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生期危险因素分析
2013-07-05李俊华
李俊华,刘 坚,张 婧
(1.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1.儿科;2.妇产科 44102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因其发病率高、危害大及后遗症等对患者终生都会产生影响,故寻找病因及危险因素,从源头上预防是控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最佳方法[1-2]。本研究分析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围生期因素与血胆红素的关系,并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围生期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本科室诊治的36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是(1)新生儿黄疸符合以下任何1条[3]: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血胆红素大于102μmol/L,足月儿血胆红素大于220.6 μmol/L、早产儿大于255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大于34 μmol/L,血胆红素每天上升大于85μmol/L,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或退而复现;(2)排除溶血性黄疸、先天性胆道闭锁或肠道疾患、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1.2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指标包括胎次、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1min Apgar评分、围生期并发症、开奶时间及胎粪排出时间,其中围生期并发症包括感染、胎儿宫内窘迫、出血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围生期因素单因素分析 36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平均为(140.5±12.8)μmol/L。血清胆红素浓度在性别、胎次和分娩方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龄、出生体质量、1min Apgar评分、围生期并发症、开奶时间及胎粪排出时间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小、出生体质量异常、1min Apgar评分低、有围生期并发症、开奶时间长和胎粪排出时间长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见表1。
表1 血清胆红素与围生期单因素分析
表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生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2 围生期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胎龄小于37周、出生体质量小于2.5kg或者大于或等于4.0kg、1min Apgar评分小于7、有围生期并发症、开奶时间大于24h和胎粪排出时间大于24h均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 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代谢胆红素下降及胆汁排泄障碍等。因围生期因素的影响及自身胆红素的代谢特点,新生儿围生期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极高[4]。加上此期新生儿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极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性脑病,可产生致残率极高的核黄疸及神经系统损伤[5]。尽管某些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后可取得较好疗效,但仍有部分患儿的后遗症可产生永久致残,故寻找病因及危险因素,从源头上预防是控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最佳方法[6]。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胎龄小于37周、出生体质量小于2.5kg或者大于或等于4.0kg、1 min Apgar评分小于7分、有围生期并发症、开奶时间大于24 h和胎粪排出时间大于24h均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故对孕妇应加强围生期保健以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围生期并发症如围生期感染、窒息及宫内窘迫等可引起胎儿缺氧,使胎儿耗氧增加,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组织缺氧及细胞膜破坏;也可使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降低,导致肝脏对胆红素的结合能力下降;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显著增加[7]。1 min Apgar评分是胎儿一般状况的反应,1min Apgar评分越低表示患儿一般状况越差,机体存在缺氧等状态,从而影响胆红素的生成与代谢[8]。研究表明,胎粪排出时间越长,患儿肠道梗阻及发育时间延后,肠道排出的胆红素显著减少,肠肝循环异常,增加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9]。田青等[1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膜早破、低出生体质量、窒息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生期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质量、1min Apgar评分、围生期并发症、开奶时间和胎粪排出时间,应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婴儿重点监测,以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1] 杨丽,王岳年.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1):1213-1214.
[2] 徐江,康旭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0):1060-1062.
[3]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
[4] Cheng SW,Chiu YW,Weng YH.Etiological analyses of marked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in a single institution in Taiwan[J].Chang Gung Med J,2012,35(2):148-154.
[5] Bromiker R,Bin-Nun A,Schimmel MS,et al.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low-intermediate-risk category on the bilirubin nomogram[J].Pediatrics,2012,130(3):e470-e475.
[6] 赵冬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9):887-890.
[7] Weng YH,Chiu YW.Spectrum and outcome analysis of marked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with blood group incompatibility[J].Chang Gung Med J,2009,32(4):400-408.
[8] 詹艳,吴道胜.双歧三联活菌散剂对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干预效果[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4):3416-3417.
[9] 王瑛,王金秀,江华,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预测[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3):238-241.
[10] 田青,李晓东,查文清,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4):2560-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