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杜诗“集千家注”三种考

2013-07-04王欣悦

杜甫研究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杜诗藏书分类

王欣悦

作者:王欣悦,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研究生,200433。

在传世的宋代杜诗注本中,有一系列打着“千家注”旗号的注本,前人或是将其全都算作一种,不加区别的一起讨论,如《拜经楼藏书题跋记》、《楹书隅录》以及《古文旧书考》等;或是全部分开罗列,逐一描述,如《天禄琳琅书目》等。其中有的实为同一注本,却因各卷之不同题名而被多次著录;有的本系不同注本,却因题名相近而张冠李戴。

本文通过考察和比对,确定了宋代“千家注”旗号下共有三种注本传世,因所涉各版本题名混乱,今将其分属的三种注本分别称作“千家补注本”、“千家分类本”和“千家批点本”。同时依据历代著录信息、书影以及所见版本,梳理每一种注本下各代传本间的关系。

一、“千家补注”本

“千家补注本”共三十六卷,分体本,编次方式与《宋本杜工部集》以及郭知达“九家注”一脉相承。以临川黄希、黄鹤父子补注为主,并在各诗题下进行编年。此书之各卷首尾题名不一:多数题作“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或“黄氏补千家注杜工部诗史”,间有题为“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者,更有一处题为“黄氏补诸儒集注杜工部诗史”。“四库全书”在收入此本时又简化为“黄氏补注杜诗”。另需注意的是,有题为《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十卷者,乃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的一部份,与此本无涉,然名称极易混淆。

今考其版本情况如下:

1.宋本

(1)黄氏父子原本

据董居谊序,黄氏父子注杜原本得自黄鹤,其时刚成书不久,并未及刊刻事。

传世所见多为元代覆本,历代著录常据董序误定为宋宝庆二年本,详见下文。黄氏原本去向不明,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著录曰:“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三十六卷,外集二卷。右唐杜甫少陵之诗也,嘉定中,临川黄希梦得及其子黄鹤叔似所补也。外集上卷诗二十九首,下卷祭远祖当阳君文、祭外祖祖母文、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东西两川说凡四篇,以唐书本传冠于前,而吕汲公年谱附于后云。”并未提到董居谊、吴文序跋,其所附年谱亦非黄鹤所撰。且外集不传。洪业《杜诗引得序》谓“诗二十九首”中“诗”当为“文”之误,即王洙所谓“别录笔杂著二十九篇”者。

(2)元国子监藏刊本

元代国子监有藏宋残本,后归蒋光煦。《东湖丛记》曰:“案余所藏宋刊残本杜诗补注,……后有‘国子监崇文阁官书’、‘借读者必须爱护损坏阙失典掌者不许收受’印记。考《元史·仁宗纪》曰:‘皇庆二年六月建崇文阁于国子监。’则此本当是元代官书也。”

钱泰吉叙其兄藏书,亦提到此本:“兄聚书数万卷,皆数十年节衣缩食而得之者……又宋刻杜诗补注不全本……卷十五尾有‘国子监崇文阁官书’印,又云‘借读者必须爱护损坏潮□□□者不准收取’。印在纸背,此则官书,典守宜严,非私家所可比例也。”

此本下落不明,因其为元代国子监官书,又著录为宋刊,暂定为宋本。

2.元本

元代有至元十九年和至元二十四年两种刊本。前有宝庆二年董居谊序,行书半页六行行十一字;后有宝庆丙戌富沙吴文跋,行书半页六行行十五字。

(1)至元十九年刊本

板框高19.2厘米,宽13.2厘米。半页十一行十九字,小注双行二十五字,细黑口,左右双栏,版心上方记字数,前有目录。据目后木记,当刻于至元十九年。今仅存一残本,共13卷,藏于台北“国家图书馆”。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目录》有载,傅增湘云:“目后有木记五行,文曰‘书肆所刊诗集甚多,而工部诗史尚缺,本堂因得公廪善本,详加校正。岁在辛巳之春令工锈梓,文成乃壬午之菊节,因以纪岁月云。’存目录、年谱辨疑一卷及本书卷四至七,十三至十五,二十至二十三,计十三卷。钤有东宫书府朱文九叠文大印,为明懿文太子朱标旧藏,今归刘君启瑞,亦内阁大库佚书也。此书号为宋刊,而气息孱薄,宋讳不避,当是元代覆刻。宋元及元明易代之季,刊书往往有不署纪年仅志干支者,此书署壬午菊节,当是至元十九年刊。若是明初刊,当是建文四年,则无由钤东宫书府印矣。”

