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讲解员讲解艺术浅见
2013-07-02谭小荣
谭小荣
[摘要]随着当今高科技手段在博物馆陈列中的广泛运用,观众对讲解员的要求也更高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讲解员如何运用讲解艺术进行讲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目的是使讲解员能明确讲解过程中需掌握的一些技巧,以便在日常实践中有意识储备,以提高讲解服务水平,树立博物馆良好形象。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员讲解艺术浅见
一、讲解员讲解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能根据观众的职业、年龄、文化程度、需求和时间等的不同采取灵活的讲解方式
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参观目的、参观重点等各不相同的观众往往是一走进博物馆后就四面散开,各自参观去了,只有一部分人跟着讲解员。针对这种情况,讲解员应采取集中讲解的方式,即在参观前,先把观众集中在前厅,概括地讲解陈列的主题和内涵,介绍有特色的陈列内容,尽可能给观众传达一些重要信息,激发观众前往参观的兴趣。在引导观众参观的过程中可视观众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如接待零散的观众,可采用陈述式,即按陈列顺序进行讲解,既可以从前至后讲完整个陈列内容,也可以根据观众的要求,讲解观众感兴趣的陈列的某一部分。这种方法的讲解气氛较为宽松,是目前各博物馆普遍采用的讲解方法。接待那些有时间限制的观众,可采用重点式,即在讲解过程中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给观众最深的感受和印象。接待有研究目的的少数专业工作者,可采用讨论式,即讲解员与观众边看边讲,不时进行交谈,气氛活跃。通过交流,讲解员或多或少可从观众中获取一些意见和建议,成为自身提高或者博物馆改进工作的参考。接待把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的有组织、有计划参观的学生团体,可采用问答式,讲解员有意识穿插必要的提问,目的是为了活跃参观气氛,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继续参观的兴趣,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获取更多相关的课外知识,帮助其较好理解所学的内容,掌握所学的知识。总之,学会“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讲解方式,并灵活运用,就能最大限度使观众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有意识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背景、典型的故事、可靠的数据,这是精彩讲解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1、穿插鲜为人知的背景。随着展示传播手段的日益现代化,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不断扩展,公众文化素养、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日趋提高,一般化的简单讲解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因此,讲解员只有充分挖掘陈列的背景材料,把陈列对象的前因后果紧密联系起来,在施讲时准确地揭示其深刻内涵和本质特征,并拓展相关信息,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参观需求。如湖南省宁乡县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花明楼”的讲解员在讲解“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门联时,就穿插了“花明楼”的命名及“花明楼”匾额的有趣由来,让观众了解“花明楼”原本没有楼,只因“楼上书声琅琅,楼下柳暗花明”的原因而得名,明确其中蕴含着唐代王维、李商隐的灵思,寄托宋代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遐想,为刘少奇故里增添几分独特神韵。
2、穿插生动典型的故事。一些陈列对象蕴含着生动典型的故事,这些故事能使观众在感叹高科技魅力的同时,深刻领悟到陈列的主题和意义,思想上受到很好的教育,讲解员可视情况穿插。如井冈山毛泽东纪念馆讲解员在讲解将毛泽东塑像运回井冈山这一情景时,就穿插了“日月同辉”的故事,给观众描绘了“日月同辉”的奇丽场景,加深了观众对领袖的敬仰之情,给观众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3、穿插真实可靠的数据。很多陈列的内容少不了用数据说明问题,施讲中穿插真实可靠的数据,能令观众确信无疑。一些纪念类博物馆讲解员在讲解时就很注意数据的引用,在施讲时摒弃“大概…‘大约…‘差不多…‘基本上”等不确定的数据,如井岗山革命军事博物馆;一些历史类博物馆讲解员在引用数据时也很注意引用有来源和出处的数据,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但也有一些博物馆讲解员在引用数据时不注意上述问题,给观众以道听途说之嫌。不过有些真实可靠的准确数据是相对而言的,是以当今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认识能力为基础的。比如,对自然类博物馆展示的化石形成时间的确定,尽管很难精确到年月日,但也要引用权威资料和前沿理论公认的数据。这一点,南通博物苑“腾飞之龙一恐龙化石”陈列和柳州博物馆“古生物化石”陈列的讲解员在讲解时就很注意上述数据的引用。另外,即使是相对准确的数据,讲解员施讲时也不要穿插得太多太滥,令人“耳不暇接”给观众以听数字课的感觉,会大大降低施讲的效果。
