最大化”的经营宗旨,“外部市场化、内部紧密化”的经营机制,“规范、严谨、诚信”的经营准则和“永不满足、各得其所”的激励机制。经过创新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竞争、开放、规范、诚信”。
2.中国石化企业新文化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继承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培育核心价值理念、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形象,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石化特色的企业文化,为推进中国石化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3.中国石化企业新文化的主要任务。培育核心价值理念,并引导全体员工认同和自觉奉行核心价值理念,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任务。中国石化以“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造福员工”作为企业宗旨。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做强做大主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永续发展。中国石化以“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作为企业愿景。通过不懈努力,使公司的产业结构、资产结构更加合理,主业经营规模、赢利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企业凝聚力、竞争力明显增强,跻身世界能源化工公司前列。
三、新形势下中国石化企业文化面临的问题
从整体情况来看,当前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中国石化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建设相对分散,多元文化以及市场竞争使得不同类型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困难。随着油田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企业文化面临的背景也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为企业文化的融合铺平了道路,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企业成为跨文化的人类群体组织;管理文化的发展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模式,让企业文化不断推向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让企业文化的发展更加全面、可行;环境文化的日益重要性对企业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让企业文化的发展更加和谐。这些不同类型文化的发展使得企业文化和各种文化之间融合的难度加大。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随着人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跨国公司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公司员工之间不断流动已不可阻挡,这就使得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面临融合。
2.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导致企业文化执行难。目前很多企业文化建设很多依然停留在仅仅有理念而没有制度支撑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高层领导所倡导的理念或者价值观得不到具有约束或激励性的制度实体的支持和强化,结果导致理念是理念,制度是制度。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也轻视文化机制,缺乏领导层的一以贯之。事实上,很多规章制度的真正执行和落实往往都要靠领导者和各级管理者执行力的提升、执行流程的完善和相应执行工具的开发。
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企业文化渗透并影响着企业管理、经营、人际关系等所有层面。由于各种原因,国内企业文化借鉴别人的多,自己独到的少;参照西方的多,融会民族的少;口号形式的多,主体精神的少。这就使得企业文化无法形成体系,直接造成企业文化“虚化”,同时,又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组织及信息沟通,使得员工无法反映真实情况与个人思想,并认真理解和有效贯彻领导思想,从而使得很多企业领导都感到企业文化执行很难。
3.企业文化缺乏长远规划、急功近利导致发展难。中国企业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当前仍然需要加强数据分析与规章制度等“硬性”管理措施,这就使得企业文化这一“柔性”管理措施的效力很难被人们认识,以致许多企业只习惯于以完成各项硬性考核指标,如按照业绩导向来衡量工作的成效和考核员工,过程导向及其他考核指标则相对较弱,从而未能调动起职工建设企业文化的积极性,导致企业文化发展艰难。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发展应对措施
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下滑,但对中国石化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化石能源仍占据主导地位,石油行业的前景没有改变,并且还需要更多产量,更多人力,更多研发。中国石化企业应充分认识石油行业的发展趋势,迎难而上,抓住发展机遇,进行周密部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投资方式,强化经营策略。
1.坚定应对危机的必胜信心。要立足自身实际,客观认识和分析这次金融危机。从经济的整体形势来看,无论是世界经济或是地区经济,经济周期都是普遍存在的,金融危机只是经济周期的一种强烈表现形式。面对危机,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悲观失望,既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又要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危机里往往蕴含着机遇,要根据石油业务自身的特点,把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变成强化管理、优化结构、提升竞争力的良好机遇;变成石油业务苦练内功,向精细管理要效益的一个机遇。
2.积极实施战略并购。大胆利用国际资源,建立规模化、多元化的海外油气生产供应基地,是油田企业的战略选择。当前,金融危机大大降低了海外油气资源投资的政治风险。作为一种周期性的经济现象,金融危机早晚都要过去。然而,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石油资源后备储量不足的问题迟早会有一天摆在石油企业面前。剑桥能源协会常务董事布克哈德、IHS全球勘探与开发评论与分析副总裁弗瑞克兰德、IHS非洲区域经理新恩一致认为,低油价可能会导致某些行业的整合并购。金融危机使一些公司的资产大幅缩水,对于一些现金比较充裕的企业来说,在现金为王的时期,尤其适合做一些战略兼并。
在战略并购过程中,要坚持态度积极,操作谨慎的原则,要从长远考虑,特别是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要讲求投资效益,严格选择投资方式。一是优选那种现金比较薄弱,但资产非常好,自己没有能力进行再投资开发的公司实施并购。二是优选发现了一些油田但是没有能力开发的公司实施并购。三是优选那种现有油田需要一些兼并项目,以便获得外部帮助包括经验、技术的公司实施并购。
3.着眼长远,做好资源优化接替。石油企业要正视当前经济危机加剧的种种矛盾,克服困难,从战略高度进行科学布局。要加强勘探开发的投入,发现更多的优质储量,提高储量接替率,搞好产油区的战略接替。所谓战略接替,就是当老产油区还没出现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持续递减时新产油区就实现了接替,新老产油区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变化曲线的叠加可使总体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呈持续上升趋势。
4.加强内部管理,大力推行低成本战略。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日益严重、油价下跌、利润空间大幅度减小的情况下,最有效、最直接的策略,是加强内部管理,控本降耗,实施低成本战略;采取最有效的油气开采技术,提高系统效率,实现挖潜增效。
5.强化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科技实力和对战略性资源的控制力能够体现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两者结合就构成业务持续稳定发展的主引擎。全球范围内石油企业的老油田占多数,低品位油藏比例大,储量替换率低,采收率低,自然递减逐年加剧,开发成本居高不下。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必须立足老区,优化经营策略,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油之路。要立足技术创新,明确制约老区开发的问题,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为油藏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效控制和降低自然递减,提升老区开发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进一步推进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精细注采管理和油层综合治理,优化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挖掘油藏潜力,提高老油田最终采收率,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金融危机对油田企业的冲击,表面上是对原油价格、投资环境、石油需求等的冲击,实际上是对油田企业发展方式、经营结构的一次重大冲击和严峻考验。综观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石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油田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通过企业文化重建,推动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牵引作用,为“十二五”战略服务;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把化工、炼油等六大系统上中下游凝聚起来;引领绩效导向,促进内涵发展;提升企业的软实力。总的来说,就是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中国石化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