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移民的调查研究

2013-07-09谢君君

关键词:海南省贫困地区海南

谢君君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海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18个市县中有9个少数民族聚居市县、137个少数民族乡镇[1]。共有黎、苗、回、瑶、满、侗、壮族等35个少数民族。黎、苗、回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的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和三亚、五指山市,汉族人口主要聚居在海南的东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区。其中汉族人口678.70万人,占总人口的82.7%,少数民族人口147.61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全省受大学及以上教育41.28万人,受高中教育109.2万人,受初中教育310.25万人,受小学教育236.74万人[2]。

海南的民族教育始于解放初期,据1950年统计,海南全岛有228.12万人口,其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仅219人,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只有0.96人,而少数民族所占比例为零。经过50年的发展,每1万少数民族人口中,约有190人受过高等教育[3]。截止到1998、1999年和2000年,民族地区初中阶段入学率分别是88.15%、92.23%、92.9%;分别比国家规定的“普九”指标要求低6.85、2.77和2.1个百分点;辍学率分别为5.3%、3.6%和4.9%。1998年高中阶段少数民族在校生3 693人,占高中在校生总人数的28.1%;1999、2000年分别占23.7%、23.43%[4]。由此可见,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当地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育观念落后等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的机会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对教育的需求。海南省有7万多绝对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61万,尽管占海南省总人口比重不到1%和9%,但全省有琼中、保亭、陵水、白沙和五指山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另有乐东、昌江、屯昌、定安、临高、东方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占全省18个市县的61%,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在少数民族地区,且分布面广,整体发展水平不高[5]。

自建国以来,海南省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1)在民族地区设立高等院校,如琼州师范学院,重点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提升民族地区社会管理能力,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2)发展中小学教育,在各民族地区设立教学点,普及基础教育,扫除文盲。(3)针对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生存技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的实施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针对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做出的重大决策。民族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兼顾教育公平和效率,而海南少数民族教育扶贫移民工程的实施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在新时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它为完善民族教育政策,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海南教育扶贫移民工程的实施现状

2008年,海南省根据本省的教育底子薄、基础差、学校分布散等特点,经过充分调研,探索出教育扶贫移民的新路。所谓教育扶贫,是指为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教育资助和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知识与技能的扶贫方式[6]。目前我国主要的扶贫方式有以下三种:(1)输血式扶贫,即救济扶贫,对贫困者在生产资料上进行救济。(2)移民式扶贫,把处在贫困地区的人口搬迁到自然环境适应生存的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资助,帮助其脱离贫困。比较典型的如宁夏吊庄移民[7]等。(3)劳务输出式扶贫,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打工,改变其贫困状态[8]。而海南省的教育扶贫移民是由以往的物质扶贫改为智力扶贫,将地处边远、贫困和生态核心保护区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整体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县市城区或乡镇读书,实现其教育资源的整合,解决学校分散、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同时,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推荐就业衔接起来,通过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输出型移民和学生教育素质的整体提高,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智力支持,以实现最终的脱贫。

2005年海南省昌江县分析了以往扶贫成效不大的原因,从“扶贫先扶智”的思路切入,针对王下乡教育设施落后、学校分散、师资薄弱以及学生上学困难等实际,率先实施“教育移民”工程。王下乡地处边远的霸王岭山区,下辖4个村委会、13个自然村,总人口3 185人,2006年人均收入1 050元,是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县政府研究制定的方案是:首先,核定搬迁的规模,将王下乡271名初中生整体迁入昌江民族中学(含6名初中教师也一同迁入该校),学生管理实行寄宿制,在校期间不交任何费用,每月还享受财政发放的75元生活补贴。县财政一次性拨付搬迁资金264.63万元,其中155.69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他教育经费66.79万元,用于毕业生继续教育经费42.15万元;其次,完善管理体制,由县委直接联系学校进行定期检查,成立专门的管理办公室,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并建立王下乡寄宿生医疗报销制度;第三,确立“贫困生异地搬迁读书——毕业后进行职业教育——城镇就业”的思路,加快可容纳3000人的职教中心建设,职教中心的学生实行“四免一补”(免除学杂费、住宿费、信息费、课本费、补助学生生活费)政策[9]。至此,开始了教育移民工程的试点,至2007年,先后移民3批共981名学生,第一批毕业的78人,有3人考上昌江中学,其余全部进了三亚技工学校;2008年有8人考进昌江中学,其余94人上了昌江职教中心。比较移民工程之前,升学率有较大的提高。该工程改变了昌江民族地区师资队伍不稳、教学设施差、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辍学严重等问题,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2008年,海南省在总结昌江移民工程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教育移民工程实施方案。实施范围定在陵水、保亭、五指山、琼中、白沙5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和昌江、定安、乐东、东方4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计划改、扩建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增优质学位16 200个,为贫困山区孩子提供与城镇孩子同等的教育条件。工程资金分为一次性建设资金(学校建设资金)和经常性资金投入(学生的交通及生活费补助),一次性建设资金19 440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6 150万元、香港言爱基金会资助10 600万元,校舍改造款711万元,市县配套1 979万元。经常性资金按照7∶3的比例由省财政和市县财政共同分担①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财政厅2008年省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琼府办﹝2008﹞75号.。

