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2013-07-13陈万勤
陈万勤
课堂教学中,按照“情景引趣——自学质疑——讨论理解——练习反馈——指导总结”五个环节组织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自学质疑”与“讨论理解”这两个环节最重要,为此,我主要抓好疑、问、议、论四个步骤,实现将近年来的尝试介绍如下:
一、组织搜索疑点,促发思维的灵活性
“疑”是学习的需要,也是思维的开端,更是创造的基础,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就要积极引导学生生疑、存疑,学会质疑。我常采用以下这些方法,引导学生生疑、存疑。
1.自学生疑。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想不出的原因,激发学生形成渴求新知识的欲望。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就可让学生自学,当阅读到教材中“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时,疑问自然就会产生:这里所说的“学过的知识”是指哪些知识呀?又该怎样用呢?生疑后,学生就会迫切需要释疑,从而就会积极投入到下阶段的进一步学习中去了;当阅读到“分母不同的分数,要先通分才能相加”时,便豁然开朗了: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可以通过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根据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来计算。
2.设问引疑。就是教师在需要加深认识的地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引出疑问。它能激发学生深入思索,寻求新的发现。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后的练习课中,我做出横截的手势设问:把一个长(正)方体横截一刀后,它的面与原来比,有何变化吗?如果截两刀呢?这里有没有规律可找?从而引导学生从满足中引出疑问,并从中得出每截一刀,增加两个面的规律。
3.悬念存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生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如在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复习引入时学生已发现看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个位上的数字的,因为个位上是0~9的都有可能被3整除的,那么该怎么看呢?这时学生已经存疑,于是我就设置悬念,让学生任意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说老师都能一下子看出能否被3整除。于是学生出数,我答,并再验证,这时学生的悬念更加深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迫切需要解疑。于是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因而学得既活跃,又扎实。
二、激励提出问题,促进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就想要解疑与释难。若他们不把疑问转化成问题提出来,别人就不知道他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因此还必须要努力把“疑”转化并形成问题提出来。
为了鼓励学生敢于问、善于问,我转变教育思想,与学生打成一片。如在课外多参加他们的活动,与他们一起打打球、跳跳绳等,在课中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于是学生们从不想问,到举手提问的人多了起来,敢于问了。接着我又向他们提出高一层的要求:不能整节课都是问题呀?提问还必须有针对性,要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抓住重点来提,别人已经提出过的问题一般不要再重复提。学生提问的质量渐渐有了提高。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当老师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方法后,学生们都在认真练习画圆,突然一位同学提出:“老师,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个大圆圈做游戏,岂不是要准备一幅很大的圆规?哪去找?不用圆规,能画出那么圆的圆吗?”这个问题的提出,顿时掀起波澜,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他们终于发现了用绳子画圆、用木条画圆的操作方法,并明白这些方法与用圆规画圆有其相似之处。很明显,学生的提问不再就是论事,细小锁碎,而是能抓住知识的不同点来思考问题,这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当然,学生的提问有时也会对教材,对教师提出疑异。但不管怎样,提问能使他们想得深、想得远,形成了要问个为什么的好习惯,也就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学生敢于问、善于问,也会为后续环节的深入学习开辟了道路。
三、引导参与议论,促使思维的开阔性
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培养思维的开阔性。讨论理解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但大家知道一节课四十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虽现农村班生规模小,可要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也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就组织各种形式让学生参加的讨论,有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的,有四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一说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围绕中心来讨论。如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并发表不同的观点。
(责任编辑: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