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

2013-07-05陈志刚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5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法

●陈志刚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2001年至今,我国出版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或专著(不包括通论性质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已超过100部,成果喜人。虽然成果显著,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回顾与反思我国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发展与建设上的得失,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后备队伍。

一、现有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处理好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教材结构设置偏颇

课程与教学论二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研究“教什么”必然要考虑“怎么教”的问题,研究“怎么教”必然要追溯“教什么”的问题。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通论性质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或专著发展迅速,学科体系虽然还不完善,但已初步构建出相对完整的教材结构体系。

分析各种版本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专著,可以看出最大的问题是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专著在编写时并没有消化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编写者根据自己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解,设计出五花八门的教材内容结构。我们以数学学科为例,抽取了4个版本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进行分析,内容如表1。

表1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结构对比

课程与教学论着重探讨的是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例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关系,课程与教学的政策,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开发和设计、组织和实施以及评价等。作为教材,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而是希望他们能够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以此作为思考课程与教学问题的起点及实际进行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所以,编写者应使用明晰、易懂的语言来陈述相关的理论,讲清课程与教学论的结构体系,推动理论的通俗化,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1]按照上述认识,对照上表罗列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目录,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结构相当芜杂,不利于学生理解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原理。四本书各只有一章内容在探讨数学课程理论问题,其他章节主要研究数学教学论的内容。其他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编写也大体如此,侧重于学科教学论研究,忽视了对学科课程论的系统阐述。即使是对学科教学论的内容安排,各种版本的教材结构设计也很杂乱。以上述所列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为例,有的教材设计有教学研究,有的设计有热点问题研究,有的设计有国际数学教育项目的启示等等。

在学科课程论研究上,各种版本教材的研究也很单一。笔者抽取了4个版本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中的课程论内容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

表2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中的课程论内容对比

学科课程论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学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包括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然而,已出版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除了少数教材外,绝大多数教材在学科课程论研究内容上,仅从现有的学科课程标准出发。在对学科课程的性质与目标的分析上,基本照搬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至于课程标准为什么确定这样的课程目标?这样的目标是否符合学科课程的特点?学科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何安排?等,则被忽视或者几乎不做详细的分析说明。

目前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虽然有一定的学科课程理论,但不系统,内容太少,并且与教学论内容缺乏有效的融合,使学习者难以把握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理解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很难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笔者在与中小学教师的交往过程中,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师范生和研究生交谈中,发现许多人对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内容很陌生,分不清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追本溯源,这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著作结构与内容设置混乱不无关系。

(二)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同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论的研究混为一谈

我国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虽然打上了现代课程的烙印,力图以现代课程理论来指导学科教学,但是依然保留着浓重的学科教学法的痕迹。这可以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专著的结构与编写者的认识中看出。我们在此选取了物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教学法教材各一种,就其内容结构目录进行分析。

表3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学论、物理教学法教材的内容结构对比

仔细对比上述所列的图书目录,可以看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学论与物理教学法的内容结构差别不大。其它学科也存在类似现象。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是以学科课程与教学现象及其基本问题为对象,揭示学科课程教学规律,以指导课程教学实践的一门学科。学科教学论与教学法研究关注的是学科课程怎样教等具体的教学实施问题。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不仅关注怎样教,还要探究本学科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显然,它们研究与关注的对象并不相同。然而,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编写中,不少编著者认为:“‘教材教法’ 概念也一直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80年代后在教材编写上的具体体现是以 ‘学科教育学’来编写教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教师专业化思潮影响下,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与教法是不可分开的。教学法必须从更广泛的课程背景中来谈论和分析。在此背景下,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纷纷出版。”[2]“这门学科的定名普遍流行着三种名称:一叫语文教学法……二叫语文教学论……三叫语文教育学……经过反复思考,我们给本书定名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3]很明显,在这些编写者眼中,教学法、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都是一回事。编写者是按照传统教学法的眼光来审视学科课程问题以及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而实际上,现代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内容与结构体系已超越了教学法体系中的凯洛夫教学模式,是站在现代课程的视角探讨有关课程与教学问题。将教学法等同于课程与教学论,这样的教材内容无异于新瓶旧酒,缺乏足够的学科课程意识,暴露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编写者或研究人员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误解。课程改革仅仅依靠“教学”层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极其有限的。作为教师,如果不知道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论,也不知道一些课程理论,仅凭经验进行教学,以此推进课程改革是很困难的。掌握学科课程理论,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分析处理问题时高屋建瓴,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使教学达到一定的深度。

(三)将学科课程评价与学科教学评价等同起来

对于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之间的不同,绝大多数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是没有区分的。请看表4 中三部教材有关评价内容的章节目录。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及实施进行价值判断,即判断课程对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可见教学评价与课程评价不同。但从上述教材有关评价章节的目录,我们发现有的教材是将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混在一起叙述的,有的干脆将两者等同起来。多数教材关注评价的方式,忽略了评价的内容。虽然课程评价强调对学生发展的适应程度,强调过程评价,强调多元评价,但是课程评价的目标是为了完善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不能把它等同于站在教学的角度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的过程评价、多元评价。

表4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中关于评价内容的章节目录

课程评价对于学科课程设计的完善具有很大的作用。我们的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审核学科的课程目标制定是否合理、课程标准是否有助于实施、教科书编写是否有益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与课程实施等等,这一切都需要一线老师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站在实施者的角度对课程诸多问题进行评价。将课程评价等同于教学评价,容易使一线老师误以为课程不需要专门进行评价,误以为课程改革是完美的、短期的、课程标准是不变的。