至此,海南省的教育扶贫移民在教育经费筹措、学校合理布局、教育资源整合、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探索出一条教育扶贫的新路子——教育移民。

二、海南民族地区教育移民的具体实施

(一)主要经验做法

1.教育移民纳入民生项目规划

2008年,海南省将教育移民工程纳入《海南省2008至2012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计划投资2.1亿元,在陵水、保亭、乐东、白沙、琼中、昌江等6个民族自治县和五指山、东方、屯昌、定安4个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市县,开工建设10所思源实验学校,总建筑面积13.77万m2。2009年,建设的10所思源学校统一开学,共招收18 630名学生,其中移民学生14 059名,占总人数75.5%,撤并了边远、贫困地区小学82所,中学22所[10]。思源学校提倡“城市公民教育”理念,把“偏远贫困学生的搬迁读书——职教中心学习——城镇就业”作为教育扶贫的方式,使贫困地区的学生学有一技之长,推荐城镇就业,引导其实现贫困地区移民,摆脱落后的生存状态。每所思源学校在校生规模在2 700名左右(含小学和中学部),移民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至初中三年级集中在县城思源学校寄宿上学,每年级6个平行班;三年级以下在相关乡镇教学点就读,思源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给予对口支持。思源学校的招生主要来源于撤并学校的民族寄宿班,以及偏远、贫困、处于生态核心区的乡镇中小学学生,一般不安排就近入学。教职工从全国招聘,每所学校招聘1名校长,实行聘任制,年薪12万元,学科带头人8名,按海南当地同等条件教师工资标准发放,特岗教师若干,要求学历都在本科以上②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思源实验学校教职工配备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琼府办﹝2009﹞20号.。为支持贫困地区的家庭鼓励孩子上学,海南省政府对移民的小学生按每人每年6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750元、交通费每人每年16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并免除所有学杂费,解决父母的后顾之忧;同时,各县根据具体情况,以5∶5的比例配套补助。据调研了解,陵水黎族自治县小学补助达到每人每年1 000元,初中每人每年1 500元③该数据由陵水黎族自治县教育局提供。。

2.教育移民与优质教育资源整合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因素的影响,海南的贫困县历来发展缓慢,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乡镇有很多基础薄弱的微型学校,如保亭县在教育移民前共有完全小学55所,教学点29个,其中农村完全小学49所,不足百人的学校有25所,这些学校存在布点分散、规模偏小、办学条件不规范和教学质量偏低等问题。同时,全县教师超编与缺编现象并存,按师生比来算,师资基本满足要求,但是很多教师的师资水平偏低,且分布不均,难以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据统计,保亭全县有教职工2 114人,其中少数民族1 151人;高中专任教师14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85.1%;初中54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2%;小学1 19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9.5%;职业学校专任教师42人,学历达标率17%④该数据由保亭县教育局提供。;但其中还有部分本土年纪偏大的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水平差,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为了整合教育资源,相关市县根据具体情况,重点做大做强2~3所中心学校,如县民族中学和思源学校,撤销、整合微型小学;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把一部分年纪偏大的教师给予提前退休,公开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教育移民与扶贫开发结合

为了搞好扶贫开发,海南省曾开展过输血式扶贫和易地扶贫,但效果并不明显。每年县财政投入大量扶贫资金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购买种子、改造危房等,但由于缺乏农业技术的培训,加上生计和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很多村民不仅没有摆脱贫困反而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究其原因,这种输血式扶贫不能真正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出路问题。把教育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不仅能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带动了当地农民参与教育的热情,而且通过教育培训热带农业养殖技术,解决其生存技能问题,引导当地农民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带动农民致富脱贫。

4.教育移民与生态保护结合

海南省的贫困县市大多处在边远、偏僻的生态保护区,农民的生计很多都是靠山吃山,砍伐、狩猎等现象屡禁不绝。通过教育移民工程,很多处在贫困区的家庭主动送孩子去受教育,减少了生态保护区的人口;同时政府还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由县财政按人口每人每月发放生态补偿金33元,这样不仅加强了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还改变贫困地区居民乱砍乱伐的习惯,使生态保护与教育移民有效地结合起来。