洪业《杜诗引得序》云:“宋本业所未见,见者仅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麻沙翻刻三十七卷残本。”注云:“存者卷首(缺二序及《唐书》传一叶),目录,卷4-7、13-15、20-23,行款尽同潘录所记宋本。其为三十七卷者,据目录卷二十五之末四首别为卷二十六,于是其后卷数遂递增一数也。”

《天禄琳琅书目》著录一本:“松阳氏藏本,未详其人,内有红笔校正处,颇为精核。”袁克文在《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廿九种》中提到:“杜工部诗史,建本之绝精而罕见者,惟天禄藏有一部,惜经朱笔批抹圈点为可憎。”所言或即此本。今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三十六卷十八册”,据董居谊序著录为“宋宝庆二年建刊本”,当系元本之一种。目录载其高19.2厘米,宽12.9厘米,与此本相合。另有许曾跋,或即此本,待考。

(2)至元二十四年詹光祖月崖书堂刻本

板框高19.7厘米,宽13厘米。半页十一行十九字,小注双行二十五字,细黑口,行款与至元十九年本几同,然版心上方无字数,中题书名,简作“杜诗几”、“杜寺几”、“土言几”、“土寺几”、“杜几”、“寺几”。其他细节亦时有出入。此本今有两处藏本。

A.山东省博物馆藏本

1970年山东省邹县九龙山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卷十七、三十二末有“武夷詹光祖至元丁亥重刊于月崖书堂”木记。后《中华再造善本》丛书将其影印。

B.国家图书馆藏本

此本为传世递藏之本,今缺黄鹤年谱辨疑及嘉定丙子跋,木记早已不存,故历代据因董序而误定为宋本。今将其与前本比对,乃知二者实为同一刻本。

此本经毛晋、袁廷梼、完颜景贤、袁克文、潘宗周等先后递藏,后归国家图书馆。《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廿九种》云:“纸色深黄,以宋黄罗纹纸为衣,搜自满人景贤家。”《宝礼堂宋本书录》云:“全书纸墨精绽,的是初印,前人并加批点,中有数卷评论甚详,具有见地,惜不署名,不知为何人手笔。”后《四部文明》丛书影印此本。

3.清本

此书清代无刻本,为四库所收,今存四库抄校底本和四库本两种抄本。

(1)四库抄书底本

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目录》补记:“清四库馆写本,朱丝栏,九行二十一字。卷中馆臣钩行改字甚多,粘有校签,前钤翰林院典籍厅关防,盖四库馆抄书底本也。”洪业《杜诗引得序》所用“燕京大学图书馆藏翰林院旧藏四库馆抄校底本”即是此本。

(2)四库本

书名题曰《补注杜诗》,前有提要考其注家、评其编年、述其影响。

二、“千家分类”本

“千家分类”本共二十五卷,全名《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属分类编次本,与《门类增广十注杜诗》和《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一脉相承,仅有卷次先后之别。

此本题“东莱徐居仁编次”、“临川黄鹤补注”。岛田翰《古文旧书考》云:“鹤之补注,在就居仁排纂千家注本,取父及己说补续之。”据《直斋书录解题》,徐居仁有《门类杜诗》二十五卷,其下未及黄鹤补注事。《古文旧书考》亦载日本御府储藏有“旧刊覆宋本,题‘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署‘宋东莱徐居仁编’。其书虽不过残本十五卷,惟其体例则可考,据其不载注文,盖从千家注本所录出也。”与《直斋书录解题》所言相合,或即为徐居仁之本。