(三)注重提升文字与实物组合能力,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掌控全局的应变能力
1、提升文字与实物的组合能力。讲解词必定注重文字与实物的组合,并达到“因人而异”。好的讲解必定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迅速抓住观众,打开局面;必能恰当运用铺垫蓄势、衬托对比、强调突出、设网解扣等技巧营造施讲中的高潮,升华讲解员与观众的感情;能不拘一格设计一个精妙的结尾,以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给观众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因此,建议讲解员结合实物和参观人员的知识层次、参观意图、参观时间等等去编写讲解词,并将讲解词通俗口语化。这样,讲解词不仅能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通俗性五者统一,还能体现讲解员观众至上的服务理念,突显讲解效果。
2、提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运用能力。讲解员在讲解时,首先要掌握好语调,不要从头到尾都用一个语调进行机械地复制,要注意根据内容做到抑扬顿挫。其次要调节好音量。在讲解过程中要根据观众多少及参观地点、场合来调节音量。观众多时,音量要以离讲解员最远的观众听清为度。否则,音量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增加观众的不耐烦情绪,影响讲解效果。再次,要控制好语速。讲解员讲解时应善于根据讲解的内容、观众的理解能力及反应等来控制讲解语速。太快了,像连珠炮似的,观众竖起耳朵,精神过于紧张,时间一长,特别容易疲劳,注意力自然就会分散。相反,太慢了,不能给观众以流利舒畅的美感,同样影响讲解的效果。讲解员除了注意好有声语言的运用外,还必须借助站姿、眼神、手势、表情等无声语言来辅助讲解,以达到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作用,增强讲解的效果和感染力。一般说来,讲解员讲解时要挺胸收腹,给观众精神饱满,端庄稳重、自然得体的感觉,切不可把手插在裤兜里,更不要有怪异的动作,如舔嘴唇、打哈欠、抓耳挠腮等,显得庸散、无精神。目光要注意不时统摄全部听讲解的观众,切忌只用目光注视面前的一些观众,这样会冷落后边的观众,使他们产生被遗弃感,就会无心听讲解或自行离开。那种眼球滴溜溜转动,而头却不随着眼球转动的讲解员是令观众生厌的。面部表情要准确适度,与所表达的情感在时间上保持同步。这不仅能给观众以美感,还能提高施讲效果。恰当的手势,不仅能指示具体对象、模拟状物、指引参观方向,还能表达情感。但在哪种情况下用哪种手势,应视讲解的内容而定。因此,建议讲解员平时注重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提高相应水平。
3、提升掌控全局的应变能力。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来自观众或自身的干扰,要视情况应对。如来自观众的干扰:每个观众的学识、志趣、品行千差万别,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时常会有观众发出各种干扰信息。如插话,私下讲话,故意刁难讲解员,表现出各种不和谐、不礼貌的言行,这就需要讲解员给予恰当的回复。对于那些不够友善的干扰,要么循循善诱,要么不予理会,一般不应批评和训斥,以免观众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导致讲解工作难以正常进行。来自本身的口误,可按正确的讲法重复一遍,勿使谬误流传,以确保讲解内容的可信度。中途忘词可以省略不讲,或者干脆设置某个问答,请观众为代言人,帮助自己摆脱困境,避免中途忘词的尴尬场面出现。除此之外,讲解员还要熟悉突发疾病和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的处理流程,并作出处理或协调处理。为此,建议讲解员平时要注意积累应对的方法,提高应对能力。
二、结语
博物馆一向被视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人的终生学校、文化的窗口,是人们扩大知识领域、满足审美享受、培养生活情趣、陶冶身心的重要场所。而讲解员就是这所“学校”的教师,是博物馆与外界连接的桥梁,是反映博物馆整体素质的代表,是人们了解博物馆的窗口。因此,讲解员的任务就是要利用固有的文物、资料、图片,运用尽可能完美的语言艺术、讲解技巧和服务意识去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要求,使每一位观众在短时间内通过讲解获取知识、享受服务、受到启迪、接受教育。从这个角度说,讲解是一门艺术,不是谁都能做好的,尤其是做一名令观众满意的优秀讲解员,更要重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不少博物馆讲解员队伍中仍然存在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等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博物馆宣传教育作用的发挥,严重的还影响了博物馆的对外形象。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应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吴玲:博物馆讲解员讲解艺术初探[J]博物馆研究2007(4)
[2]王慧茁;关于新视野下博物馆讲解员讲解艺术初探[J]华章,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