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虫害发展态势分析与思考
2013-07-04许艳丽
许艳丽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15500008811)
大豆生产中除了温度、降水、光照及雹灾等自然因素对产量和品质有影响外,病虫害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对高温、干旱、涝灾、低温冷害等自然因素的抵御能力极其有限,尤其在北方旱作大豆产区,大豆生产对自然灾害的缓冲能力不强,但对于病虫灾害的防御和抵抗方面可控性要强得多。因此,农业生产中更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能力,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所造成的危害及损失,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优良品质。
1 大豆生产中重要病虫害分析
迄今为止,已有报道的大豆病害约30余种,病原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等,其中以真菌病害为主。按危害部位这些病害可分为根部病害、茎部病害、叶部和籽粒病害等。常见的大豆病害包括: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大豆根腐病(Rhizoctonia solani、Pythium spp.和 Fusarium spp.)、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sojae)、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霜霉病(Peronospora manshurica)、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褐纹病(Septoria glycines)、黑斑病(Alternaria brassicae)、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白粉病(Erysiphepolygoni)、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 glycinea)细菌性斑疹病(Xanthomonasphase⁃oli var.sojense)和大豆花叶病(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等。取食大豆的昆虫和螨类多达240种,对大豆造成为害的害虫约有30余种,主要有豆根蛇潜蝇、豆秆黑潜蝇、大豆蚜、大豆食心虫、豆荚螟、豆卜馍夜蛾、豆小卷叶蛾、二条叶甲、豆芫菁、豆蚀叶野螟、豆卷叶野螟、茄无网蚜、大造桥虫、银锭夜蛾、银纹夜蛾、宽胫夜蛾、单梦尼夜蛾、红棕灰夜蛾、斑缘豆粉蝶、蓝灰蝶和白雪灯蛾等。
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遭受病虫害的为害,但各大豆产区因地域和种植制度不同,主要种类也存在差异。由于大豆的补偿能力较强,能使大豆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病害虫,在各产区不过8~10种。在我国大豆主产区的北方春大豆产区(东北、华北及西北)主要病害为根腐病、胞囊线虫病、菌核病和灰斑病等。害虫主要有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豆根蛇潜蝇、黑绒金龟甲、东北大黑鳃金龟、蒙古灰象甲和草地螟,以大豆食心虫和大豆蚜为害严重。病虫的发生与危害程度与大豆产地气候、土壤特点、轮作体系、管理技术及种植品种特性关系较大,也就是病虫源、品种抗性和环境条件这3个要素密切相关。因此,在生产上要针对当地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防御和控制。
2 大豆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作物病害防控策略要紧紧围绕病源、品种抗性和环境条件这3个要素来进行。在大豆产区,尤其是主产区,由于种植历史悠久、连作普遍,常发生的和主要的病害病原菌在土壤和地表的病残体中长期存活,一般的病害基本年年都有发生,遇到适宜气候就会发生严重并造成较重的损失。大豆病害与温度、湿度及降雨关系极为密切,由于气候不容易控制,那么就要从减少病原菌、提高大豆品种抗病能力入手,配合种植管理来调整田间小气候。以此来制定病害的防控策略,达到可持续、综合控制病害的目的。首先,减少病原菌。包括减少土壤中病菌、种子带菌、病残体残留病菌等。土壤中和病残体残留病菌可以通过耕翻土壤、与非寄主作物轮作、间作等方式进行,叶部和全株病害严重地块可在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残体,严重的进行翻埋病株。种子病菌控制可以在选种上下功夫,种植前进行药剂拌种来控制。田间小气候的控制主要目的是降低土壤湿度和遇涝排水,采用的策略可以包括选择适当的种植密度,不要过密,田间降雨多时及时排涝。加强抗病培育,大豆病害中胞囊线虫病、灰斑病及病毒病的抗性利用控制病害效果较明显,在这些病害重病区,一定要种植抗病品种。但不同的病害由于病原特点,决定了防控技术的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病害要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的策略。下面以几个重要的大豆病害为例介绍病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和策略:(1)大豆根腐病。该病病原菌种类较多,主要的3种真菌可为害多种作物,土壤中病原菌随处都有,病原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形式可多次侵染大豆根部,地温多湿发生严重,有害虫咬食根部时病害加重,为害主要在苗期。目前没有高抗根腐病的大豆品种,对于该病的防治就要常态化和可持续性,如种子包衣、减少连作年限、耕翻土壤、加强苗期管理,在高寒地区要适时晚播,减少大豆种子在土壤中停留时间。(2)大豆胞囊线虫病。该病的特点是病原单一、病原休眠体胞囊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主要为害豆科作物、抗病品种对病害控制效果明显。所以,在生产中可优先考虑应用抗病品种,实行与非豆科作物轮作。