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动观照下的双向文化教学研究
2013-07-16冯丽妍郑侠
冯丽妍 郑侠
摘 要:文化因素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母语文化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日益凸现。本文结合美国著名语言学教授克拉姆契的文化互动观,提出了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兼容并举的“双向文化教学”这一新模式,并深入探讨了其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以此培养学生树立双向文化意识,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具备双向文化身份的文化使者,从而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双向文化教学;文化互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5-0068-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2.019
1 . 引言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成为外语教学的新思维。从文化的角度对外语教学作新的审视、探索,也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新课题。
20世纪80年代,许国璋在《现代外语》上发表的《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一文,拉开了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序幕。随着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教学越来越受到学界的认可与重视。在我国英语教材和课堂上大量介绍英美文化,并且开设了以英美文化为背景和核心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这种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了西方文化。但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方的文化背景,其英语表达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从丛教授于2000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将这一现象定义为“中国文化失语症”(Chinese culture aphasia)。自此,一石激起了文化教学湖面的波澜。张为民(2002),许克琪(2004),张蔚等(2008)等学者先后对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进行了调查,发现受测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转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其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学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很少,英语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涉及中国文化的成分极少。何其莘教授在2012年外研社举办的“全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发展论坛”上发言指出:高校应充分重视英语专业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克服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的“失语”阻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阻碍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弘扬。因此,构建我国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兼容并举的“双向文化教学”势在必行。
“双向文化教学”意味着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既注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同时也要加大对中国文化的渗透,使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既了解他国文化,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展示自己的文化,是以培养语言学习者双向文化素质为目的的新型语言教学模式。本文将结合“文化互动观”对“双向文化教学”的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2 . 克拉姆契的文化互动观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克拉姆契教授(C. Kramsch)在其代表作《语言教学中的上下文和文化》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文化教学中文化互动的观点。她认为文化教学完全不是依附于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之后的第五种技能,语言教学应该是四大技能与文化的融合。将语言与文化割裂开来的二分法阻止了人们用多维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的整体,迫使我们仅仅停留在问题的某一个侧面,而忽视了另一面。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语言与文化的互动。
同时,克拉姆契指出了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同一文化群体中每个人的独特性等。基于以上认识,克拉姆契认为客观的文化不存在,语言学习既不发生在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中,也不发生在目的语文化中,而是在一种介于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第三位置。在教学中应建立一种既反映母语文化又能反映目的语文化的多元文化氛围。她提出了“双向互动”的思想,在互动中化解冲突,达到跨文化的理解。通过对双向文化的吸取与融合,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转换文化身份,才不会一味地迁就或模仿另一种文化,而是在超越目地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同时达到“第三视角”的位置。对我国外语教师而言,这种“第三位置”理论是我们确立“双向文化教学”的立足点,“双向文化教学”观点的确立,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文化教学观念,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
3 . 文化互动观指导下的双向文化教学
3 . 1 双向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为学生树立文化平等观。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及历史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是平等的。在双向文化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强调平等意识。认识到中西方文化根植于不同的民族土壤,都处于动态的进化过程中,既有优点,又有不完善之处。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在文化上相互尊重,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示本民族文化的博大。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使两种文化平等地进行对话,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双向文化的输入还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在双向文化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明确双向文化的导入对目的语教学的促进因素,适度把握语言学习量与文化导入量的关系;寻求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结合的最佳比例,使母语文化的输入促进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双向文化”的输入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增强。
相关性是双向文化教学中的另一重要原则。双向文化输入的内容,应与课堂语言教学相关,而不应是教学者随心所欲的取舍,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达到文化知识学习与语言知识运用的相互融通。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文化教学取材的现代性、普遍性、真实性。