此本亦有流传,徐惟起在《重编红雨楼题跋》曾提到有《分类杜诗》:“此则分类无注,简而易览,先君子少时所批诵者。藏余家将六十年,印章有‘少坡’、‘东山’二印。”日本亦有白文分类本流传,《经籍访古志》载一本:“无注文,就题目考之,盖据千家注分类本单录出文本者,相其板式当足利氏时所刊,每册首有‘翠竹黄华’印,末记‘持地庵公用’五字。”

考其注文,除有少量异文注溢出之外,其他注文皆与“千家补注”本同,则似坊间以其本按照徐居仁本重新编次,再略加补充而成。曹元忠以为婺州赵氏所为。

此本注文较详,又系分类编次,便于利用,故流传较前者更广,多次翻印,传本较多。

1.宋本

宋绍定辛卯婺州赵氏素心斋刻本。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二十五、六字,左右双边。曹元忠《笺经室所见宋元书题跋》认为此乃《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肇始之本。著录仅见于日本岛田翰之《古文旧书考》:“而先大夫所获,则宋绍定辛卯婺州刻本,其分卷题署,并与御府元本同。夫鹤之书,成于嘉定丙子,婺州之刊版在绍定辛卯,其间不过十余年,即是书当最得其真者矣,……缺首尾序跋,首有目录、次集注姓氏,目录末有‘绍定辛卯赵氏素心斋镂刻施行’十三字。……楮墨极精,尤为可喜。”

2.元本

元刊本间一脉相传,首刻于皇庆壬子,由建安余志安刊于勤有堂,后其版多次转售,流传甚广。

(1)余志安勤有堂刊本

元皇庆元年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本,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细黑口,四周双栏。《门类目录》后有“皇庆壬子”钟式木记,“勤有堂”鼎式木记,《传序碑铭》后有篆书“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木记,《目录》及二十五卷后,皆别行刊“皇庆壬子余志安刊于勤有堂”十二字,目末叶版心刊“皇庆癸丑五月印”七字。

建安余氏勤刻书,叶德辉《书林清话》考之甚详,且云:“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而闽中尤以建安为最,建安尤以余氏为最。”此本当时与《集千家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并行,杨绍和曰:“李杜诗,元时建阳书坊均有分类集注之本。李集,宋舂陵杨齐贤子见集注,元萧士赟粹可补注。杜集即此本也。”瞿镛曰:“是本与‘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同时刊行,缮刻清朗,检校无伪,虽出后印,亦足贵也。”

此本为各元本之祖,海内尚存数本流传。

故宫有一藏本。《天禄琳琅书目》曰:“一函十册。阙卷二(16),卷五(11),卷七(17-23),卷十五(32、33),卷十九(14、15、27)。”傅增湘曰:“钤清季振宜、朱彝尊藏印。故宫藏书,点查于位育斋。”

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载一本:“有‘雪庄张氏鉴藏’图记”

《涵芬楼烬余书录》载一残本:“存目录卷三之九,卷十八、十九,卷二十四、二十五,余均佚。”

日本亦有藏本。《古文旧书考》载御府藏本:“御府又收一通,盖元皇庆壬子刻本。”《经籍访古志》载有酌源堂藏本:“阙一二两卷,……卷尾有‘皇庆壬子余志安刊于勤有堂记,格外有文龟题言。”

此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十多家图书馆皆有藏。

(2)叶氏广勤堂刊本

元末叶氏广勤书堂据勤有堂版刊印,行款同前,仅铲去原有印记,改钟式为“三峰书舍”、鼎式为“广勤堂”,杨蟠诗后为“广勤书堂”长方木记,卷之二十五后为“壬寅年孟春广勤堂新刊”。《楹书隅录》曰:“元有两壬寅,一大德六年,一至正二十二年,此不知为大德为至正也。”亦有割去钟鼎二式木印,欲以赝宋刻者。