如种植地区没有适宜的抗病品种,可选择根系发达的品种种植,增施钾肥和有机肥,提高作物抗病能力。由于目前抗线虫病品种多为只抗1个小种,所以,要考虑轮换种植品种,田间小种改变而使品种丧失抗性。(3)大豆菌核病。该病的病原菌主要存活于土壤中,种子也可混入菌核,病原菌也可侵染向日葵、油菜,该病在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生,在夏季主要是开花结荚之后尤其严重,降雨多、田间湿度较大时发生严重,也易传播危害。如上一年田块该病发生严重或向日葵和油菜田发生过菌核病,要进行轮作、更换地块,田间发病后对病株喷施药剂,并拔除病树,如有抗病品种可考虑种植。秋季要对田间病株进行深埋、耕翻土壤等处理。(4)大豆灰斑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可多次侵染,感染病粒,影响品质和百粒重。该病受气候影响严重,该病的控制主要是减少病残体上的病原,选择无病种子种植。后期发病后喷施药剂控制,轮作也是有效的控制技术。大豆生产中的其它病害一般不会造成危害,零星发病后,没有事宜的气候条件就不会大流行的。但有时极端天气也会引起病害非正常发生,生产中要注意监测。大豆病害的综合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注意选择无病种子、留种田要选无病的地块、尽量轮作或2年连作、结合种植技术进行耕翻土壤以减少病原、施肥管理到位、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除根部病害外,叶部和成株发生病害要及时喷施药剂、密切注意天气,防治再次侵染。
3 大豆主要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大豆虫害的发生程度也由虫源、大豆品种抗性和环境条件这3个因素决定。但与病害不同的是,害虫的发生时段性强,可造成为害的种类不像病害那样多,因此抗虫品种应用不太普遍,田间害虫出现的种类较多,但可造成为害的很有限。害虫大发生多与气候关系密切,如干旱条件下蚜虫发生严重,土壤湿度大时食心虫发生量大,也有爆发性害虫,具有突发性,有的是由外地迁飞来的虫源。大豆害虫控制策略的制定也要从减少虫源、利用抗虫品种性和改变环境条件这3个方面出发,积极主动地进行可持续性和综合控制。由于大豆补偿能力强及品种资源丰富,加之田间害虫天敌种类及数量较多,因此,防治大豆害虫时应尽可能发挥其自然控制力量,在不得不进行防治时,必须综合大豆生理上的补偿能力变化来确定防治指标,选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生物农药和选择性化学农药。
关于虫源的控制。田间害虫的虫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豆田和路边的杂草,有的杂草是害虫的转主寄主,所以及时铲除田间和路边杂草对于控制害虫非常重要,如草地螟、黄条跳甲、大豆蚜虫的发生都和路边杂草有关。大豆连作会导致害虫在土壤中积累虫源,如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根蛇潜蝇、食心虫等,所以减少连作年限和实行轮作可有效地控制害虫。由于土壤中有越冬虫源,秋季及时耕翻也可有效地减少虫源。关于利用抗虫品种,今年大豆育种者比较主要选择抗虫品种,如有些品种比较抗食心虫、豆荚螟等害虫,可根据生育期适当地选择种植。环境控制,针对有些害虫在土壤中越冬,早春气温影响着害虫密度特点,如根蛇潜蝇,大豆早播成虫密度大的特点,可采用适时晚播,控制大豆食心虫则采用7~8月中耕培土,可堵塞羽化孔,使成虫不能出土。药剂防治,对于害虫的控制还要根据天气做好虫情预报,以指导田间害虫防治。根据害虫发展态势和气候制定防治策略,不能引起经济损失的害虫不必见虫就施药,但对于蚜虫和红蜘蛛要防治及时,将害虫控制在点片阶段。施药时要注意保护天敌。药剂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根据害虫的特点施药。如控制蚜虫、蓟马和红蜘蛛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要用内吸剂药剂,控制食叶性害虫要选用谓毒剂或触杀剂。对于突发性的害虫用药要及时,最好在暴食期之前施药。地下害虫采用药剂拌种或颗粒剂。
举例几种重要的害虫控制策略。(1)蛴螬。豆田和花生田土壤中残留着虫源,连作田发生严重,因此,豆田要在秋季深翻和重耙,避免连作,也可水旱轮作,药剂拌种。(2)根潜蝇。由于该虫只危害大豆,因此可与禾本科作物、甜菜和亚麻等作物轮作,秋季深耕,减少虫源。适时晚播,药剂拌种。(3)大豆蚜虫。选用抗虫品种,药剂防治。(4)豆黄蓟马和大豆红蜘蛛。远距离轮作,药剂防治。(5)大豆食心虫。选用抗虫品种,实行轮作减少虫源,掌握时期及时喷药控制成虫。秋季及时耕翻,适时早收获。
4 结合种植技术进行病虫害联防
从大豆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看,二者具有极其相似的特点,也包括杂草,因此生产上应提倡结合大豆种植技术进行病虫害联合防控。
主要技术包括:(1)选用抗性品种。当然各种植区根据当地重要的病害或虫害进行选择。(2)实行轮作,这是控制病虫害的重要手段。(3)耕翻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地减少病虫源。(4)药剂控制。要针对性强,及时。
5 病虫害发展态势与存在问题
大豆与其他作物一样,多年来与天敌共存、共同进化,有些有害生物在逐步减少,而有些则不断在增加。如由拟茎点属真菌Phomopsis longicolla引起的大豆茎枯病2010年在我国首次报道,大豆白粉病近年有扩大发展的趋势。2010年在黑龙江省大豆田普遍发生一种引起全株倒伏的病害,而第二年就不见了。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豆田斑须蝽象也在大豆产区年年都有发生。诸如此类例子很多,这些都是值得研究部门和生产部门关注的问题。目前病虫害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1)病虫害田间普查和新病虫害跟踪不够。需要组织人力对生产中的苗头性病害、上升的病虫害做到心中有数。(2)抗病育种应当加强,尤其对于抗胞囊线虫育种尤为重要,更要注意抗多个线虫小种的培育。(3)指导农民进行综合控制病虫害,不要一味地施用化学药剂。如培育壮苗、合理施肥和种植密度管理等在病虫害控制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保住我国非转基因大豆基地。生产出绿色、高产的优质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