3 . 2 双向文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基于克拉姆契的文化互动观,我们认为双向文化教学的过程也应是其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相融合的过程,双向文化教学应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3.2.1 对比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有自己特定自然、历史条件,都有自己的约定俗成。对比学习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准确地理解英语语言现象,培养学生两种文化思维习惯。例如: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词汇承载的文化信息,仔细阐释词汇所负载的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的蕴涵在涵盖面上可呈现不等值性。如,汉语里的“龙”和英语里的“dragon”文化内涵的不等值。在汉语里,“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这一意象有高贵、神圣、吉祥等非凡之意。老百姓希望自己的后代有出息,常用“望子成龙”来表达。在英语里,事实上“dragon”这个词本是指类似蜥蜴的一种动物。英语国家将之视为一种不太可爱、凶猛的动物,使人容易联想到凶猛、暴烈之意,例如:“His wife is a dragon.”意思是他妻子是个悍妇。这种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俯拾皆是。单词、词组、习语、谚语、警句等都属于词汇范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结晶,从词汇着手,能简单明了地展示中西方文化。
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从句法中所蕴含的思维辨析,篇章结构中的逻辑关系,语言风格的不同等多方面对两种文化进行差异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2.2 发现和寻求中西文化的共性
由于人类的思维基本相同,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界有着相似或大体一致的看法,因此,在彼此不同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化也奇妙地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这也是文化间交流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寻求中西文化的共性。例如,英语中有句谚语“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卖罐子的都夸自己的罐子好),汉语中虽没有完全相同的说法,但也有对等的谚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二者对同一认识的出发点虽不同,但反映的本质却一致:每个人都不愿说自己差。再如,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与汉语中的“同舟共济”更是如出一辙。英汉民族在比喻这一修辞格中也经常在相同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建立类比关系,例如,as fat as a pig(胖得像猪)、as hard as steel(坚硬如钢)、as meek as a lamb(像羔羊般温顺)、as timid as a mouse(胆小如鼠)。这种共性决定了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又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寻找文化共性不仅可以将母语文化引入外语教学,也可以充分发挥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目的语及其文化。
3.2.3 进行文化扩展,适当引入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
文化扩展是指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由目的语文化内涵扩展与联想到母语文化。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由目的语词汇群扩展到母语词汇群。提到“milk, hamburger, sandwich”时,引入“豆浆(soybean milk)、馒头(steamed bun)、馄饨(wonton)、锅贴(guotie)、米粉(rice noodles)”等中国特有的食物。当我们面对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individualism时,除了介绍其独立意识,其以“我”为中心,为追求自己的梦想义无反顾的个性张扬之外,也可以扩展介绍中华文化以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为中心的文化核心价值,介绍最为主流的道德价值观:仁(benevolence)、义(righteousness)、礼(m a n n e r s)、智(w i s d o m)、信(faithfulness)。
许多学生在说起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时可以侃侃而谈,但当介绍中国“春节”“元宵节”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不知道传统节日如何翻译;不知道“拜年”如何表述;甚至还有人闹出把“农历”说成“peasant calendar”等。这也是造成中国文化的失语的原因。在进行文化扩展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中国特色事务英语表达。例如:京剧(Beijing Opera)、国画(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书法(calligraphy)、庙会(temple fair)、拜年(pay a New Year call)等。
3.2.4 丰富课外文化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正逐渐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源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元化的媒体,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教学,把课外文化活动作为课上文化教学的有机延续。如,课上让学生欣赏了美国乡村音乐,让学生课下去寻找中国京剧的视听资料,让学生在对比美国乡村音乐与中国国粹京剧的过程中,去发现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特色之处及其所反映的民俗风情。课外活动的设计,应以学生知识和认知水平为起点,结合教学目标,以有利于学生体验文化差异、探询文化融合为中心。通过搜集真实的语言情境材料或创造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进行故事情节分析、景物影视的演示、案例分析等,甄别其中的跨文化交际理解难点和交际失误。通过小组合作或自主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典型的语言和文化“任务”中分析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4 . 结语
在双向文化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中西文化同时引入语言教学课堂,带领学生认识和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使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与基础英语水平及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同步提高。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文化融合正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社会当中,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而世界也更加关注中国,当我们在热情地庆祝圣诞节时,我们的中国红也正在红遍世界!我们的双向文化教学课堂将培养真正具有双向文化能力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陈申. 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王振亚.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夏纪梅、吴潜龙.中西外语学习文化的差异与融合[J].外语界1999(3).
赵立艳.论中西方文化的区别与融合[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增1).
张蔚.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调查与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