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状况及其社会文化因素研究
2013-07-18寇英,黄瑛
寇 英,黄 瑛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一、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认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面临的新挑战。民族认同感的研究是找到这一平衡点的入口。
“认同”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1](p375)研究者从不同的领域界定认同。Ting-Toomey将认同划分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性别认同和个人认同。这些不同的认同对个体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并且持续的影响。[2](p28)庄锡昌认为广义的民族认指国家认同;狭义的民族认同指一个国家内的各个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即族群认同。[3](p45-48)Phinney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概念。它是对个人自己及其民族背景的一个动态的理解。随着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自己族群的理解不同而发生变化”。[4](p63-81)Phinney提出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有四个阶段。[5](p34-39)那些不能积极探索民族问题,又不承认自己民族身份的个体处于民族认同的第一阶段,即认同模糊型。处于第二阶段,即他人定向型民族认同的个体常常按照父母的观念或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态度看待自己的民族。处于第三阶段,即认同延缓阶段的个体意识到一味地模仿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对其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帮助。这个阶段的民族认同并不意味着个体已经对本民族产生了认同。第四阶段的个体把自己对自己母语文化的积极态度内化和整合进了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内化和整合的结果使个体产生了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归属感,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这个实现身份认同阶段是民族认同的最高阶段。经过这四个阶段的发展,个体克服了消极的民族认同,最终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获得了一种积极的民族认同,使个体在跨文化交流中更自信。
二、云南白族民族认同的构建
白族是云南省第二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等地。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人。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白语有语言但没有文字。1958年以前,白族人自己和其他民族都不能识别白族群体究竟属何民族。1958年官方进行民族调查以及民族识别以后方解决这一问题。虽然白族经历了与汉民族在文化上的广泛同化,但是它依然保留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并且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6](p166-172)在白族的民族认同中调查中发现,民族认同也作为一种获得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工具为白族改善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起到了作用。[7](p5-8)
三、研究方法和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来自云南省5所大学的260名白族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得到研究结果。根据Phinney的民族认同量表,把民族认同划分为民族认同寻求和认同归属两个纬度。两个纬度以变量进入配对样本 T检验,得出受试者处于民族认同的高级阶段(见表一)。
表一 白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纬度配对样本T检验和相关性
同时,研究结果还发现男女在认同寻求和认同归属上没有显著差异。男生在寻求和归属的平均分上略高于女生(见表二)。
表二 民族认同寻求和认同归属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
经过多重比较和回归分析后(见表三、表四)得出四个社会文化因素对这种认同产生了影响:白族大学生的居住地;家庭因素;语言流利程度以及白族大学生对白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以及对白族人和汉族人的观念和态度。
表三 民族认同寻求回归分析
*表中右上角标有a的F和R2代表第一个预测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时的F值和R2,右上角标有b的F和R2代表两个预测变量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的F值和R2(表三、表四同)。
表四 民族认同归属回归分析
四、云南白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状况
白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有着高度认同。性别差异在这种认同上没有呈现显著差异,男性在认同得分略高于女性。白族道德教育的“父性一母性”二元结构解释了这种结果。[8](p53-57)白族在历史上虽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很早、很深,封建宗法思想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和“重男轻女”等父性伦理文化观念至今在白族地区存在。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特殊原因,白族妇女在家庭和生产中地位较高,母系社会的大量文化习俗在白族地区同时存在,家庭伦理、社会道德和宗教祭祀等方面并不排斥女性。此种习俗通过教育转化为一种重视母性的道德传统,对父性伦理道德起着补充和调节的作用,形成了白族道德教育的“父性一母性”二元结构。这个二元结构作为一支重要的调节力量,有效地调节着白族农村的父性伦理道德价值观,与道德教育中的父性伦理价值观形成二元并存的格局,使得男女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相互平衡。相同社会地位使得男女对本民族的认同也趋于相似。这也就解释了男女在民族认同上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
五、影响白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社会文化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有四个主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对白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高度认同产生了影响。这四个因素分别为:白族大学生的居住地(包括受试学生的老师和朋友的民族);家庭因素(父母受教育的层次);语言流利程度(包括白族话和汉语的流利程度)以及白族大学生对白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以及对白族人和汉族人的观念和态度。
在居住地这个因素中,白族大学生来自农村的这个因素对白族民族认同的影响最大。农村地区(这里的农村指的是自剑川县的农村地区)是白族人口聚居地。该地白族文化浓郁,人们用白族话进行沟通交流,庆祝白族的传统节日,如石宝山歌会、三月街等。此外,受试者以前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朋友大多是白族,他们都会说白族话,这个氛围对白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产生积极的影响。
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作为一个家庭因素对白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产生影响。父母亲受到的是主流文化教育(这里指的是汉族文化的教育)。父母受到的文化教育层度越高,对受试者民族认同的影响就越大。当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父母在向下一代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传授白族文化知识和汉族文化知识的时候,会在文化知识的选择上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他们或许更加关注的是白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变化。需要指出的是,当这种选择偏向主流文化的时候,它就会对下一代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父母经过批判性和整体性思考白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异同,给下一代传授的也正是一种批评和分析的思考能力,培养了下一代的跨文化敏感性。
民族语言的使用一直是衡量民族认同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能够同时流利地使用白语和汉语对白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产生了影响。两种语言的使用不仅能增强白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而且还是他们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表现。Giles等在研究中指出,少数民族在同自己族群的人交流的时候,使用本民族语言能够增强民族认同;而在同非本族的人(这里指汉族)交流的时候,使用汉语交流能够提高双方之间的沟通,此时再使用本族语言只会给沟通带来障碍。[9](p69)由于白语没有书写系统,也许是这种对本民族的高度认同使得白族文化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得以保留和传承。
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是白族大学生对白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以及对白族人和汉族人的观念和态度。白族大学生对白族文化一直持有认可态度;但是对待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民族认同前三个阶段(在认同模糊型,他人定向型和认同延缓阶段,白族大学生只认可本民族文化。但是到民族认同的最高阶段(实现身份认同阶段),白族大学生同时认可本民族文化以及汉族文化。这个态度的转变表现出随着白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层度的增加,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文化之间的异同,因为对自己民族的认可并不意味着要排斥主流文化。这种开放的思维使得白族大学生拥有更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更能适应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化社会。
六、小结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云南白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为了解云南白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保存并传承白族优秀文化传统提供参考。同时也鼓励白族大学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寻求建立个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有效结合、建立个人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世界多元文化认同的有效结合。在地方化与全球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拥有真正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人。
[1]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Ting-Toomey,S.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 [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9.
[3]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Phinney,J.S.Stages of ethnic identity in minority group adolescents [J].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89,(2).
[5]李忠,石文典.当代民族认同研究述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3).
[6]David Wu.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J].贵州民族研究,1996,(3).
[7]王文光,张曙晖.利益、权利与民族认同——对白族民族认同问题的民族学考察[J].思想战线,2009,(5).
[8]何志魁.白族母性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研究——以莲花会为个案[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9]Giles,H.,Coupland,N.,Coupland,J.Contexts of accommodation:Developments in applied sociolinguistic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