从对已经出版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分析,不难看出我们对学科课程理论没有予以高度重视,系统论述学科课程理论的研究依然薄弱,缺乏系统性、专题性的研究成果。我国的学科课程研究基本上处于学习消化教育学界有关课程理论研究成果的阶段,研究比较零散,还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当前教材侧重于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分析,忽略了学科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无法反映学科课程改革的本质。另外,一些教材编写者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认识不清,致使教材内容结构不适应业已变化的课程内容。面对信息时代,课堂教学仅仅依靠教学方法上的花样翻新来应对是不够的,“教什么”的问题已成为首要的课程问题。就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来说,学科课程问题的研究更为迫切,应该把课程方面的研究作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重点。虽然一些编写者认识到把课程论与教学论统一起来研究的必要性,但是仍认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出发点是课程标准,所以教材中没有对学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这反映出编写者认识上的误区。

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优化策略

(一)处理好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构建合理的内容结构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两个要素,课程与教学论处于教育理论中承上启下的层级,上承教育基本原理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下启课堂教学技能和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以及教材教法分析,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关键和核心环节。[4]

关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学术界还有争论。但是从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来看,课程是教学的客观存在依据,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先有课程设置,然后才有课程实施。课程在设置时必须考虑到未来的实施即教学,而教学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5]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为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6]教学是课程的一部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结构的构建应该有利于一线中小学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具体来说,应该把学科课程论方面的研究作为重点,深入探讨学科课程理论的建设,尤其是关注学科课程编制设计的理论研究,构建合理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内容结构,以推动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理论研究应该将学科课程与教学两个研究领域进行适当的整合,从整体上设计和思考学科课程与教学问题,把原有的学科课程论和学科教学论中研究的问题作为一个研究和认识的整体来思考与设计。根据中小学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应该是: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学科课程目标的构建

学科课程设计(含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科书的编写)

学科课程实施与资源开发利用

学科教学设计(含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科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学科教学设计的过程)

学科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选择

学科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

上述结构可以很好地帮助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理解学科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什么此次改革叫做课程改革。上述结构还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标准的作用,更好地审视教科书在课程实施中的地位,站在课程的角度审视教学目标的拟定,理解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等等。例如,现有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习惯于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安置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章节中,一般而言,这种认识没错。但由于学科课程内容的制定权不在一线教师手中,教师不需要开发所教授的基础学科课程,如历史、物理等,所以教师往往对此不太关注。而现代课程论强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指导,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更好地完成预设的课程目标。各基础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均是为了学科课程更好地实施。因此,将课程资源的利用放在学科课程实施部分来谈,更方便老师们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当然,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具体的学科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对上述基本结构做相应的调整,增加一些研究内容。

(二)提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的素养,加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研究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不同于学科教学论与教学法的研究,将它们混为一谈,暴露出我国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者缺乏足够的理论素养。近十年,我国课程改革的速度很快,而相关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者大多是高师院校原有的学科教学法老师。他们受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较大,对课程理论的认识大多不系统,造成一些老师习惯于从教学法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学科课程理论,致使编写出来的教材存在着认识偏颇。

现行各种版本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中,编写者虽然首先进行了课程、教学、课程论、教学论这些基本概念的辨别,分析了课程与教学论建构的学科基础,但是对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关系,鲜有论述,也缺乏对学科课程设计的具体论述与分析,这不利于读者对学科课程论的理解。至于“设计怎样的学科课程、为什么这样设计”这一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问题,编写者们也很少考虑。因此,有必要提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的素养,使他们认识到课程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并非同一个概念,课程实施是在宏观地探讨教学实施的基础,而课堂教学设计则是从微观上分析具体的教学实施;认识到课程与教学论是以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课程教学实践为目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一门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研究者如果能够站在课程的视角解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构建出合理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内容结构,那么,就有可能编写出课程理论与学科教学实践真正相结合的教材,从而帮助读者在学习中将学科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概念、原理、价值观和方法论构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以致用。

(三)进一步加强课程评价研究,完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

我国的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学者与教师已意识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如何看待课改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站在课程评价的视角,对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及实施进行价值判断,分析课程诸要素的设置是否做到了完整和平衡。

明析学科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的区别,理解课程评价的目的,有助于一线教师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现行的学科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置、教科书编写等,理智开展对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置等的评价。例如,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其物化形式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的作用。课程内容选择必须依照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对于课程目标的研究,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描述。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依据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关于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如果课程目标在设计时出现了问题,自然影响到课程计划的设计。研究、评价课程目标,有助于学科课程设计正确发展。当前在学科课程改革的评价中,研究者大多仅就教科书的编写、学科教学方式、学科教学设计、学科教学评价等进行评价研究,忽略了对课程编制最核心的要素即课程目标的评价,造成现有的学科课程评价研究多是隔靴搔痒,未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再如,当前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经常脱离课程目标,这可能是学科课程领域极其重大的问题。课程内容的选择如何做到一方面能够反映出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又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这些需要研究者认真分析研究。评价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加强课程评价研究,完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中小学教师分析学科课程改革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能够对症下药,更好地在教学中实施改革。

总之,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编写要构建出合理的内容结构,既要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又必须紧密结合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真正起到对一线学科课程改革指导与推动的作用。这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追求的方向。

[1]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前言.

[2]朱晓春.小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序言.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绪论.

[4]余文森,洪明.课程与教学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前言.

[5]季苹.什么是课程[J].中小学管理,2002,(9).

[6]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3.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法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