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兵学”刍议

2013-07-18王钧林

关键词:兵家兵学法家

王钧林



“大兵学”刍议

王钧林

兵学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兵学,指兵家兵学。广义的兵学,指诸子百家的兵学。大兵学,即指广义的兵学。大兵学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以齐国为中心,兵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等几大学派,顺应时代的需要,竞相谈兵,掀起了一个百家言兵的高潮。百家言兵,小大精粗,无所不至,留下了众多的兵学著作,积累了丰厚的兵学思想。而且,百家言兵,各有各的特色,相互发明,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大兵学的理论宝库。

兵学; 兵家;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纵横家

谈起兵学,人们往往联想到“术业有专攻”的兵家兵学,特别是有“百代谈兵之祖”美称的孙子的兵学。这丝毫不奇怪。孙子兵学,兵家兵学,是兵学的主干,也是兵学的高峰,代表了兵学的最高成就。谈兵学,不能不谈兵家兵学。但是,兵家兵学,是兵学的主体,却不等于兵学的全体。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那个“百家言兵”的时代,兵家言兵,言之最详最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言兵亦有所见,百家共同构筑了一个“大兵学”的理论宝库。我们今天研究兵学,应该确立“大兵学”的概念,有“大兵学”的视野,既要经由孙子兵学而“会当凌绝顶”——攀登“大兵学”理论的顶峰,也要透过百家言兵而一览众山的“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大兵学”的发生

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在我国历史上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以及秦汉之际以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和君主专制为基本特征的“秦政”形成与定型的时期。这是一个“诸子并起创教”①康有为:《周末诸子并起创教考》,见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8页。康有为实际上比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早半个世纪认识到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期,雅斯贝尔斯将其称为“轴心时代”,他则称之为“大地诸教之出”的时代。、思想大爆发的时代,也是一个“全民皆兵”、“百家言兵”的时代。

每五家为“轨”,一家出一军士,五军士为“伍”,由“轨长”统率。

每十轨为“里”,一里五十军士为“小戎”,由“里有司”统率。

每四里为“连”,一连二百军士为“卒”,由“连长”统率。

每十连为乡,一乡两千军士为“旅”,由“乡良人”统率。

所谓“作内政而寄军令”,其实就是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合一的制度。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靠的就是这种军政合一的制度。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争频繁发生。打赢战争靠拼实力,然而又不全靠拼实力,还有一个谋略或策略的问题。这就要讲究战争艺术。齐国一向有重兵尚武的传统,又是各诸侯国中第一个称霸的。孔子称赞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见朱熹:《论语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144页。。这是说,齐桓公不是全靠武力“一匡天下”,管仲的运筹帷幄起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在齐国的这个大背景下,公元前6世纪,孙子敏锐地抓住了重兵、言兵的时代课题,全方位地研究了战争致胜之道,写出了享誉世界的兵学经典著作——《孙子兵法》十三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

春秋末年,孙子首开言兵的风气,新兴起的诸子百家迅速跟进;到了战国时期,继续以齐国为中心,形成了百家言兵的高潮,儒、墨、道、法、阴阳等几大学派无一不谈兵,无一不言战,几乎都有自己的兵学著作。兵学不再是兵家的专利,而是百家共同的话题。一个以兵家兵学为主峰、百家兵学为众峰的“大兵学”于焉形成。

二、兵家兵学

兵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派。汉代历史学家不将兵家视作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司马谈作《论六家要旨》,六家有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没有兵家。班固著《汉书》,参照刘向、刘歆的《七略》而作《艺文志》,其中的《诸子略》,记载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共十家,没有兵家。《诸子略》虽然没有收入兵家,似乎兵家不入诸子百家之流,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班固小觑兵家。班固考察了兵家的缘起,指出:“兵家者流,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62页。又设《兵书略》,与《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术数略》、《方技略》并列。《兵书略》依兵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以下四类:

1.兵权谋家。著录有《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齐孙子》八十九篇、《公孙鞅》二十七篇、《吴起》四十八篇、《范蠡》二篇、《大夫种》二篇、《李子》十篇、《娷》一篇、《兵春秋》一篇、《庞煖》三篇、《兒良》一篇、《广武君》一篇、《韩信》三篇。计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传世的有《孙子兵法》、《吴起兵法》,以及新发现的《孙膑兵法》。

《兵书略》记载了《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和《齐孙子》八十九篇,由于《齐孙子》早已失传,人们不知其与《吴孙子兵法》是何种关系,以致产生了不少猜测。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膑兵法》,才拨开千年历史迷雾,原来《齐孙子》是战国时期齐国将军孙膑的军事著作,即《孙膑兵法》。

“兵权谋家”没有收入《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鹖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等兵书书目,又将《司马法》列入《六艺略》中的“礼”部,称《军礼司马法》。这几种都属于“轴心时代”的兵学著作,其中《伊尹》和《太公》大概是依托之作,但也应该保留了伊尹和姜太公的兵学遗说。

“兵权谋家”接近我们通常所说的兵家,班固概括其特点是:“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班固:《汉书》,第1758页。在班固看来,“兵权谋家”是守国的军事家,不是治国的政治家。他们“以正守国,以奇用兵”,非常情况下不得已而用兵,充分思量“先计而后战”,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2.兵形势家。著录有《楚兵法》七篇、《蚩尤》二篇、《孙轸》五篇、《繇叙》二篇、《王孙》十六篇、《尉缭》三十一篇、《魏公子》二十一篇、《景子》十三篇、《李良》三篇、《丁子》一篇、《项王》一篇。计十一家,九十二篇,图二十一卷。除了《尉缭子》一书外,其余全部失传。

班固概括“兵形势家”的特点是:“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班固:《汉书》,第1759页。《淮南子·兵略训》详细论述了用兵的形与势,指出用兵“以形相胜”之道是“善形者弗法也,所贵道者,贵其无形也。无形则不可制迫也,不可度量也,不可巧诈也,不可规虑也”*《淮南子·兵略训》,见《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76页。。关于用兵之势,指出“兵有三势,——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淮南子·兵略训》,见《二十二子》,第1277页。。可见,“兵形势家”善于运用用兵形与势的变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疾速,出其不意,后发制人,击败敌人,取得胜利。

班固概括“兵阴阳家”的特点是,“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班固:《汉书》,第1760页。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神秘主义的大本营。“兵阴阳家”不是兵家与阴阳家的结合,而是兵学吸收、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探讨用兵如何综合运用阴阳五行与天文、地理、占星、卜筮等等,以求达到用兵如神的奇效。

4.兵技巧家。著录有《鲍子兵法》十篇、《五子胥》十篇、《公胜子》五篇、《苗子》五篇、《逢门射法》二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射法》三篇、《魏氏射法》六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蒲苴子弋法》四篇、《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杂家兵法》五十七篇、《蹴鞠》二十五篇。计十三家,一百九十九篇。全部失传。

《墨子》一书有专论守城防御器械和防御战术的篇章,本来应该列入“兵技巧家”,班固为避免重复而没有列入。

“兵技巧家”的特点是“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班固:《汉书》,第1762页。。“兵技巧家”大多擅长技击之道。战国时期,齐国军队推崇技击之术,单兵作战能力最强,以致荀子有“齐人隆技击”一说*在《议兵》篇中,荀子比较了战国时期齐、魏、秦三国军队的战斗力,指出:“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又说:“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见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5页。。齐人极为重视技击,“兵技巧家”很有可能多出于齐国。

《兵书略》并不是一份完整的兵学书目。《诸子略》还著录了不少兵学著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鹖冠子》、《苏子》等兵书以外,还有杂家著录《子晚子》三十五篇,班固自注:“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班固:《汉书》,第1762页。。另外,《六艺略》还著录了《军礼司马法》一百五十五篇。《兵书略》再补充上这些见于他处的兵学书目,就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诸子百家言兵的大致情况。