5.教育移民与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链接

教育移民不仅使贫困学生享受到城镇学生相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大了基层教育设施的建设,提升了教育质量。同时政府还配套成立职业教育中心和成人教育学校,让农民也能享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据了解,1989年海南省就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结合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互不适应等问题进行改革,实行三级办学,二级管理和普教、职教、成教一齐上的“三教统筹”格局,在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即在小学高年级和普通中学每周开设1~3节职业技术课,强化职业技术教育[11]。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2007年把职业教育纳入到扶贫体系中,从五指山市、琼中等5个国家贫困开发县招收300名贫困学生进行两年免费学习,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费由扶贫资金承担,个人生活用品及人身保险费由学校承担,基本实现“全免”[12]。到2009年,海南省在实行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特困生和涉农专业免费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中职学校农村学生免费教育。另外,整合农业、就业、扶贫、科技等资源,建立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努力实现年培训10万人次,年招生5.4万人目标[13]。在职业教育的培养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实现“三段式”培养,第一年在职教中心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年到省属重点职校学习动手操作技能,第三年到就业单位实习。同时,在职业学校开展成人教育“小康”班,从1998年起,海南省教育厅分批、分期为全省贫困地区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从各乡镇选拔初中毕业程度回乡参加生产劳动2年以上、年龄不超过35岁的青年进行培养,到2002年已扩大到16个市县159个乡镇720个贫困村[14]。

(二)产生的作用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整合,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教育水平

教育扶贫是一个连续、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结构和体制的改革,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通过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改变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障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海南省的教育移民工程,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一规划和部署,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链条,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集中利用现有的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促进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

自1988年海南建省以来,教育的薄弱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软肋,而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更是非常脆弱,民族地区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以及对教育的不重视,一直是扶贫工作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基础的薄弱导致升学率较低、教育内容与当地生产生活的脱节、教育起点的不公平等,一直是贫困地区教育无法改变现状的主要原因,通过教育移民,不仅使贫困地区的学生和汉族地区的学生在教育的起点和过程实现了相对公平,也推动了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3.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

把教育移民与民生工程结合起来,不仅推动了农村教育,也发展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见表1。

表1 海南中等职业学校(机构)学生情况 单位:人

从表1可见,从2003—2009年,职教在校人数增长了3.34倍,招生数增长了4.35倍。据统计,2002—2009年保亭职教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⑤数据来源于保亭县教育局民族教育调研报告。,毕业生的流向大多都向城市发展,不仅带动了就业,也推动了贫困地区人口的城市移民。而留在农村的人口也开展了热带农业的种植,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4.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文盲比例,提高了收入水平

通过教育移民和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减少了贫困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了当地人口的素质,而且使多个生态保护区的环境得到妥善的保护。在此过程中,海南省地区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从2005年8 162人减少到472人,见表2。

表2 海南省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 单位:人

由表2可知,虽然总数呈现趋减态势,但女性的文盲数量还是男性的3倍左右,女童教育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海南省农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近几年呈现增长的趋势,从2003年的2 588.1元增长到2009年的4 744.36元,增长1.83倍,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有显著提高,见表3。

表3 2003年海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单位:元

三、对海南教育扶贫移民的经验总结和建议

(一)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1.教育的扶贫功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教育的不平等,需要多方面资源的合力以及教育制度的保证,不仅仅是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而且需要宏观统筹,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就业组成一个有效的链条,整合教育资源,扩大了教育扶贫的效能。同时,海南教育移民工程充分考虑了民族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贫困面广、学校散而小、农民缺乏生存技能等薄弱环节,考虑当地农民对教育的需求,把教育移民与扶贫开发项目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还增加了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度,切合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教育的现状。

2.教育扶贫的落脚点是促进贫困地区的人口就业,摆脱贫困。目前海南省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需要拓展教育渠道,充分利用海南的高校资源,开展热带农业种植和海洋养殖,帮助学得一些技能的人搭建项目平台。如各职教的“小康班”,学生完成学业后,由于缺乏创业资金和服务平台,没有真正起到带头致富的辐射作用。

3.教育移民工程是海南省扶贫开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提供了一把钥匙。但是,教育扶贫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成效的大小需要时间的检验,而且不能有丝毫的松懈。目前,海南的教育扶贫还存在着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师资匮乏现象还很严峻,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图、音、体、信息技术和小学英语等学科师资短缺,双语教师培养还亟待改善,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开展缓慢。同时,教育不均衡问题还很突出,基础教育水平、办学条件与汉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海南贫困地区的覆盖面大,贫困人口的教育观念比较薄弱,很多贫困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都需要教育资助,教育扶贫投入的缺口还很大。

