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体育旅游业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3-07-03牛森
牛 森
(商丘师范学院 科研处,河南 商丘 476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已成为人们闲暇生活方式的主题之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余暇时间的充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已不再是单纯的游览活动,而是包括和融入了很多现代健康理念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体育旅游正是在人民群众这一广大需求下的新生儿.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受到产业界、理论界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众多可供开发利用的体育旅游资源,如何使体育旅游业形成一个科学化、可持续化和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化发展的经济增长点是我们面临和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1 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基础分析
2010年7月河南省委正式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11年3月,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河南省在“旅游强省”和“中原崛起”的政策指导下,近年来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而体育旅游业作为旅游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已经成为旅游产业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经济效益佳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加快发展体育旅游业,是推动河南省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又一举措.
1.1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
河南省地处内陆,历来是古代帝王和英雄豪杰逐鹿之地,拥有8000年前的裴里岗文化遗址、5000年前的龙山、仰韶和炎黄文化遗址等历史人文遗迹,是人类社会进入早期文明的地区之一.从中国第一个夏王朝的建立,经历了商、周、汉、魏、唐和宋等20多个朝代都建都中原,无数名人志士和圣人贤达在中原大地上演绎了一幕幕历史话剧,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河南拥有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目前共挖掘和开发利用有价值的文物点3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89处(198 项),全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各类可移动文物140多万件.[1]历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涵盖了几千年来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精华,特别是安阳、洛阳和开封,分别代表了殷商文化、汉、魏、隋、唐文化和宋文化的最高境界.气势恢宏的龙门石窟、磅礴壮观的河南博物院、宋都风情的开封清明上河园以及雍容华贵的洛阳牡丹等,都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河南文化旅游资源.
1.2 自然资源奇特
河南省处于我国中东部,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和东经110°21'-116°39'之间,全省总面积1.67×105km2,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是我国地貌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貌特征类型多样,形态结构和区域差异性大,呈现西高东低的总趋势,西部山地高度起伏大,东部较为平缓,这种优越的地质条件造就了河南拥有众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其中拥有4个世界地质公园和12家国家级地质公园,有信阳的鸡公山、洛阳的龙门山、焦作的云台山和中岳嵩山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随着近几年来河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分别在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区开发出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全省现有林业用地7053.03万亩,森林覆盖率17.32%,林木覆盖率23.77%.全省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5个,总面积1135.4万亩,湿地面积1663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6%.全省植物资源丰富,森林公园达94处.河南省水体资源丰富,拥有河流1500余条,跨越黄、淮、海河和长江4 大水系,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493 条.目前河南省已建成2430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16座、中型水库97座、小型水库2317座,总库容500多亿立方米[2].特别是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水量丰沛,干流长340 km,流域面积8.83×104km2,约占全省面积的1/2.中华母亲河贯穿河南,蜿蜒盘旋700多千米,为中原大地抹下了浓浓的一笔.无论是黄河小浪底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奇观,还是波澜壮阔的郑州黄河游览区,都具有特色的秀美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广阔的水域资源开发出很多大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体育旅游项目,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和好评.
1.3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绚丽多彩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当代民族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种内涵深厚、运动形式丰姿多彩、产业开发价值巨大的地域性文化资源,也是拉动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特殊要素与资源引擎.河南省是全国散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有55个少数民族,共137.4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6%,其中回族人口118.67万人、居全国第3位.河南省是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较早的地区,规模逐步扩大,已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独具民族特色,见表1[3].除此之外,已经形成了较有影响的国际知名品牌,如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嵩山少林武术和焦作陈家沟的太极拳.这些功夫之乡和武术健身游,已经成为我省对国内外大力宣传的“拳头产品”.自1991年到2012年,河南省已成功举办了9 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它是一项集武术、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少林武术节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武术竞赛、国际武术段位考试、中华武术培训与提高交流活动、论文报告会、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登封迎宾活动、游览少林寺、观看《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及闭幕式等内容.集中呈现积淀深厚、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从表2 可以看出,2012年第九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举办使登封市旅游业迅猛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万名武术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交流和学习,少林武术节的成功举办极大地促进了河南省体育、旅游、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始于1992年的“国际太极拳年会”已成功举办了6 届,在举办年会的同时还进行“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特别是第六届“国际太极拳年会”的召开,可谓是盛况空前,本届大赛参赛国家和地区达到37个,共有345支代表队,3585名运动员,参赛规模远远超过历届.河南省历来秉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原则,以举办武术节和年会为契机,成功举办各种商贸洽谈会,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签约投资项目.每次活动的举办,吸引了大量境内外客商、旅游团体、新闻记者和游客,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加速了河南走向世界的步伐.