《天禄琳琅书目》载两本:“二函二十册……所赠附之文集二卷,模印草草。较之前二十五卷亦不相类,此拙工所为,虽欲作伪,亦安能自掩也耶。本朝泰兴季氏藏本,余印无考。”又“一函六册……此本与前第二部为一时模印之书,其卷二十五后虽亦无皇庆壬子余志安刊于勤有堂一行,乃用别纸黏接,非由板中镵去,系后之鬻书者知其作伪未周而弥缝之耳。阙补诗题目录(十八)卷七(十七)。”《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亦载一本:“(四函二十四册)……缺补卷十一(1、2、3、4)、文集(末)。”

杨守敬《留真谱》载一本,木记具已铲去,卷首有鸠林书巢朱记。此本后归海虞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有载。

《平津馆鉴藏书籍记》载有三本:一本“有‘冯氏藏本’朱文方印,‘宋本’二字宋文小椭圆印,‘长兴吴氏汝贵家藏’朱文方印。”一本“唯杜工部传序碑铭后无广勤书堂新刊六字长木印,疑后人取别本补之。”另一本“唯失杜工部传序碑铭一卷、年谱一卷。收藏有‘烨印’白文小长印,‘江阴葛惟善氏珍藏’朱文方印,‘旌表节义之门’朱文方印,‘用宾’ 白文方印。”

曹元忠曾见一本:“每卷首页有朱白文‘眉公陈继儒’、‘陈仲醇藏’等前后十三印。”

傅增湘补记江南图书馆藏本:“字体松懈,雕工亦不佳,似是元明间刊,唯年谱一卷十三行二十四字,细黑口,四周双栏,是元刊正宗,疑是从他刻配入。江南图书馆藏,缺文集二卷。”《善本书室藏书志》曾有载,疑是此本。

吴格记嘉业堂藏本:“有‘伯生’、‘延陵世家’、‘宛陵李郇藏书印’、‘宣城李氏瞿硎所宝图书印记’、‘李之郇印’、‘钱岳之印’、‘十青伯雨江城如画楼’诸记。”又一本:“与前书同一版,而缺序传序碑铭及年谱,诗门类后割去钟鼎二式木印,欲以赝宋刻也。”

今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皆有藏本。

(3)潘屏山圭山书院刊本

又称“积庆堂”刊本,潘屏山至正二十二年刊于“圭山书院”,行款同前。仅将钟式木记改为“至正戊子”,鼎式木记改为“积庆堂”,杨蟠诗后为“积庆堂刊”木印,版心为“至正戊子二月”印,目后为“至正戊子潘屏山刊于圭山书院”牌记,首四字又尝为估人挖去以充宋刊。

《文禄堂访书记》、《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续跋》等皆有著录。《群碧楼善本书目》所记之藏本:“有‘元本’一印,又‘毛文焕印’、‘毛氏仲章’、‘东吴毛氏图书’诸印,又‘周昌龄’一印,又‘汪厚斋藏书’、‘汪士钟读书’两印,又‘王懿荣长寿口宜子孙’一印。……为积庆堂本,书极完好,中间偶有补叶,亦属旧钞,至可珍也。”张金吾亦有藏本。莫友之云:“张金吾有元刻本,杨蟠《观子美画像诗》后‘积庆堂刻’木印,有‘至正戊子十二月印’一条。”《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目录》中,傅增湘补记元刊明补本一本,乃“盛昱遗书”。

此本在日本亦有流传。《经籍访古志》载求古楼藏本:“又元椠本,求古楼藏,序末题‘积庆堂’刊,卷尾有‘至正戊子潘屏山刊于圭山书院’记。”静嘉堂文库亦有藏本。

此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皆有收藏。

3.明本

(1)金台汪谅刊本

明正德间金台汪谅翻印广勤堂本,行款同前,仅钟式木记改为“汪谅重刊”,鼎式木记仍为“广勤堂”。傅增湘云:“此本失序跋,刊刻年代未详,然余尝见嘉靖元年刊汪谅所刊古书目,内有“翻刻黄鹤解注杜诗一部全集”,则当刊于正德间也。汪谅本后印者增马龠跋。”

