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课堂教学中人际互动的异化与超越*
2013-03-27杨新莹
●杨新莹
高校课堂中的人际互动是指在高校课堂这一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情感、行为动作的交流与沟通。在高校课堂中,人际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互动模式,它主要通过调动课堂气氛、加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量、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去等途径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它是影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课堂是一个浓缩的小型社会,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和沟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价值目标、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尝试处理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人际关系,进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观念,为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做了一定的铺垫和过渡。但是,随着高校课堂教学中人际互动过程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一些异化现象也随之产生:一方面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不准,学生对高高在上的授课教师难有亲和感,致使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人际互动活动发生异化;另一方面,薄弱的学习情感使得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处于麻木的接受状态,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大多以无效告终;此外,课堂教学中人际互动的深度不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多停留在互动表面,长此以往,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并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人际互动异化不仅影响高校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唯有超越异化,方能使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发挥其本身的应有价值。
一、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
在我国各大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个体、学生个体以及学生群体是人际互动的直接参与主体。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以将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类型归纳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两大类。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就课堂所学的知识和产生的疑问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互动加快了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所授知识的反馈速度,使教师能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进度,有效地改进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成为大学课堂的主人。师生间的互动形式主要有: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1.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是高校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人际互动形式,这种互动形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主要表现在课堂组织教学、课堂设疑、课堂讲述、课堂提问、课堂讲评和课堂练习中。教师通过以上多种表现类型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向学生们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和印象,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且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情况,及时地改进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不过,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的反馈量较少,这种互动形式多半是单向的。
2.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是最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一种互动形式,它有效地增加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同教师进行交流与相互作用。这种人际互动形式主要表现在个别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讲问题的提问及解答,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及不同学生对其要求的不同反应,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成绩的评价,以及不同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反馈,教师对个别学生的辅导,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眼神交流沟通,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接触等。在以上的表现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情感价值观影响学生的同时,也受到学生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向学生表达其期望,学生则从中获得归属感和满足感,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好学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生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与其他学生就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和所产生的疑问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解决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达到学习资源共享的效果,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这种方式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沉闷刻板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增进学生间交流沟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主要有: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1.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是高校课堂中最基本的一种生生互动形式,这种互动形式主要体现在临近座位同学之间、同一小组内同学之间、全班同学之间就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组织实验或练习以及课堂讨论等进行交流互动。
2.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是指学生个体与其所在小组的全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以及学生个体与其所在班级全体同学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其中学生个体与其所在小组的全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主要包括学生个体与其所在小组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时,学生个体在小组中发表自己对所讨论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或是对其他组员所发表的意见进行评论,以及全体学生在学习上帮助个别学生时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其所在班级的全体同学之间的互动主要包括学生个体在其所在班级的全体同学面前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主题进行示范、扮演或发表观点时所发生的互动[1]。
3.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是指有组织的正式群体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以及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由教师组织的正式群体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小组之间的竞争活动和交流活动中。小组之间的竞争活动是一种竞技性质的课堂人际互动,带有一定的游戏成分,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学生的兴趣;小组之间的交流活动是各小组在教师的组织下将其在小组内讨论的结果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进行汇报,教师将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并对其进行评价,然后组织全班同学对汇总结果达成共识。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交流主要出现在课堂讨论中,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对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看法进而产生辩论时,一些学生往往会对持有相同观点和看法的学生进行自发的支持和声援的现象。
二、高校课堂教学中人际互动的异化
(一)高校教师角色定位异化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人际互动时,习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而学生处于被领导的地位,缺少话语权和自主权。学生对教师虽有崇敬之情,却缺乏亲切感,使得课堂上的人际互动出现异化,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良好的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关系应该是:互动主体地位是平等的。但目前各大高校课堂中的人际互动多出现以下问题:教师多习惯于做学生人际互动的掌控者而非引导者、促进者,与学生互动时高高在上,师生之间产生隔膜,无法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而且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多存在积极性和探究性的缺失,人际互动趋于形式化,很多教师与学生沟通存在障碍。多数教师将此归因为高校教学内容深、难度大,无法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与交流,导致了大学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也有部分教师积极备课,认真为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做准备,但有时由于互动不当或是不能长久坚持互动教学而收效甚微,长此以往,最终趋于平淡。
(二)高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异化
由于我国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并不是十分紧密,一些刚升入大学的新生没能及时调整自我的学习状态,依然延续应试教育的学习方式,他们只是被动且麻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课堂互动中充当着旁观者的冷漠角色,对待教师的提问含糊敷衍,在小组讨论中仅仅是听从他人的观点,提不出半点自己的建议,即使有些想法也只是藏在心里,不敢提出与他人相悖的意见,缺乏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与高校倡导的批判式学习、互动式交流学习方式是相抵触的。作为孕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校园来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顺才,而是具有独立思想与批判精神的人才。这种人才的产生不是依附于以往的授受教学,而是互动式教学。只有在互动中,学生才能够实现思想的交流与提升,才能获得批判的意识与能力。因此,高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异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对人际互动的重视才是其学习方式改革的切入点。
(三)高校课堂互动层次异化
在各大高校的课堂教学人际互动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类的师生互动场景:教师针对所讲内容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从书本中找寻答案来回答,这种机械式的问答互动看似热闹,但实际上,这种课堂互动形式只是“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2],即教师仅是将知识单纯地以问答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但并没有就所讲授的知识向学生进行深入讲解和启发,学生仅是被动接受教师所授的知识,但并没有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学生在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时,仅是对书本中的知识进行总结,并且有很多的重复,缺乏创新,更没有学生对书本中的答案进行反驳和发问。以上在高校课堂互动中常见的种种现象表明,目前我国高校课堂中的人际互动大多停留在浅层次上,师生间、生生间缺少思维的碰撞,没有观点的分歧,更不用说理论的创新了。
三、对高校课堂教学中人际互动异化的超越
(一)高校教师需转换自身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使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行之有效,必须为学生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要想超越高校课堂教学中人际互动的异化,首先要改变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摒除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高校课堂教学中人际互动环境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将课堂的主动权还于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做高校课堂的真正主人。同时,在情感方面,教师要将每个学生当作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相互尊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得学生愿意同教师接近和沟通,为课堂中良好人际关系的互动提供前提条件。
(二)激发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为了使人际互动行之有效,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有效调控高校课堂中的人际互动活动,引导大学生摒弃独自钻研的旧式高校课堂学习习惯,鼓励大学生多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使他们返璞于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共享的课堂学习方式,唤醒学生沉睡的交流欲和分享欲,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生成。在组织学生参与趣味课堂互动的同时,还应以趣味问题为发散点,引导学生去探寻相关问题的其他答案。在学生找寻问题解答的过程中,不急于为学生揭开问题的谜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互动找寻问题的答案,有效地促进学生间交流愿望的达成。此外,通过创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向课堂互动来拓宽教师和学生的交往范围,从侧面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生成,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一定的条件。
(三)挖掘深层次的课堂人际互动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挖掘深层次的人际互动是促进课堂人际互动有效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课堂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高校课堂气氛,唤醒师生体内沉积的活跃细胞;启发并引导学生对其所遇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其养成遇到问题先思考后询问的良好学习习惯,而非一遇到问题就去书中寻找答案;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引导每一位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他们都能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此外,教师要针对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讲解,并以此为出发点,延伸出其他相关知识,丰富课堂互动内容,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并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中的正确答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与课本中不同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就他们所提出的不同观点和结论展开激烈的讨论,使学生们在思维的碰撞中进行创新,深层次地挖掘课堂人际互动的功能。
[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2-203.
[2]张琦.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水运,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