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管理绩效评价——基于2007—2010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2013-07-05■李瑛孙涛
■李 瑛 孙 涛
一、引言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中重要的科研主体之一,在科研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的科研绩效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科研整体的发展。对高校科研绩效的评价是对高校进行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对高校科研绩效的评价和实践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综合科研实力的评价。比如,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各种版本的大学排行榜。学者关于高校科研综合评价的研究按照评价的维度可以分为:科研产出,例如李峰[1]的评价体系包括“科研项目”、“成果奖励”、“论文著作”、“科技成果专利”;科研产出(包括效益)和科研投入,如童桦[2]从“科研产出”、“科研投入”和“效益”三方面进行评价,而效益实际上应该是科研产出的一种形式;多维度评价体系,如王风香[3]等建立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评价体系。这种综合评价结果表征的是高校的科研实力或竞争力,其缺陷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它评价的实际上是绝对的科研产出,虽然有的体系中的产出是以人均进行的测量,然而因历史、政策、时间等客观因素形成的高校科研资源积累会在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高校本身在科研管理方面的努力程度和进步难以反映出来;那些绝对科研产出低的高校获得资源的能力较弱,形成评价中的“马太效应”。[4]二是过分关注科研产出,而忽略了对管理过程和科研潜力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科研效率的评价。最早运用DEA对我国高校的科研效率进行评价的是香港学者Ng和Li[5]在2000年的研究。该项研究发现,1993—1995年间内地高校的科研效率总体有所改善,东部地区高校的效率比中西部地区更高。英国研究者Jill Johnes运用DEA评估了中国109所高校2003至2004年度的研究绩效,发现综合性高校比其他高校的研究绩效高,沿海地区高校比西部地区高校的研究绩效高[6]。Ng和 Li[7]在2009年使用1998—2002年的数据对内地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这期间存在明显的技术进步,但规模效率太低,沿海和西部地区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自2004年起,内地学者开始运用DEA对高校的科研效率进行评价,从研究的趋势来看,由最初的单一年份的效率的静态评价转向多年份的动态评价。
高校的科研竞争力应该包括学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对于大学科研而言,有效的管理是提高科研绩效、增强科研实力的强有力支撑。目前国内对于高校科研管理绩效的研究未见文献报道。为此本文运用随机前沿面分析(SFA)对我国25所211综合性高校2007至2010年间的科研绩效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模型与方法
(一)随机前沿面模型(SFA)
随机前沿面模型是生产前沿面理论中重要的参数方法,其又可以分为基于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面模型和基于成本函数的随机前沿面模型。本文采用基于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面模型:
其中,Yi表示第i个决策单元的产出观测值,一般为对数形式,Xi表示第i个决策单元的投入,β为待估参数向量,Vi表示第i个决策单元的随机误差项,Ui为第i个决策单元的非负的单边误差项,即技术无效项,这两个误差是彼此独立的,其中随机误差V是指由纯自然因素如天气、观察误差或者运气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具有对称分布的双边误差项;管理无效率项U也称为管理误差项,是一个单边分布的非负误差项,它是指与管理以及资源的利用等相关的误差项,常用来表示技术无效。
本文对高校科研管理绩效的评价研究采用的是2007年到2010年高校科研的面板数据,在截面数据的基础上加入时间维度[8]。n个决策单元T年的随机前沿面模型公式如下:
Vit服从 N(0,σV2)的正态分布,Uit= {Uiexp[-η(t-T)]},其中 Ui服从截断式的正态分布 N(μ,σU2),η 是待估计参数。为了检验管理无效项在整个误差项中所占的比例,Battese和Coelli设定参数γ对此进行检验,γ=σU2/(σU2+σV2),原假设 γ =0,如果不能拒绝原假设,则误差项均来自于随机的偶然性,不存在管理无效,运用该模型是不适宜的。在研究中我们用逆向化处理的管理误差项Uit来表征第i所高校第t年的科研管理绩效。
(二)数据与变量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07-2010年《中国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9],研究的对象包括“211工程”中的25所综合性大学。
对高校科研管理绩效的评价涉及投入和产出两组变量,投入变量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力投入,二是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包括教学与科研人员、科技活动人员两类,由于这两类人员相互交叉,因此不能将这两类人员全部作为计算高校科研管理绩效的人力投入指标。而科技活动人员则直接参与到高校的科研活动中,专门服务于高校科研活动的人员,所以比较接近于科研活动的人力总投入。因此,本文采用科技活动人员折合全时人员数量作为人力投入指标。对于经费的投入,则使用当年拨入的科研经费作为经费投入指标。
高校进行科研活动的产出有很多,比如科技课题、科技成果、技术转让以及成果授奖等。而对于每个不同的产出也存在多个衡量指标,例如,对于科技课题就有课题总数、当年投入人数、当年拨入经费以及当年支出经费等四个衡量指标。由于课题具有等级之分,不同等级的课题也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科研产出质量,所以仅仅使用课题总数并不能准确代表高校的整体科研产出。而且,目前并找不到划分各高校科技课题的等级数据,因此本文不选取课题总数作为衡量高校科研绩效的产出变量。但是,课题的等级会在拨入经费方面反映出来,即等级越高的课题相应的拨入经费也会越高。因此,本文用当年拨入的课题经费作为科技产出变量。需要指出的是,拨入的课题经费本身虽然是投入变量的一部分,但在目前阶段,它确实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一项产出 (虽不是最终的产出)。在科技成果和技术转让方面,分别采用专著的数量,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以及鉴定成果数作为产出变量。
三、实证结果与解释
(一)模型的适宜性检验
表1给出的是模型的检验参数γ的估计值及其单边似然比检验统计量LR的值,对于四个产出指标其单边似然比检验统计量LR分别为53.9、20.0、68.4和62.3,均大于约束条件为2、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混合卡方临界值8.273,即这四个产出指标γ的零假设都被拒绝,所以对这四个产出指标都是管理无效,模型的设定是适宜的。
表1 检验参数γ的估计结果