4.在民族地区实行教育移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不同地区的孩子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出现不适应,生活、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的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不同民族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观念的冲突,表现出叛逆、落差感、不合群等心理问题。同时,因为双语教师的匮乏,很多民族学生对本族语言学习已经淡化,民族文化出现了“断层”,生活习惯和风俗上已没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对于在教育移民过程中跨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几点建议

1.加强资金的投入,完善教育移民政策

海南省各教育移民地区经济情况不一,昌江县在海南省教育移民地区经济属上乘,教育投入本县财政勉强能够负担。但白沙县是国家贫困县,每年财政收入只有3 800万,地方支持办教育移民很困难,基本拿不出配套资金,移民的初中生60%~70%来自山区,每月要带30斤米上学,加上政府每月补助50元,一天伙食费2.5元,按现在的物价水平,这个补助标准是不够的。因此,还要积极筹措社会资金,加强资金的管理。建议教育移民资金由省级财政保障供给,市县按比例配套,并将教育移民资金作为专项经费列入省和市县预算;同时,可把通过社会筹措的资金设立教育移民基金进行管理,在使用上向部分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县市倾斜,保障教育移民的顺利实施。

2.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

民族教育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同时也有各地区的复杂性,教育移民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充分考虑实施的困难和面临的压力。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分阶段实施。除了移民学校的建设,还要软件环境的配套,不仅仅是让学生移出来,还要能留下来、学得好、走出去。很多学生虽然移出来了,但是因为偏远家庭的学生上学路程太遥远,上学的负担还是很大。如何把这项利民的工程真正做好,还有很多的因素要充分考虑。比如:学校后勤管理,长效助学机制的完善,学校教师的培训和管理等。

3.加强学校教育,注重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

移民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稳定和水平的提高,目前从全国各地招聘了不少的优秀教师,但是真正懂少数民族语言的并不多,外地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如何兼顾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当作课来研究。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文化场域中,文化的中断和冲突也时有发生,如何保证学生与教师的和谐融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亟待加强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学习的兴趣,形成自身特有的民族教育特色。

4.拓展就业渠道,完善教育扶贫政策

教育移民的真正落脚点和出发点是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现象,改变以往贫困地区因为贫困而资助、因为资助而更贫困的恶性循环。提高教育质量只是过程,让学生真正改变观念,融入社会,用自己学到的技能去改变命运,才是目的。目前海南职业教育的三段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益,但是,存在着就业不充分的问题,成人教育也缺乏就业平台。建议整合高校资源,结合海南热带的独特环境,资助成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把高校的技术嫁接到试验点,孵化出一批农民企业,不仅解决就业,也带动地区经济效益。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教育移民工程对当地的扶贫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扶贫开发提供了借鉴。在新时期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教育的扶贫功能,解决好由此产生的新问题,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

[1]琼州大学“海南民族教育探究”课题组.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琼州大学学报,2004(1):36-40.

[2]海南省的人口民族概况.[2008-3-29].http//www.hq.xinhuanet.com/focus/hainan20y/2008-03/19/content_12738186.htm.

[3]陈立浩,朱克良,李颜.历史的画卷——海南民族高等教育50年[J].琼州大学学报,1998(4):56-63.

[4]琼州大学“海南民族教育探究”课题组.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琼州大学学报,2004(1):36-40.

[5]刘平量.城市化移民:解决我省农村贫困人口的根本途径[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60-62.

[6]李有发.教育扶贫的现实依据及其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2):14-16.

[7]杨华.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教育功能的强化——从宁夏吊庄开发性移民看教育的发展及其功能[J].民族教育研究,2004(4):71-75.

[8]奂平清,王等等.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及其对策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1):47-51.

[9]海南省教育移民联合调研组.海南省“教育移民”情况的调研报告[J].琼州大学学报,2008(1):44-45.

[10]教育移民“移开障碍”海南2万山里孩子进城读书[2010-11-04].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0/11-04/2633363.shtml.

[11]唐和亲,潘乙宁.海南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五十年[J].琼州大学学报,1999(1):41-47.

[12]刘见.给钱不如给本事、给教育,海南扶贫资金首次用于发展职教[N].中国教育报,2007-12-04(1).

[13]周慧敏.海南:逐步实行免费政策发展中等职业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9(3):141.

[14]海南省教育厅.职教扶贫结硕果——关于海南职业学校举办“小康班”办学情况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03(9):19.

猜你喜欢

海南省贫困地区海南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海南省肿瘤医院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