表1 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一览表
表2 登封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举办年与不举办年份旅游情况统计
2 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SWOT分析
2.1 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优势
河南省历来重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历史人文资源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对已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做了宣传和营销策划,为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河南自古就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众多的历史遗存、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旅游资源[4],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的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原城市群区域空间联系比较便利,首先表现在空间距离的相邻性上,其次表现在旅游交通发展水平上.[5]河南省地处中原,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河南自古被认为“居天下之中”,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距京、津、唐、武汉、西安乃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其直线距离都不超过800 km.另外河南省交通优势明显,铁路通车里程数全国第一,郑州、商丘和洛阳都是重要的铁路十字枢纽,其中郑州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东站是国内中转业务量最大的中转站.河南省公路交通也非常发达,众多的高速公路和国道在这里交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数居全国第一位.河南民航业也正在迅速崛起,投入使用和正在建设的机场达到5座,国家民航总局把郑州列为全国八大航空枢纽之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使得每个旅游地不再是一个孤立单元,而代之以各种共存与共生关系[6].河南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具有通南达北和承东启西的作用,方便了广大游客的出行,这种区位和交通优势是其它省区不可比拟的.河南省体育旅游王牌产品已久负盛名,沿郑州、开封、洛阳和黄河旅游线(三点一线),4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和18个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精品景点已成为河南对外宣传的主打品牌.这些体育旅游产品具有开发时间早、开发规模大、可发展性好等特点,并且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也形成了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2.2 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劣势
与发达省份和地区相比,河南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人口基数较大,人口素质教育压力大,人文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体育旅游虽然经过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受自然环境因素人才和资金等条件的制约,与其他旅游产品相比还存在差距.从产品供给来看,河南省体育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人力、物力投入不足,缺乏体育旅游产品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开发,已经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较为粗犷,甚至是一些体育活动的原形,缺乏精心设计和规划,没有形成以核心产品和辅助产品为体系的“产品链”,对该“产品链”的趣味性、大众性和参与性没有深度挖掘,对参与者心理需求把握不足,造成产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大.
政府对体育旅游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对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许多体育旅游项目还有待开发利用,体育旅游产品形式较为单一,产品更新速度慢,滞后于市场需求,深层次产品开发不够,体育旅游往往是传统观光旅游的附加产品.各种体育旅游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发展体育旅游离不开既懂体育又懂旅游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体育旅游项目,如登山、攀岩、滑雪、冲浪等项目,都需要有专业经验的技术人员对游客进行组织、指导甚至是训练,才能保证游客的生命安全.人们已经认识到专业的人才缺乏,已经制约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化得到了很大发展,如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焦作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中州国际集团管理有限公司和少林旅游集团等旅游企业发展都非常迅速,但是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现代化程度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企业的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区域分布较松散,使得其利用现代化手段差,国际合作渠道不畅通,这些局限性导致其市场的反应动作慢、视野窄、应变能力差.体育旅游与其他产业没有很好的融合发展,没有将文化植入体育旅游中,以体育旅游带动文化发展,形成体育文化旅游共生体和产业联合体.体育旅游与“三农问题”融合不够,体育旅游对当前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没有或很少起到推动作用,要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产业,通过发展体育旅游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优化乡村建筑环境、卫生环境、生态环境,将广阔的农村转化为优美的旅游空间.
2.3 河南发展体育旅游业面临的机遇
2.3.1 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有钱有闲”时代的到来,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2010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300 美元,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00 美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在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研究证明,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出游成为居民消费的又一新趋势,居民旅游消费的主体仍然是国内旅游.我省人口基数大,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旅游产业呈爆发性增长趋势,既扩大了内需,促进了消费,也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2.3.2 旅游产业高度发展为体育旅游带来新机遇
转型升级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其它形态的产业一样,旅游业也有其自身演进发展的规律.[7]纵观近几年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由最初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为了响应国家旅游局的号召和满足市场需求,休闲度假旅游已相继在在各地出现.而体育旅游作为休闲度假和特殊项目旅游中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在人们的生活中体育活动一直伴随终生,而旅游是人们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精神需要,体育旅游的诞生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在活动过程中既领略了祖国的自然景色,又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愉悦了身心,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人们欣赏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亲身体会了当地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传统,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团结,得到美好的精神满足和心理体验.由此可见,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方式将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主题之一.人性的充分解放和张扬是社会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人的个性化特征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体育旅游中期望和追求展示自我和发展自我,因此,一般旅游和体育锻炼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
2.3.3 出台鼓励和扶持政策
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我省把旅游产业作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大优势、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来培育,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先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产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来打造.“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将进入黄金机遇期.”[8]为推动我省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明确了加快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等七大重点任务,制定了拓宽体育产业的投融资渠道、落实对体育产业的税费优惠政策等六大政策措施.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整合资源,理顺思路,形成有效的多元投资机制,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接待能力,提升体育旅游产业地位,使体育旅游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
2.4 河南发展体育旅游业面临的挑战
2.4.1 其他形式的旅游产业对体育旅游的强烈冲击
21世纪是社会和经济、科学和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纪,电视、网络和通讯迅速普及,人们的文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多位于西部和北部山区,经济、文化发展较为滞后,旅游基础设施薄弱,造成游客选择离城市距离近、出游方便的景区为目的地.而一些其他形式的旅游方式如冰雪旅游、森林旅游、湿地观光游、都市风光游、风景名胜游、人文艺术景观游和现代农业游等系列旅游产品发展迅速,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开发热点.因此,这些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体育旅游产业带来很大的冲击.