班固既然使用了兵家的概念,他所作的《兵书略》又是百家言兵的著作目录,那么,专业化的兵家究竟是什么呢?兵家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有哪些呢?兵家作为一个学派或许与法家有类似之处,没有公认的开创者和明确的师承关系,但是,这不妨碍其作为一个松散的学派而为人们所称道。兵家的准确定义,或许应该是这样的:凡以兵学为专业研究的对象,并有兵学著作传世的,都可以称之为兵家。支撑兵家作为一个学派而存在的,是一以贯之于兵学之中的那些用兵的客观规律。凡是兵家必然对这些用兵的客观规律三致其意,反复探讨,有所发明,或用于军事实践,或用于著书讲学,形成一个又一个研究中心。他们之间可以没有师承的逻辑,但是,一定会有内在的兵学逻辑。这就将兵家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学派。至于其他学派和个别的非凡之士对于兵学有所发明者,也可以视之为兵家。兵家虽然不被列入诸子百家,却与诸子百家活跃在同一历史舞台上,而且在建功立业方面毫不逊色。兵家的代表人物,依其有传世的兵学著作而论,当首推孙武,《孙子兵法》被推尊为“百代谈兵之祖”;其次有吴起,吴起与孙子并称,著有《吴起兵法》;有司马穰苴,传说《司马法》即其论兵之作;有孙膑,《孙膑兵法》于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发现;有尉缭,其著作《尉缭子》在《汉书·艺文志》一见于杂家类,一见于“兵形势家”类,考其实,当属于兵家作品;以及佚名的《六韬》的作者。

齐鲁兵学素称发达,尤以齐国为最。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司马穰苴以及《六韬》的作者*《六韬》旧题姜太公所作,实乃后人托其名而作。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六韬》残简,证明《六韬》确系战国时期的作品。虽然作者不可考,但是,综合各方面情况判断,作者当出自齐国。均出自齐国。吴起是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早年入鲁师从曾子(一说是曾子的儿子曾申)学习,属于孔门七十子之后学;学成后又在鲁国从政一段时间,纵然不是鲁国人,其学却出自鲁国。《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到了宋代被编入《武经七书》,成为兵学经典。《孙膑兵法》久已失传,到20世纪70年代才出土发现,视其为兵学经典毫无疑义。这样看来,兵学经典大多出自齐鲁,是毋庸置疑的结论。

三、儒家兵学

儒家从其创始人孔子开始,就深谙兵学。孔子弟子冉求率领鲁国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齐国军队,鲁国执政大臣惊讶冉求的军事才能是天生的还是学来的?冉求的回答是“学之于孔子”。孔子懂兵学,卫灵公曾经向孔子请教战阵之事*《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见朱熹:《论语集注》,第154页。。孔子用兵学,公元前500年,孔子随从鲁定公参加齐鲁夹谷之会,孔子以其大智大勇和充分的“武备”,挫败了齐国企图劫持鲁定公的阴谋,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胜利。与孙子齐名的吴起,据《史记》记载,曾先后就学于孔子的弟子曾子与子夏,也就是说,吴起出自于儒家,后来转变成为兵家。孟子谈兵,荀子议兵,他们是孔子之后儒家言兵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家兵学理论的构建者。

儒家的兵学著作,主要有荀子的《议兵》篇,其余则是一些片断的兵学论述,散见于儒家各种著作中。上博简《曹沫之陈》*《曹沫之陈》,见《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是新发现的鲁国兵学著作,其中的兵学思想与儒家兵学思想有相当的一致性,似乎可以视为儒家兵学资料。

儒家兵学不太注重研究具体的战略和战术问题,而是从政治与道德的层面审视战争问题。在“当今争于气力”的战国时代,儒家言兵以仁义为本,不免有“迂远而阔于事情”的讥讽。然而,必须看到,儒家兵学坚守了文明社会的底线:同样是战争,野蛮社会奉行丛林法则,文明社会遵守仁义法则。仁义法则也就是人道法则。

