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牙面色斑的调查分析
2013-07-08李敏瑜王小杰
李敏瑜 王小杰
学龄前儿童牙面色斑的调查分析
李敏瑜 王小杰
目的了解广西柳州市学龄前儿童牙面色斑发生的规律,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出广西柳州市13所幼儿园,对在园的学龄前儿童进行牙面色斑沉着、患龋情况、口腔卫生情况等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牙面色斑在患龋儿童中的发生率7.54%,低于无龋儿童15.34%;牙面色斑的发生率在氟化泡沫组18.13%,高于氟保护漆组11.65%和未使用氟化物的对照组10.32%;牙面色斑的发生与软垢指数间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面色斑的发生可能是口腔微生物环境改变的结果,与使用不同剂型的氟化物有关,不能认为牙面色斑的发生是口腔卫生不良而引起。
牙面色斑;学龄前儿童;氟化物;群体预防
目前,对于群体儿童的口腔保健,国内在大部分地区使用氟化物进行龋齿预防,关注研究氟牙症不良反应最多外,其余的不良反应研究甚少。因不少学校和家长发现,有些孩子出现了牙面色斑的大量沉着,是否与使用氟化物有关的问题引起了临床的重视。为了了解牙面色斑发生的相关问题,在对幼儿园体检时进行了相关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为2011年广西省柳州市公立、民办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群体)。
1.2 抽样方法随机抽出公立幼儿园4所,地区办幼儿园3所,企业办幼儿园3所,私立幼儿园2所,共5127名学龄前儿童。
1.3 体检方法在幼儿园内宽敞明亮处,以自然光为光源,棉签、口镜、探诊等为工具,医生肉眼检查群体儿童的龋齿、软垢指数、色素指数等口腔健康情况。检查者固定为3人,检查前做了相关培训并进行标准一致性试验,Kappa值0.71,可靠度优。
1.4 体检标准龋齿为流行病学冠龋的诊断标准,即牙的窝沟或光滑面油底部发软的病损,釉质有潜在损害或者沟壁软化者;软垢指数为流行病学简化软垢指数(DI-S);牙面色斑指褐色或者黑色附着于牙面的紧实的牙菌斑,色素斑指数参照DI-S,0=牙面上无色素斑,1=牙面色斑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2=牙面色斑覆盖面积占牙面1/3与2/3之间,3=牙面色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
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13.0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牙面色斑的发生与龋齿的发生、牙面色斑的发生与软垢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患龋组与无龋组,氟保护漆组、氟化泡沫组与对照组(未使用氟化物组)牙面色斑的发生率,并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患龋牙数与牙面色斑的相关性进行Kendall分析Kendall相关等级相关系数为-0.116,P=0.000,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故可认为患龋牙数与牙面色斑的发生间存在负相关。
Correlations
同时按照是否患有龋齿,将样本分为有龋和无龋两组,比较两组的牙面色斑发生率如表1。
表1 对比两组的牙面色斑发生率(n,%)
经统计学处理,a=76.833,df=1,P=0.000,故可认为两组的牙面色斑发生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2 将样本分为三组,氟保护漆组幼儿园一直使用氟保护漆进行群体龋齿预防,每年两次;氟化泡沫组幼儿园一直使用氟化泡沫进行群体龋齿预防,每年两次;对照组;幼儿园一直未使用氟化物进行群体龋齿预防,体检后统计各组数据如表2。
表2 对比三组牙面色斑的发生率(n,%)
将三组样本牙面色斑发生率进行R×C卡方检验,结果如下。
Chi-square Tests
由上表得有效例数为5127>40,且最小期望频数18.99>5,因此卡方值=18.319,df=2,P<0.05,故可认为三组数据的牙面色斑发生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3 组间的两两比较
根据上表数据,故可认为,氟保护漆组与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氟化泡沫组与氟保护漆组的牙面色斑发生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氟化泡沫组高于氟保护漆组。
2.3 对软垢指数与牙面色斑的相关性进行Kendall分析Kendall相关等级相关系数为-0.013,P=0.298,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故可认为软垢指数与牙面色斑的发生间不存在相关性。
Correlations
3 讨论
牙面色斑指褐色或黑色附着于牙面的紧实的牙菌斑。其通常认为是外源性着色引起,主要由于药物、食物、饮料等色素沉积而成。但从氯已定使用后牙面着色、黑毛舌发生的原因推测,牙面色斑有可能是口腔微生物环境改变所致。
