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口而出——三本学院公共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及测试探究
2013-07-17马玉玲黄如英
马玉玲,闫 虹,黄如英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河北 黄骅 061100)
一、引言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推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推向了一个发展突破的关键时刻。三本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组成力量,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其独特而又现实的特色。相比国内一本、二本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三本学院的英语教学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三本学院公共英语口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7年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地交际……, 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
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英语课堂,如何有效地开展英语口语教学一直是大多数英语教师念念不忘的追求。作为英语集中学习的平台,英语课堂通常为学生提供两种机会:一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课程目标及要求获得语言信息;二是通过一定的语言信息输入产生语言输出的过程,后者也就是我们要求学生语言学习达到的更高的目标。事实上,英语课堂口语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主要以三本学院为例),教师的教学口语较固定,教授的言语行为时对话的开场白(opening)和结束语(closing)过于简单和简短,和实际生活中使用的言语相差很大(Kasper,1989)。那么,三本学院的英语口语如何有效地开展?英语教师应该运用什么策略才能使得学生 “探口而出”?正是基于这一迫切的要求,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专门设立课题,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三本院校学生英语学情分析
在英语课堂上,我们面对的学生英语基础大部分薄弱,虽然大多数学生已经有7-8年的英语学习经历(边远地区例外),但是英语实践能力差。经过课堂调查,近80%以上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不同程度的畏惧感、厌恶感、焦虑感等。他们对英语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很迷茫;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主要依赖教师课堂传授英语知识和技能。同时调查显示,这群学生需要比一本及二本更多的语言训练,但是现行的很多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是基于一本及二本学生制定的,所以按照一本及二本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教学是不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
三、探口而出,巧用策略
我们要真正且准确地了解三本学院学生的英语需求,同时结合国家及时代的需求,在语言学习的科学规律下,根据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具体的情况,从而量体裁衣,设计出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英语口语课堂。
(一)生生互动,互会互享
互动教学模式(Interaction)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课堂采用的一种促进学习交流的教学方法。该模式倡导通过各种途径,鼓励生生之间互动,主张给学习者更多的参与机会来实践语言的社会应用,相互碰撞从而获得知识。根据互动假设理论(the Interactional Hypothesis)(Long,1985), 学习者在积极地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也是习得语言的过程。当任务能最大程度地推动学习者的语言使用,学习者积极投身到语言交到活动中,习得效果最佳。
实际上,公共英语课堂教师通常要面对50~60名学生,老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关注每一位学生,生生互动促使口语课每个人都有机会进行交流,哪怕这些交流一开始是简单的。创造一个互动的教学环境是语言教学良好的开端。例如:教师首先播放一段美国名人故事竞猜节目 “Two Truths and One Lie”的视频。然后,教师进行示范,讲一个关于自己经历的三件事,(关键信息点要在说完之后用PPT呈现)事先明确告知大家,这三件事中有两件是真实的,其中一件是杜撰的,请学生分析后指出来,并指出漏洞,回答只能用英语回答,允许事先做笔记。这一有趣的活动操作简单,富于挑战,能够激起学生探索的好奇心,问答之间学生会尽可能地使用他学过的英语表达方式(包括有些自创的)。这个活动让每一位学生有了表达的意念。“意念驱动,语言呼之即出,学生一旦有了说外语的意念,意念就会驱动学生的表达,使语言被召唤而脱口而出。意念使学生用语言做事!而不被语言阻隔!”(林语堂,转引自刘良华2001)
英语口语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短短的课堂上,鉴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我们以宿舍为单位,指定专人负责口语课后作业的练习,下一次课堂将在课堂上展示。另外,还设置了一系列奖项:最佳侦探奖,最佳谎言奖,最佳潜力奖等,以此了促进学生口语练习动力的维持和提升。
(二)建构情节,呼之欲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on)提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有意义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作为课堂的主导,老师只对学生的有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而不是由老师直接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建构主义进一步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下生成的,所以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的学习资源,尤其是包含一定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情景,即适合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促进的课堂。
我们尝试着开设了“头脑风暴”(brainstorm)学习栏目。首先,由老师呈现一段有争议性的主题。这些主题贴近生活,可以激起学生畅所欲言的强烈的欲望。同时,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真实的情景,让学生不自觉地融入(involve in)到这个情景。例如,我们提供的一个话题:一位美国法官判决一名妇女在阴深黑暗的树林里待三个小时,因为她将一只小狗遗弃在这树林里。我们抛出问题:1.这个判决合适吗?2.如果在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判决?3.如果你是法官,会有什么样合理的判决?一下子,课堂里就热闹了。我要求学生必须用英语分组讨论,每位组员应有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后,邀请每组代表(扮演法官)上台做总结陈词。同时,恰当地切入语言点(相关的正确表达,词汇等)。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协商、总结,从而促进了学生对主题的意义建构。这个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建构有意义的知识结构,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
四、学习效果评估
(一)期末测试
每学期末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测试,方式有背诵、问答、对话,为了达到评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我们采用了电子录音笔,为考生录下测试过程,并由其他英语老师对学生进行评分。我们对学生口语能力分六个等级(见表1),主要包括:流利性与连贯性、词汇丰富性、语法准确性以及发音。
表1:学生口语能力等级说明
表2:学生口语能力等级发展
从32个2011级公共英语班级中随机抽样的1个班级的数据(表2),由上表显示:到学年总评时,65名学生中有40人口语能力有了提高,占总人数的61.54%。总体呈现出无论是基础差的还是程度好的学生在学期内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二)对于改革后的课堂模式的反馈
1.201 1~2012年度学期末大学英语教研室设计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内容覆盖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动机,态度以及对改革后的课堂的期望和评价等等。调查结果显示有85.64%的学生喜欢新的课堂模式;80.2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学期内得到了一定的提高;50%的学生认为一堂有效的英语口语课应该让学生“渴望表达”,而不是原来的“畏惧表达”。
2.在一堂有效的英语口语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表达”关注,由此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通过他们自己设计和构思的表达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在热烈及充满智慧的交流中探索语言表达的魅力。
五、结语
积极有效的活动才能刺激死气沉沉的口语课堂,只有创新性地设计,结合三本学院学生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心理,巧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思考、交流、表达的过程。正如夏纪梅(2003)的建议:(1)启发、激发、引发性或导入性问题:使学生发现有问题可想,并且值得去想;(2)卷入式问题:使学生感到与已有关,不自觉地被卷入学习活动或应用行动之中;(3)语境式问题:使学生身临界其境;(4)归纳式问题:特别强调事后归纳。总之,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创新、合理的设计、引导、评价,创造出真正让学生“探口而出”的英语课堂。
(注:本项目系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教研基金资助项目“三本院校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口语的实训与测试”)
[1]Kasper,G..1989,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 speech act realization,Clevedon and Philadaphia:Multilingual Matters,37-58.
[2]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考试部雅思评分标准分数报告和解释.
[3]刘良华.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经验与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1,(2).
[4]夏纪梅,卢莉.教案设计——外语教师创新能力的表现[J].上海:外语界,2003,(1).
[5]董明.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6]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桑青松.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林慧华.乐学始于善诱——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叙事探究[J].上海: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