四、墨家兵学

墨家与儒家同出邹鲁文化圈,在战国时期并称显学。墨家有着丰富的兵学思想。除了兵家以外,墨家是诸子百家中对兵学关注、探讨最多的一家。

墨家有专门的兵学著作,收入《墨子》一书中,就其内容而论,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非攻》上中下三篇为主,兼及《七患》、《兼爱》、《公输》诸篇;第二部分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计十一篇。应予说明的是,《墨子》一书中,自《备城门》以下原有二十一篇,后来佚失了十篇。佚失的十篇,与存世的十一篇同类,都是关于防御、守城的著作。

墨家的兵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墨家从其“兼爱”思想出发,主张“非攻”,反对战争。墨子认为,“兼爱”要求“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样一来,“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墨子·兼爱中》,见王焕镳:《墨子校释》,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09页。这就不会发生战争、篡夺、贼害。墨子认为,人与人“兼相爱”是解决一切纷争的最高原则,他反对把战争作为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手段,因为战争不但违背“兼爱”的原则,而且还造成了不可胜数的士兵和民众伤亡,以及不可胜数的财物消耗。

墨子不是反对一切战争,他区分了“攻”和“诛”两类战争。“攻”是专指“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的不义战争,在墨子时代,主要是抢夺人口和土地的兼并战争。对于此类侵略战争,墨子坚决反对。“诛”是指执行天命、讨伐无道的正义战争。墨子以禹征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为例,指出“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墨子·非攻》,见王焕镳:《墨子校释》,第156页。。墨子肯定吊民伐罪、诛杀独夫民贼的正义性,这与孟子所说的“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见杨伯峻:《孟子译注》,第42页。有着相似之处。墨子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这体现了墨子兵学思想的完整性与进步性。

墨子一方面反对进攻性的兼并战争,另一方面要求大敌当前、兵临城下的时候,必须进行积极的防御战争,并为此作了专门的、深入的研究,写出了以“城守”为主题的二十一篇兵学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墨子首先研究了城守防御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原则。他认为,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守城兵民团结一致,有“人和”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2)正确的守将人选及其正确的防御决策与指挥;(3)防御武器与工具的充分准备;(4)善于利用“地利”条件;(5)调动每一位将士的积极性,并发挥其特长;(6)赏罚分明而公正。其次,墨子研究了守城的具体战术和守城器械、技术等。关于守城的具体战术,除了战前须做充分的准备以外,墨子针对当时普遍采用的十二种攻城战术,研究制订了相应的十二种防御战术。每一种防御战术,墨子都写成专篇予以说明,《墨子》一书现存其中的七篇,其余的失传。这现存的七篇是:(1)《备城门》,论守城门的防御战术;(2)《备高临》,论敌方筑高台土山以攻城的防御战术;(3)《备梯》,论敌方利用云梯攻城的防御战术;(4)《备水》,论针对水攻的防御战术;(5)《备突》,论利用城墙暗门的防御战术;(6)《备穴》,论敌方利用地道攻城的防御战术;(7)《备蛾傅》,论敌人使用人海战术,指挥士兵像蚂蚁爬城一样攻城的防御战术。

关于守城的器械,《墨子》一书记载了悬门、悬梁、转射机、连弩车、藉车、轺车、弓箭、长矛等等;守城建筑设施则有城墙、护城河、城郭、候楼、防楼、堞、岗亭、鼠穴等等。

墨子不仅是杰出的兵学理论家,还是出色的守城战术和技术专家。据《墨子·公输》篇记载,公输盘制造云梯以助楚国攻宋,墨子知道后,急忙奔赴楚国阻止楚宋之战。公输盘以为此战必胜而不肯罢休,墨子无奈,只好在楚王面前与公输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沙盘模拟推演”: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公输》,见王焕镳:《墨子校释》,第406页。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沙盘模拟推演”!墨子利用这次“沙盘模拟推演”折服了公输盘,说服了楚王,从而成功地阻止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战争。