2.4.2 体育旅游自身特征的限制
体育旅游的特征决定了其具有健身性、娱乐性、探险性、刺激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专业性.体育旅游与普通的旅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体育旅游活动一般都带有体验成功、探测未知、尝试惊险刺激等情感体验.这些独有的特征,吸引了体育旅游者,激发体育旅游者参与体育旅游活动,但是也对参与体育旅游者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些体育旅游项目不适合老人和儿童甚至其他一些不适者参与.
2.4.3 体育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
体育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快,有许多体育旅游产品已经形成了旅游名牌产品.在河南省周边省份都有较好的发展,的山东省已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有黄河旅游、千佛山旅游,大明湖和趵突泉等旅游景观和项目,以构成了四位一体的旅游优势,已经开展了登山、攀岩、垂钓、漂流等体育旅游.陕西省陕西自然旅游资源别具风格,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且全面,拥有山地、高原、盆地和沙漠等,境内矗立着丰富的山地资源,如适合开展攀岩、探险、登山等体育旅游项目的华山、太白山和南五台山等山脉;可以在毛乌素沙漠可开展多种多样的沙漠探险活动;在水资源方面,北有黄河,中有渭河,南有汉水、丹江等以及众多依托水利设施建成的水利风景名胜区等,适宜举办各类皮艇、摩托艇、滑水、漂流等水上运动.由于体育旅游这块诱人的蛋糕已引起被许多省、市和地区高度关注,且列入了旅游发展规划当中,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必会伴随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3 加快发展河南体育旅游业的思路与对策
3.1 因地制宜地挖掘体育旅游资源,打造体育旅游特色项目
旅游是个朝阳产业、优势产业,只有加大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加快发展.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自然景观绚丽辉煌,历史人文景观灿烂悠久,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各种类型资源,走资源整合优化之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资源条件、类型、特点和市场需求开发对应的体育旅游新产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和人优我独”的特色体育旅游项目.
3.2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
体育旅游产业是一个生态链,河南省体育旅游业在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旅游区域结构和旅游组织和管理结构存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要实现整个产业的发展必须进行结构调整.一方面,实现更合理的旅游产业要素配置,加强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共享信息,强化管理等,使各要素相互协调.通过体育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整合,使配套设施水平显著提高,发展得到均衡,功能得到推动和强化,使体育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化.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旅游产业同其他相关企业的合作,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大力提倡和鼓励各种形式的企业参与进来,使体育旅游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丰富河南的体育旅游产品.
3.3 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完善体育旅游智力支撑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在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与其他旅游项目相比,体育旅游项目对旅游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目前,河南省缺少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特别是漂流、滑翔伞和攀岩等一些体育旅游项目需要体育专业人才的指导和保护,才能顺利开展,才能够让旅游者更好更充分地体会到体育旅游带来的乐趣.因此,要加强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的方式来造就一支既具有旅游服务能力又具备体育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
3.4 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宣传河南体育旅游产品的促销力度
只有把河南省体育旅游产品打造成品牌,才能脱颖而出,才能成为体育旅游的“买点”,树立品牌离不开卓越品质的支持,卓越的品质就是把河南体育旅游产业的产品、质量、信誉和文化做大做强,塑造成具有广泛社会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才能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除此之外,宣传和促销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舆论导向来促使人们逐步认识这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将人们对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从目前潜意识状态的自发行为转变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使其将体育旅游作为一种独立的旅游产品来对待.[9]
3.5 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加强领导,找准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研究客观、科学的体育旅游发展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理顺管理体制,整治旅游市场,出台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措施,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促进本区域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优化体育旅游资源配置,推进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为广大游客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以争取到更多的游客资源.
3.6 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山区和乡村体育旅游产业
政府应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多元投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社会资金投资体育旅游开发,建立自身的资本运作市场.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和大集团、大企业、上市公司投资和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基础建设,加快编制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强“一圈两翼”乡村包围城市的体育旅游发展规划,“一圈”主要是发展以郑州、洛阳、信阳和南阳等城市为中心服务近郊的1 h 体育旅游圈;“两翼”主要是相对较远的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区域性乡村体育旅游规划.通过发展体育旅游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实施帮农富农政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1]朱文杰.河南省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91-95.
[2]陈蔚德,王玉宝.河南旅游基础[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98.
[3]李新锋.河南省体育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2):21-23.
[4]高言铃.河南省旅游资源竞争力区域比较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6):144-147.
[5]袁德芳,李文田.中原城市群九市旅游资源比较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523-526.
[6]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104.
[7]陈红日.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旅游转型升级[EB/OL].http://www.hnxw.cn/hnjjdy/tbgz/2009/0918/726.html.
[8]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Z].郑州,2012.2.
[9]武胜奇.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