此版自余志安勤有堂始刻,后归广勤堂,又转售汪谅,其过程叶德辉《书林清话》辨之甚详。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云:“刷印用明时官牍残纸,颇多古趣。汪谅乃金台书估,柯氏史记张氏文选皆其所刊者。”

《天禄琳琅书目》载一藏本“阙补卷十一(全),卷十五(全)。”《文禄堂访书记》载有杨继振藏本:“又明覆元勤有堂本。首传序,款识同前,无木记。有‘肃亲王宝’、‘杨继振’、‘又云秘籍’、‘奕先’、‘毛氏珍藏’、‘云斋所藏古椠本’印。杨氏手跋曰(笔者按:当系藏书印。):‘予席先世之泽,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自少及长,嗜之弥笃。积岁所得,盖以青箱旧蓄,插架充栋,无虑数十万卷。暇日静念,差足自豪。顾书难聚而易散,即偶聚所好,越一二传,其不散佚殆尽者鲜矣。昔赵文敏有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虑,静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剌。予谓吴兴数语,爱惜臻至,可云笃矣。而未能推而计之于其中,请更衍曰:勿以鬻钱,勿以借人,勿以贻不肖子。星凤堂主人杨继振识。”

此本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接有藏。

(2)明影宋抄本

《双鉴楼善本书目》载一明影宋残本,八行十六字,存卷一至九、十一、十二,有廉生秘籍印。观其行款与宋、元刊本皆不合,待考。今国图有藏明抄本一本,半叶八行,行十六字,小字双行同,蓝格蓝口,四周双边。现存十一卷:卷1-3、5-9、11-12,文集一卷。疑即是本。

三、“千家批点”本

“千家批点”本共二十卷,全称《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集》,属编年系统本。南宋刘辰翁批点,元高楚芳编辑。刘辰翁处宋元易代之际,故其注虽属宋注,首刻已是元刊。高楚芳乃刘家之姻亲,刘辰翁之子刘将孙有《高楚芳墓志铭》。此书前有大德癸卯刘将孙序,其页多有残损,序后有‘须溪刘氏’、‘将孙’、‘尚友父’等五木印。此序《四库全书》本《养吾斋集》漏辑,《永乐大典》中尚存。此本于明代翻刻最多,皆不刊刘将孙之序以埋没高楚芳编辑之名,后几卷中诗注亦时有刊落。

1.元刊本

(1)云衢会文堂刊本

元戊申孟冬云衢会文堂刊本。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四至二十六字不等,黑口,双栏。每卷标题次行均题“须溪先生刘会梦评点”。前有大德癸卯冬庐陵刘将孙序,目录末有“云衢会文堂戊申孟冬刊”木记。傅增湘云:“此本大版匡,密行细字,半叶十四行,雕镌亦精,特为希觏。……考刘将孙序作于大德癸卯,此本刻于大德戊申,相距仅五年,当为高楚芳编订书成最先刊行之本。”

怡王府安乐堂曾有藏本。傅增湘记曰:“原书藏怡王府安乐堂,后归于张文敏照。文敏曾以朱笔点识一过,阑上行间评订之语,蝇头细字,凡四五十处,详审之,亦文敏手迹。卷十一第四缺叶为文敏手写补入,尤精雅绝伦。”又《双鉴楼善本书目》记其藏印:“有‘安乐堂藏书记’、‘沈荃之印’、‘张照得天张坤厚藏’、‘曾在张甄山处’、‘张兴载图书记’诸印。”

其在日本亦有流传。《古文旧书考》载秘府藏本:“其二十卷本有问津堂本、云衢会文堂本等数通,而皇国旧刊本,皆以问津、会文二本为蓝本。”《经籍访古志》载求古楼藏本:“每卷有‘梵后’、‘大宁’、‘松雪斋’等数印,他文不可读。容安书院、保素堂俱藏元椠零本,板式一与此本同。《孙氏祠堂书目》载大德刊本,盖亦与此同。另有“旧刊覆元本,容安书院藏。体式行款一同前本,即依前本覆雕者,考板式当在天正以前矣。”傅增湘亦云:“日本五山有翻元刊本,十四行二十五字,黑口,四周双栏,行间有点掷,篇中有批注。”