五、道家兵学

道家视兵为不祥之器,谈兵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道家对兵学的探讨,经历了老子、庄子、黄老学派三个阶段的发展,每一阶段都有其特点。比较而言,老子的兵学思想最为深刻,而黄老学派的兵学思想最为复杂。黄老学派以齐国稷下学宫为活动中心。

道家谈兵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了《伊尹》五十一篇、《太公》二百三十七篇、《管子》八十六篇、《鹖冠子》一篇。班固认为这四种著作也可以划归“兵权谋家”。《伊尹》、《太公》*《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包括《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谋》即太公《阴谋》、《言》即太公《金匮》、《兵》即《太公兵法》。整书亡佚,只有《太公兵法》或以《六韬》的形式保留一部分存世。亡佚。《管子》是齐国学者和稷下先生的著作汇编,既有齐法家的著作,也有稷下黄老学派的著作,其中的谈兵之作似乎应该划归齐法家。《鹖冠子》原有一篇,传世本却有三卷、十九篇,似乎不是原本之旧,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其归入子部杂家类。除此之外,《老子》、《庄子》、《文子》、《关尹子》、《列子》以及黄老学派的若干著作*黄老学派的著作,迄今没有仔细的考定和准确的统计,大致说来,有以下四类:1.传世的,有《慎子》、《尹文子》等;2.被收入其他书籍之中而得以保存下来的,如《管子》书中的《内业》、《心术》、《白心》等篇;3.出土新发现的,如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篇帛书,被称为《黄老帛书》或《黄帝四经》;4.存疑的,如《子晚子》;5.亡佚的,如《田子》、《蜎子》等。另外,还有不少片断散见于历史记载和诸子著作之中。也都有丰富的兵学思想。《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晚子》一书,班固自注:“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班固:《汉书》,第1740页。据此,可知《子晚子》当属兵书。《子晚子》亡佚,推测其应该属于稷下黄老学派的兵学著作。

道家的兵学思想甚受推崇,《老子》一书甚至被视为兵书。老子提出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为“兵权谋家”采纳为用兵的基本原则。老子的辩证法在军事实践上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老子认为,用兵必须懂得并掌握“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见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23页。的道理,以“柔弱胜刚强”。他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第七十八章》,见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第351页。,由此可以领悟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老子·第七十六章》,见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第343页。。老子阐述的用兵艺术,是以守为攻、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他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老子·第六十九章》,见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第323页。这是说,用兵不宜硬碰硬,死打硬拼,而是要善于示弱,示弱是策略,即使非常强势也可以示弱;示弱之后,采取守势与佯退,以进一步麻痹敌人,然后瞅准时机,反退为进,反守为攻,反弱为强,反客为主,克敌制胜。

黄老学派对老子的兵学思想有继承有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老子从“道法自然”出发,推崇“无为”、“不争”,反对战争,明确指出:“兵者,不祥之器”*《老子·第三十一章》,见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第191页。;“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第三十章》,见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第188页。。宋钘、尹文则提出了“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庄子·天下》,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70页。的主张,发展了老子的反战思想。《鹖冠子》认为,不能不加区别地反战,而是要准备文武两手:“文则寝天下之兵,武则天下之兵莫能当”*《鹖冠子·度万》,见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59页。;而且提出了“人道何先?”曰“先兵”*《鹖冠子·近迭》,见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第115页。、“兵者,礼义忠信也”*《鹖冠子·近迭》,见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第118页。的主张,这和《文子》的“义兵”、“诛暴救弱谓之义”思想比较接近。(2)在老子的“以奇用兵”思想方面,黄老学派杂揉进了权、术、势的因素。《尹文子·大道下》篇指出:“奇者,权术是也。以权术用兵,万物所不能敌。”*《尹文子·道德下》,见伍非百:《中国古代名言》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983年,第493页。《鹖冠子·世兵》篇则提出“兵以势胜”*《鹖冠子·世兵》,见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第289页。。将“以奇用兵”理解为以权、术、势用兵,是黄老学派兵学思想的特点。