口腔中存在着天然菌群,种类繁多,目前已知至少有50种以上的不同种属。其中有一类“产黑色素类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多形性杆菌,专性厌氧,有荚膜与菌毛,无芽胞,无动力,菌体大小(0.3~0.4)×(0.6~1.0)μm。在旧培养基中呈多形性,无荚膜,无鞭毛,形成黑色素菌落。有中间型、产黑色素和列氏3个亚种。目前有些文献将类杆菌属中中度解糖、不耐2%胆盐的类杆菌统称为普氏菌属(prevolla)。产黑色素普氏菌为代表株。一般情况下该类菌种在口腔菌群中所占比例较小,很少单独致病,常与其它菌(如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当机体大量使用抗生素或局部使用药物等导致口腔微生物环境改变后,该菌种数量增加,随牙菌斑附着与牙面而形成牙面色斑。
氟化物最重要的防龋机制已有了一致的认识,认为氟化物通过抑制酶、抑制细菌摄糖、抑制细菌产酸等机制对细菌产生作用。当氟浓度增加时,所有细菌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10mg/L时抑制细菌代谢,100~250mg/L时抑制细菌的生长,1000mg/L可以杀死细菌。
本调查内容一,经相关性分析发现患龋牙数与牙面色斑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故进一步将样本分为有龋组和无龋组进行观察,牙面色斑的发生率分别为7.54%和15.34%,有统计学差异。一般情况下患龋人群口腔中致龋菌如变形链球菌、乳杆菌等菌群比例或数量要高于无龋人群,当这些致龋菌受到抑制,或比例减少时,口腔正常菌群中的其余菌种比例就会增加,若是产黑色素类杆菌的比例增加则会导致牙面色斑的形成。该结果说明牙面色斑的发生是口腔微生物环境改变的结果。
本调查内容二,将13个幼儿园分为三组进行观察,发现牙面色斑发生率在氟化泡沫组18.13%,要高于氟保护漆组11.65%和对照组10.32%。氟保护漆组与对照组的牙面色斑的发生率无统计学上差别。说明不同剂型的氟化物对牙面色斑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有可能涂料类的氟化物能附着于牙面,大部分氟化物沉积于牙釉质,能对口腔微生物环境产生影响的氟化物剂量很少;而氟化泡沫主要是通过托盘接触牙面,当口腔内唾液增多,有相当一部分的氟化物就会随唾液弥散整个口腔,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年纪较小、托盘易移动、唾液较多等均可导致氟化物在口腔内的弥散。氟化物在口腔内弥散量的大小可能对改变口腔微生物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导致两组牙面色斑发生率的差异。但是仍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照组——未使用氟化物的学龄前儿童中,牙面色斑的发生率仍高达10.32%,也说明除了群体口腔预防使用的氟化物外,还应有其它的因素影响牙面色斑的形成,这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本调查内容三,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软垢指数与牙面色斑的发生间不存在相关性。故不能认为有牙面色斑沉着的人群是因为口腔卫生不良而引起。
随着群体儿童的口腔保健范围的不断扩大及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各省市已经在大范围地使用氟化物进行龋齿预防,除了氟牙症得最多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外,其余的不良反应研究甚少。因不少学校和家长发现,有些孩子出现了牙面色斑的大量沉着,这是否与使用氟化物有关的问题引起重视。龋齿的问题固然需要防治,但是随着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洁白牙齿美的需求同样也与日俱增。牙面色斑形成的原因,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及微观层面的问题,如何防治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1]Heinrich-Weltzien R, Monse B, Van Palenstein Helderman W.Black stain and dental caries in Filipino schoolchildren[J].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 2009,37(2):182-187.
[2]Zijnge V, Van Leeuwen MB, Degener JE, et al.Oral Biofilm Architecture on Natural Teeth[J].Published online, 2010.
[3]Churchley D, Rees GD, Barbu E, et al.Fluoropolymers as low-surface-energy tooth coatings for oral ca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08,352(1-2):44-49.
[4]Auschill TM, Hein N, Hellwig E, et al.Effect of two antimicrobial agents on early in situ biofilm formation[J].J Clin Periodontol, 2005,32(2):147-152.
[5]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R912
B
1673-5846(2013)08-0295-03
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广西柳州 54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