此本今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和成都杜甫草堂皆有藏。

2.明刊本

此书明代多次刊刻,今将其可考者分述如下。

(1)靖江朱邦宁懋德堂刊本

明嘉靖八年靖江藩府朱邦宁懋德堂刊本,半叶八行,行十八字,黑口,四周双栏。题名《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前有靖江自序,后有海阳吴朝喜跋。

海源阁有藏本,杨绍和在《楹书隅录》中记曰:“有毛晋私印、子晋毛氏图史、子孙永保之席鉴之印、席氏玉照、张月霄印、爱日精庐藏书各印。”傅增湘在《藏园群书题记》中也提到此藏本。

此本今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皆有收藏。台湾《杜诗丛刊》丛书亦影印此本。

(2)王九之刻本

明嘉靖九年王九之家刻本,半叶十二行或十三行,行二十二或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间四周单边。题作“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载汪鱼亭藏本曰:“石亭陈沂序称近世刻本竟出,王九之复取千家注刻于家。前载杜工部年谱一卷,目录一卷,与元椠本同,特无将孙序耳。《天一阁目》收列此书,有汪鱼亭藏阅书印。”此本今藏南京图书馆。

(3)嘉靖丙申刻本

明嘉靖丙申刻本,半叶八行行十七字,题“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次行或题“大明嘉靖丙申玉几山人校刻”,“玉几山人”有作“明昜山人”或“白阳山人”者,或空而不题,盖为坊间所刻,随时易名耳。

此本流传极广,《天禄琳琅书目》载有两本,然将其与“千家分类”本混淆,其中一本为明米万钟藏本,《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又载四本。

《群碧楼善本书目》载一本曰:“录查初白评。……有‘中山郡图书’印,又‘不是醇夫手种田’一印,又‘许焞收藏’一印。壬寅正月初十日阅起评点,悉照龙山先生原本并录龙山两跋。”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载两本,一题“玉几山人”,一题“明昜山人”,“有‘祝得麟印’、‘芷塘过眼’两印,按得麟字芷塘,海宁人,乾隆癸未进士,由编修官御史,有悦亲楼集。”

其他如《平津馆鉴藏书籍记》、《双鉴楼善本书目》、《适园藏书志》、《嘉业堂藏明本目录》亦有记载。

1923年此本印入《湖北先正遗书》中。

(4)戴鲸时刊本

明嘉靖二十四年戴鲸时刊本,半叶九行,行十七字,白口,左右双栏。傅增湘于《郘亭知见传本目录》补记此本。此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另涵芬楼有唐六如藏本,《涵芬楼烬余书录》载其行款相同,“卷首序目及卷四五六均佚,余略残缺,有抄配,均明人手笔。藏印:‘唐荆州印’、‘唐寅’、‘臣彪’、‘一豹三字’。”疑即此本。

(5)刘氏安正堂刻本

明正德十四年刘氏安正堂刻本,半叶十行,行二十三字,黑口,四周双边。题作“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群碧楼善本书目》有载。此本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成都杜甫草堂等皆有藏。其中国图藏本后有瞿子邑跋。

(6)许自昌刊本

明万历三十年许自昌刊李杜全集本,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小注双行,白口,四周单栏。《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目录》、《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皆有著录,《嘉业堂藏明刊本书目》所载之本有圈点。

傅增湘另有一本,为明末毛氏汲古阁刊本,行款与此同,九行二十字。未知与此本是否相同,待考。

(7)其他刊本

著录所见尚有其他明刊本,然刊刻者不详,今仅据行款归纳如下:

元明间刊本,十二行二十三字本。此本刊于元末明初,故著录有曰元本,又曰明本。据今存刊本来看,行款亦不统一,半叶十二行或十三行,每行二十二或二十三字。傅增湘在《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目录》补记曰:“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二十卷,附录一卷。元明间刊本,十二行二十三字,注双行同,黑口,四周双栏。卷首题“须溪先生刘会孟评点”。行间有圈点,卷后有补注,有钱大昕跋,言是其婿瞿中溶藏。”此本在日本亦有流传。《经籍访古志》载:“每半板十二行行二十三字,界长六寸四分,幅四寸一分,此本比前本板式稍劣,盖元末坊刻也,容安书院所藏元椠零本与此同种。”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载:“余又藏一本,每半叶十二行,行亦二十三字,序文每行减一字版幅亦略缩小,亦为元刊而摹印在后,且涂抹满纸,远逊是本,附记于此。”杨守敬之本今藏国家图书馆。此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亦有藏。

明刊十行十六字本。题曰“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尝云:“大德本为十行十六字。”故疑为大德年间刊本。《善本书所见录》著录:“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集二十卷,唐杜甫撰,前有大德癸卯庐陵刘将孙尚友序,须溪之子也。次为年谱。每卷次行题须溪先生刘会孟评点。白口,双鱼尾,内空心,单框,半页十行,行十六字,注同。板式古雅,殆明翻元刻也。”此本今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山东大学图书馆有藏。

元刊十一行二十三字本。黑口。题曰“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洪颐煊《读书丛录》载一本,“末卷已阙,后人钞补”。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籍记》载一本:“收藏有陆贻典墨迹题识、‘贵生堂印’白文方印、‘凌氏云翼’朱文方印、‘起家二千石’朱文方印、‘陆贻典印’白文方印、‘人中爽’白文方印、‘敕先’白文方印、‘陆贻典名贻芬’白文小方印、‘敕先’朱文小方印、‘陆氏敕先收藏书籍’白文方印。”

3.清本

清《四库全书》收入此本,据《天禄琳琅书目》知其底本似为明嘉靖丙申刻本。

小结

今观“集千家注”旗号下的三种宋注,分属分体、分类和编年三种编纂方式,卷数目次各不相同。其中,“千家补注”本虽本身为分体编次,但最好地保留了黄氏父子的注文及编年成果;“千家分类”本按门类编次,便于学诗者利用,且较之其他两种注本,其收入的注家最为广泛,保留旧注内容也最为详细;“千家批点”本则直接编年方式编次,注文相对简省,且开始加入点评,最便于阅读,故流传最广。

注释:

①宋注至刘辰翁止,虽首刻于元代,亦在考察范围中。加入元代其他注家如虞集等注文的注本,则开始算作元代注本,不在考察范畴。

②吴骞、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五,“集千家注杜诗”条。

③杨绍和:《楹书隅录》卷四,“元本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条。

④〔日〕岛田翰:《古文旧书考》卷二,“《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条。

⑤2009年西北师范大学房新宁的硕士论文《<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研究》,其版本源流部份还曾单独发表,然只是列出对“千家补注”本的馆藏记载,对于各本关系交待不清,以至国图本在宋本、元本间重出。而由此更可看出,对于“千家注”系列的三种完全不同的本子“千家补注”、“千家分类”、“千家批点”尚未进行区分和研究。

⑥《杜工部草堂诗笺》原本五十卷,后散乱为四十卷通行,此十卷正是四十卷本之补遗。

⑦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五下。

⑧蒋光煦:《东湖丛记》卷六“黄鹤注杜诗”条。

⑨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九“曝书杂记”下,“影宋本宋人小集宋刻黄氏补注杜诗”条。

⑩莫友之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目录》卷十二上,1993,中华书局,第84页。

⑪洪业:《杜诗引得序》(1940),《洪业论学集》,1981,中华书局,第302-349页。

⑫板框高度基本一定,然半叶宽因版心原因,丈量易有误差。至元二十四年刻本高19.7厘米,悬殊较大。至元十九年本与之高度相同,宽度误差在合理范围内。

⑬台北故宫所藏善本古籍,除了承继自清宫旧藏之外,也包括杨守敬于晚清在日本搜购的观海堂藏书,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教育部)拨交本院保管的北平图书馆善本古籍,和一部份近年接受外界捐赠及陆续收购者。