六、法家兵学

法家是一个松散的学派,战国时期主要有齐法家和三晋法家两大系统,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等人。*一种观点认为,吴起、慎到也是法家代表人物。实际上,吴起思想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色彩,慎到思想有黄老学派和法家的色彩。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就学派属性而言,有许多一身二任乃至几任,表现了当时出入百家、融合百家、兼采百家之长的时代特点。法家是战国时代的弄潮儿。法家准确把握了“当今争于气力”的时代特征,积极推行变法改革,大力提倡法治,以严刑峻法治兵治国,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法家主张积极进取,一向重视兵学,对兵学有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法家的兵学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公孙鞅》二十七篇,早已亡佚。传世的《商君书》有《战法》、《立本》、《兵守》三篇,《管子》有《七法》、《兵法》、《小匡》、《霸言》、《参患》、《地图》等篇,都是谈兵之作。《韩非子》也包含有丰富的兵学思想。

法家代表人物几乎都是政治家,他们能够高屋建瓴,着眼于政治与经济而谈兵,不是就兵论兵。法家认为,“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管子·治国》,见赵守正:《管子注译》下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2页。,“强者必治,治者必强。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商君书·立本》,见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2页。这是说,政治上的必治、经济上的必富、军事上的必强,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富国强兵,必须做到:一、奖励耕战;二、政得民心;三、严明法令。法家认识到战争的危害,但又坚持认为战争是解决纷争和统一天下的必要手段,因此有“重战”而“慎战”的主张。法家认为,要保证战争取得胜利,有几个先决条件:(1)政治是军事的基础,“政胜”是兵胜的根本。商鞅指出:“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商君书·战法》,见蒋礼鸿:《商君书锥指》,第68页。所谓“政胜”,是指以法治国、治军。“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曲、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韩非子·有度》,见《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4页。实行法治,做到政通人和,令行禁止,这是国治兵强的根本前提。(2)计必先定,谋必争先。《管子·七法》指出:“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计未定于内而兵出乎境,是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也。”计谋出自“庙算”。商鞅说:“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商君书·战法》,见蒋礼鸿:《商君书锥指》,第70页。“庙算”的前提是“知己知彼”,所以要充分了解敌人的情况:“明于敌人之政”,“明于敌人之情”,“明于敌人之将”,“明于敌人之士”,针对敌情制定战争策略,“以众击寡,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管子·七法》,见赵守正:《管子注译》上册,第54页。(3)以奇用兵,以实击虚。法家认同并接受老子、孙子的战争艺术,认为战争形势变化无常,必须灵活运用奇正、虚实之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其锋芒,击其虚弱。《管子·小问》篇记载,齐桓公问管仲:“野战必胜若何?”管仲回答“以奇”*《管子·小问》,见赵守正:《管子注译》下册,第91页。。就是说运用奇兵,出奇制胜。用兵作战,还要善于避实击虚,“以众攻众,众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备攻备,备存不攻”,所以要“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膬,释难而攻易。”*《管子·霸言》,见赵守正:《管子注译》下册,第239页。选择薄弱环节发动进攻,更容易克敌制胜。法家认为,用兵作战可以不择手段,出计谋,用诡诈,无所不用其极。韩非认同“兵不厌诈”的说法,指出:“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韩非子·难一》,见《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第497页。诈敌取胜,万世之利。韩非认为诡诈是“军旅之计”,这和孙子所说的“兵者,诡道也”有相似之处。

七、纵横家兵学

纵横家是擅长军事、外交活动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张仪、公孙衍、苏秦、惠施等。纵横家在战国时期特别活跃,他们以其智谋和辨术游说诸侯,一再发起合纵连横的国际活动,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兼并战争和统一战争。

