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微历史
2013-07-17
·齐襄公被杀后,齐国大乱,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挑来挑去挑上了俩人:一是公子纠,一是公子小白。当时两人都在外地,支持的人又差不多,谁能当上这国君只剩下一个法子,即谁先回到国都。在这场马拉松式的赛跑中,公子纠的谋士管仲作弊,在小白的回程路上设下埋伏,然后一箭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的谋士鲍叔牙建议小白佯装被箭射中身亡,然后加急赶回国都。满以为作弊成功的公子纠开始在路上磨洋工,结果被小白抢了先。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任用管仲,来自于鲍叔牙的鼎力推荐。管仲与鲍叔牙当初曾一块做生意赔了本,鲍叔牙说:“这不是他的能力问题,做生意要讲时机的,时机有好有不好的时候,他不过是遇到了时机不好的时候而已。”管仲当地方官没当好,鲍叔牙说:“这个不因为他无能,而是因为他的智慧是大智慧,这样的小职位是显示不出他的才能的,他只是想要一个时机而已。”管仲当逃兵,鲍叔牙说:“他其实并不是懦夫,之所以这样爱惜自己的生命,完全是因为他的老母亲,他的母亲从小辛苦将他抚养成人,他知道母亲的辛苦,所以他拼命保全自己的生命,就是为了要奉养老母亲,所以他是一个大孝子,是一个贤人。”有鲍叔牙这样的朋友鼎力相助,管仲不成功都难。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永远都是个硬道理。
·齐桓公当初因为管仲射了自己一箭,立志要杀他。但在鲍叔牙的推荐之下改了主意。羁押管仲的囚车刚进齐国,齐桓公就派鲍叔牙来迎接。进了都城临淄,管仲连囚服都还没换,就被齐桓公当场任命为相国。不计前嫌,唯才是用,这是领导人用人的最高境界。而被领导看中的管仲,在日后又如何能不尽心尽力呢?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管仲却没有推荐鲍叔牙。管仲要死的时候齐桓公到病榻前询问谁可继任宰相,管仲就说鲍叔牙不行,他为人贤良,但过于嫉恶如仇,不是当宰相的料。后来,一些小人把这话传给鲍叔牙,本来是要挑拨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关系,鲍叔牙还是一如既往地说:“管仲说得对,如果让我当宰相,我首先把你们这些小人杀干净。”管鲍之交的基础不是利害关系,不是互相借重,互相吹捧,而是真心相助,不图回报。
·齐桓公要招揽天下贤才,别出心裁搞了个“庭燎之礼”,就是在广场中烧起100把火把招才,烧了一年没人来,齐桓公大惑不解。有天来了一位自称“东野鄙人”的老头,说自己会“九九乘法口诀”,齐桓公认为这是小儿科,不想招。老头开导齐桓公,像我会“九九乘法口诀”的人你都接待,还愁没人来吗?齐桓公顿悟,礼遇老头,消息传开,人才沓来。人才是分层次的。有人用“塔尖”和“塔基”来比喻人才的层次性,礼遇“塔基”人才,打好基础,“塔尖”人才便会不请自来。
·竖貂为求得齐桓公的宠信自知无才,于是另寻他途,拿起刀子把自己宫了,即自宫。成为阉人后,竖貂的行为得到齐桓公的赞赏,并成功取得了齐桓公的宠信。竖貂因此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的自宫第一人,比明代的魏忠贤早了1000多年。
·齐桓公晚年信用奸邪。病重时,齐国5个公子争位,齐桓公本人则被易牙、竖貂、开方等小人圈进了寝宫内,家属、群臣、侍卫统统不得探望,结果被活活饿死,导致“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代霸主竟得到这样的结局,让人欷歔。
·齐桓公被易牙、竖貂囚禁时,没东西吃,只有一个叫晏娥的宫女从狗洞中爬入前来侍奉。齐桓公饿死时,晏娥也撞柱而亡。有时候对你最忠诚的却是你经常忽视的人。
齐桓公感叹大夫们太吝啬,不肯先富带动后富。管仲建议他找最不干正事的城阳大夫来说事。因为城阳大夫的宠妾穿着华丽服装,连家里养的鹅和鹜都吃黄米饭。他的家里经常敲钟鼓,吹笙号,大摆筵席,而同姓的兄弟没有衣服来御寒,没有食物来果腹。齐桓公听后招来城阳大夫,摘了他的官帽,封了他的大门,让他不得随意出走。那些受封赏的官宦之间见到这种情景后,立即争先恐后发放积存的粮食,送给远亲近邻。还有的功臣之间广纳城中贫困孤苦和不能自食其力的穷人,分给他们救济粮。好像从那以后,国中就没有饥饿的百姓了。
(摘自金城出版社《微历史·春秋战国简讯》 编著: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