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节水灌溉态势分析
2013-07-08郎新珠罗建刚
郎新珠,商 涛,罗建刚
(德州市水利局芦家河扬水站管理处,山东 德州 253000)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岸,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总面积10 356 km2;全市耕地85.68万hm2,垦殖率达67%;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其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黄河水。
德州市之所以能维持现在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归结于对耕地的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既缓解了水资源压力,又对保障粮食生产与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02—2011年德州市耕地灌溉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全市灌溉面积态势分析
1.1 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及节水灌溉面积动态变化
有效灌溉面积即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具备,在一般年景下半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
德州属农业大市,其农业以灌溉为主。据水利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2—2011年德州市有效灌溉面积总体增加,由44.512万hm2增至61.887万hm2,但波动频繁。而节水灌溉面积一直维持增长势头,从2002年末的6.068万hm2到2011年末的18.758万hm2,涨了3 倍,且主要在2008—2011年间增幅明显。
1.2 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动态变化
节水灌溉面积的增加不一定能显示出灌溉技术的发展和政府对农业灌溉的重视程度,因为有效灌溉面积也在发生变化,为此计算出了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2002—2011年该比例持续增长,在2002年末仅为13.63%,截至2011年末已增至30.31%,即平均每年增长1.668%。
2 各县(市、区)灌溉面积态势分析
在总体分析全市灌溉情况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选取几个代表性城市,如德城区、宁津县、禹城市等,就其灌溉情况进行分析。德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中国农业最发达地区之一,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宁津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是鲁北平原粮棉的主要产区,2009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禹城是鲁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是全国黄淮平原农业开发先期试点市及示范市,工业发展迅速。
2.1 有效灌溉面积及节水灌溉面积动态变化
就地区而言,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减存在着差异。德城区有效灌溉面积波动频繁但总体减少,且在2005—2008年出现较大下调。宁津县有效灌溉面积先减后增且总体增加,由4.23万hm2增至6.227万hm2,增幅为32.07%。禹城市有效灌溉面积变化趋势与宁津县类似,增幅为30.91%。详见表1。
节水灌溉面积动态变化的地区差异更为明显。如表1 所示,德城区节水灌溉面积先增后减再增且总体增加,由0.272万hm2增至0.366万hm2。宁津县节水灌溉面积的变化趋势与德州市情况相近,即一直保持增长势头且在2008—2011年间增势明显,总体增长了38.63%。而禹城市节水灌溉面积近似呈抛物线上升,且在2008—2011年间增势明显,总体增长了7.5 倍,可见其节水效果已大为改善,但由于其基数小,节水力度仍需大力加强。
表1 2002—2011年灌溉情况表 万hm2
2.2 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动态变化
各地区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例的变动与各自节水灌溉面积的变化趋势类似。德城区先增后减再增且总体增加,由最初的14.03%增至28.98%,年均增加1.50%。宁津县一直保持增长势头且在2008—2011年间增势明显,且该比例自2002年末的83.59%到2011年末的92.53%皆为全市最大。禹城市近似呈抛物线上升,且在2008—2011年间增势明显,其拟合曲线为y=0.0091x2-0.0373x+0.1324。
将德州市11个县(市、区)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作图,可直观反映出各县(市、区)节水灌溉的推广程度。2002年和2011年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图分别见图1、图2。
图2 2011年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
3 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2002—2011年德州市有效灌溉面积总体增加但波动频繁;节水灌溉面积一直维持增长势头(涨了3 倍)且主要在2008—2011年间有较大增幅;后者占前者的比例逐年上升,年均增长1.668%;各县(市、区)二者的变化差异性较明显。近年来德州市的节水灌溉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有些地区仍需加大推广力度。
近年来,德州市节水工作思路不断完善:以调整促节水,靠节水增效益;制定激励政策促节水;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节水;基本实现粮田管灌喷灌化、果园微灌管灌化、渠道浆砌防渗化、农田灌溉科学化;完善服务,排解工程管护后顾之忧。这些措施极大地推进了德州市节水灌溉工作的实施,节水灌溉成效较显著。目前,全市已设立多个国家级及省级节水示范县。
总之,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灌区工程管理、监控的力度,及时了解灌区工程的现状,根据现状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必要的改造、维修乃至新建。同时要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增加喷滴灌、微灌面积,做好地面渠道防渗,并且加强管理型节水,做到开源节流。
[1]钱蕴壁,等.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2]柳长顺,杜丽娟,陈献,等.近20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动态分析[J].资源科学,2006,28(2):8-12.
[3]郝仲勇,等.浅析农业节水发展方向[J].节水灌溉,2002(2):42-43.
[4]马承新,刘继永.节水灌溉的体制与机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