纵横家的兵学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了《苏子》三十一篇,班固认为其书可归于“兵权谋家”。可惜早已亡佚。纵横家的兵学思想散见于《战国策》、《鬼谷子》、《史记》以及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等文献典籍之中。

纵横家明乎天下大势,具有军事、外交战略眼光,是战略外交家。他们在战国中晚期发动的合纵连横活动,是通过军事外交而结成军事同盟的活动。所谓合纵,是指“合众弱以攻一强”。南北曰纵。南北诸国联合起来结成军事同盟就称为合纵。所谓连横,是指“事一强以攻众弱”。东西曰横。东方六国中的任何一国与秦结成同盟就称为连横。战国中晚期,纵横家具有莫大的影响力,他们宣称“从成必霸,横成必王。”*《韩非子·忠孝》,见《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第703页。无论纵向联盟,还是横向联盟,都有一个盟主。结成南北纵向联盟,其盟主必称霸;结成东西横向联盟,其盟主必称王。刘向也曾经指出:“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战国策书录》,见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197页。就历史事实来看,纵横家的合纵连横活动确实卓有成效。张仪说服秦国实行连横活动,远交近攻,拆散合纵,各个击破,最终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纵横家出现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的纵横捭阖之术只有在国际舞台上才有用武之地,到了大一统时代便销声匿迹。不过,应该看到,纵横家的兵学智慧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在任何时代,团结、联合一切可以团结、联合的力量,结成统一战线,都是克敌制胜的法宝*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是参战各国组成两大军事同盟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毛泽东深知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视其为中共夺取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这是纵横家兵学智慧的精华所在。

结语

大兵学的内涵极为丰富,以上只是以学派为单位,着重分析、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兵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共六家的兵学思想,概括指出其基本内涵与特点。这六家的兵学思想既有谈兵而言人人殊的差异,更有谈兵而英雄所见略同的内在关联,并且都以其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和不俗的应用价值对后世兵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外,不从属于某个学派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如春秋时期鲁国的曹刿、晋国的先轸、齐国的晏婴、宋国的向戌、秦国的由余、楚国的范蠡、吴国的伍子胥、越国的勾践等等,战国时期赵国的武灵王、齐国的田忌、燕国的乐毅、魏国的范睢、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等等,都有很高的兵学智慧,他们关于用兵的真知灼见,也属于大兵学的研究范围。可惜,这些更为重要的内容,本文未及分析、论述。大兵学的思想宝库庋藏丰富,叩门则开,入之深则见之多;笔者门外一瞥,见之少而识之浅,倘若“假我数年”,或许会有一些跬步稀疏的长进。

[责任编辑:勇君]

On"GeneralMilitaryScience"

WANG Jun-lin

(Center for Studies ofQiluCultur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P.R.China)

Military science in Chinese history could have either broad or narrow sense. In a narrow sense, it refers to the military strategies and tactics advocated by the School of Military Strategists. In a broad sense, it could cover all the strategies and tactics put forward by all the Schools of Thought. General military science in this paper is military science in its broad sense, originati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Centering on the State ofQi, the main Schools of Thought such as the School of the Military Strategists, Confucianism, Mohism, Daoism, Legalism and School of Political Strategists, all elaborated on military strategies and tactics, which brought the discussion to a climax. Numerous books were written with rich and profound military thoughts and strategies. These thoughts feature a variety of characteristics, complement one another, and ultimately build up a treasure of military theories on the art of war.

military science; School of Military Strategists; Confucianism; Mohism; Daoism; Legalism; School of Political Strategists

2012-07-11

王钧林,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济南 250014)。

猜你喜欢

兵家兵学法家
兵学商用人物
——刘家文
兵学商用人物
——徐小林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 孙子兵学与建军之路征文”启事
兵家名言录
《兵家史苑》第一辑出版
兵家名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