⑭据所见卷四首页书影,注文中“鹤曰”、“洙曰”等,至元十九年本刻为阳文处,此本刻为阴文。所刊字体笔划相近,然并不相同。

⑮钤有“五砚楼(朱方)、完颜景贤精鉴(朱方)、东吴毛晋(朱方)、字子晋(白方)、毛姓秘籍(白方)、秦川毛氏珍藏(朱大方)、虞山毛晋(朱方)、廷梼之印、袁氏又恺(并朱方)、五砚楼、袁氏收藏金石图书印(朱方)”等藏印。

⑯张元济:《宝礼堂宋本书录》集部,第3-4页。

⑰〔日〕岛田翰:《古文旧书考》卷二,“《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绍定椠本坿元椠本数通)”条。

⑱〔日〕岛田翰:《古文旧书考》卷二,“《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绍定椠本坿元椠本数通)”条。

⑲徐惟起:《重编红雨楼题跋》卷一,“《分类杜诗》”条。

⑳〔日〕森立之、涩江全善:《经籍访古志》卷六,“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十五卷(旧刊本保素堂藏)”条。

㉑ 曹元忠:《笺经室所见宋元书题跋》1940,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第23-24页。

㉒〔日〕岛田翰:《古文旧书考》卷二,“《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绍定椠本坿元椠本数通)”条。

㉓叶德辉:《书林清话》,1999,北京燕山出版社,第53页。

㉔杨绍和:《楹书隅录》卷四,“元本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附文集二卷三十二册四函”条。

㉕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八,2000,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94页。

㉖《天禄琳琅书目》卷六,“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函二十册)”条。

㉗莫友之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目录》卷十二上,1993,中华书局,第84页。

㉘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五,“《集千家注杜诗》”条。

㉙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集部,第十叶。

㉚〔日〕岛田翰:《古文旧书考》卷二,“《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绍定椠本坿元椠本数通)”条。

㉛〔日〕森立之、涩江全善:《经籍访古志》卷六,“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元椠本酌源堂藏)”条。

㉜杨绍和:《楹书隅录》卷四,“元本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集二十五卷附文集二卷三十二册四函”条。

㉝《天禄琳琅书目》卷六,“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函二十册)”条,藏印(“季振宜藏书”,俱白文,诗集卷十;“潘敦景信图章”,俱白文,诗集卷十卷二十。)

㉞《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六,“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四函二十四册)”条。藏印:安熙之印(白文),敬仲氏(朱文),离石安敬仲珍藏经籍印(白文)。

㉟杨守敬:《留真谱》卷四,“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附文集(元刊本)”条。

㊱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八,2000,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94页。

㊲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籍记》卷一,“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廿五卷”条。

㊳曹元忠:《笺经室所见宋元书题跋》1940,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第23-24页。

㊴莫友之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目录》卷十二上,1993,中华书局,第84页。

㊵缪荃孙等撰,吴格整理:《嘉业堂藏书志》卷四,1997,复旦大学出版社,第513页。

㊶缪荃孙等撰,吴格整理:《嘉业堂藏书志》卷四,1997,复旦大学出版社,第513页。

㊷莫友之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目录》卷十二上,1993,中华书局,第84页。

㊸王文进:《文禄堂访书记》卷四,“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文集二卷”条。

㊹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十八,“《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条。

㊺陆心源:《仪顾堂续跋》卷十二,“元椠黄鹤注杜诗跋”条下。

㊻邓邦述:《群碧楼善本书目》卷二,“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二十四册)”条。

㊼莫友之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目录》卷十二上,1993,中华书局,第84页。

㊽《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1980,商务印书馆,第624页。

㊾莫友之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目录》卷十二上,1993,中华书局,第84页。

㊿叶德辉:《书林清话》,1999,北京燕山出版社,第124页。

猜你喜欢

杜诗藏书分类
河南藏书史研究述评
小毛驴藏书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按需分类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
——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
贫困无田杜太守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为巾帼藏书发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