(二)科研管理绩效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的科研管理绩效是相对的,在模型的设定中,Uit是非负的误差项,也就是说该值越大,管理绩效越低,因此我们将它依据下式进行逆向化处理: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对于每个产出而言,各个高校在四年中的相对管理绩效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在讨论时我们用4年的平均科研管理绩效(表2)。表中的数据是4年的平均值,最后一列“平均绩效”指的是各个高校四个产出的管理绩效的平均值。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科研实力强的高校科研管理绩效并不高。
表2 25所高校的平均相对管理绩效
同时,根据表中数据也可以给出各高校对不同产出的重视程度以及在科研活动中的资源配置情况。例如,兰州大学对于论文发表数量以及鉴定成果数产出指标的相对管理绩效都为100分,而对于拨入课题经费以及专著数量产出指标的相对管理绩效则相对较低,均为40多分,这就说明兰州大学在科研活动中比较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将大部分的资源用在了这两个方面的产出。而对于出版专著以及申请科研课题方面则不太重视,或者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实力比较薄弱。而同济大学对于拨入课题经费的产出指标的相对管理绩效为100分,对于鉴定成果数为73分左右,对于专著数量以及发表论文则分别为5.5与0分,这说明了同济大学在科研活动中最重视对科研课题的申请,而对于发表论文与出版专著则相对较为轻视。
为了考察高校科研管理绩效是否存在着地域差异,我们根据传统把高校按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划分。东部地区的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山大学;中部地区的高校有:吉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西部地区的高校有:重庆大学、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兰州大学。表3中给出的是按照地区平均的各项管理绩效。
东部地区各高校对于拨入课题经费、专著数量以及论文发表产出指标的相对管理绩效水平差不多,而对于成果转化产出指标的相对管理绩效则相对较低,仅有37.79分。将各高校分开来看,其特点也与平均值的特点类似,相对管理绩效最高的指标为专著的数量,其次为拨入课题经费,再次为论文发表数量,最后为鉴定成果数。这说明大部分的东部地区高校的科研重点是论文、专著以及课题的数量,而轻视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例如,同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对于拨入课题经费产出指标的相对管理绩效都是最高,并且同济大学对于鉴定成果数的相对管理绩效为73.27分,说明这两所高校对科研活动的成果转化也很重视。这有可能是因为这两所高校虽然被列为综合性高校,但其实质上却仍然具有工科类型院校的特点。工科院校的经费收益会显著多于其他性质的高校,所以这两所高校对于拨入课题经费产出指标的管理绩效才会最高。山东大学则是对于鉴定成果数产出指标的相对管理绩效最高,为97.93分,其次为专著数量和发表论文数量,最后为拨入课题经费,与总体的特点基本上是相反的。
表3 各地区高校相对科研管理绩效
对于中部地区,我们从上表可以发现,该地区高校对于各项指标的相对管理绩效都比较平均,没有太大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地区高校对于鉴定成果数的相对管理绩效在四个指标中最高,其次为专著数量和拨入课题经费,最后为论文发表数量。这显示了中部地区的高校虽然整体科研管理绩效不高,但注重科研活动成果的转化,追求科研成果的实用性而不是仅仅追求论文或专著的出版数量。
西部地区对于各产出指标的相对管理绩效则都比较低,其中对于拨入课题经费产出指标最低。其余三个指标的相对管理绩效也都在65分左右。这说明了西部地区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较低,这与能够获取的科研资源、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关。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例如兰州大学,虽然对拨入课题经费以及专著数量产出指标的相对管理绩效仅有40多分,但是对论文发表数量以及鉴定成果数产出指标的相对管理绩效却都为100分。
四、结论
通过对比各地区高校的科研管理绩效就可以发现,中部地区高校的科研管理绩效是最高的,其次是西部地区高校,最后为东部地区高校。而东西部的差异体现在鉴定成果方面,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高校的科研活动无论是在人力资源还是其他科研资源的利用上都已经趋近于饱和状态,当我们再继续对这些高校增加投入时,则投入增加的多,而产出增加的少,导致整体科研管理绩效的降低。而中部高校近几年无论是在学生的数量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有所提升,再加上这些高校内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体系层次本来就相对简单,管理成本较低。另外,国家近些年对中部高校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并且加大了对中西部高校的科研投入,所以中部地区高校的科研管理绩效较高。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绩效的水平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科研管理绩效比不发达地区高。
[1]李峰,等.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2]童桦,等.研究型大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王风香,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建设[J].高等教育财会,2007,(6).
[4]陆根书,等.构建我国高校科研评价系统的建议[A].专家建议(10)[Z].北京: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006.
[5]Ying Chu Ng and Sung Ko Li.Measuring the Research Performance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ducation Economics, 2000,(8).
[6]Jill Johnes and Li Yu.Measuring the research performance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China Economic Review.2008,(19).
[7]Ying Chu Ng and Sung Ko Li.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during the post-reform period.China Economic Review.2009 ,(20).
[8]G.E.Battese and T.J.Coelli.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Empirical Economics.1995,(20).
[9]国家教育部科技司.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7—2010)[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