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点评的成效分析
2013-07-02蔡育红谭洁英
蔡育红 谭洁英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广东 江门 529100)
处方点评的成效分析
蔡育红 谭洁英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广东 江门 529100)
目的 了解实行处方点评对门诊处方质量的影响,并进行成效分析。方法 抽取2007年三、四季(处方点评前)3000张门诊处方,对相关指标进行回顾性定量评价,其结果与2011年三、四季(处方点评后)同期同量点评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实行处方点评前后,不合格处方率分别为23.10%、1.87%(P<0.01)。结论 处方点评大大降低了门诊处方的不合格率,临床合理用药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这有赖于政策的出台以及医院、科室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处方点评;对比分析;合理用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药疗事故和因不合理用药造成的安全隐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处方点评,作为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的一种方法,已得到了许多医院的认可,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我院于2008年起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要求,成立了由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师和药师组成的处方点评小组,对全院门诊处方进行定期抽查点评。2010年在原处方点评模式基础上,依据卫生部发布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开展更系统的点评工作,医院同时采取一系列奖罚措施,门诊处方不合格率明显下降,临床合理用药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医疗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门诊处方来源于我院2007年三、四季(处方点评前),按现行处方点评模式,每月随机抽取500张,共3000张,处方履盖全院各医师,具普遍性(麻醉处方、中药处方不在本次调查范围内)。另选取2011年三、四季(处方点评三年半后)同期同量点评结果(3000张处方点评结果)。
1.2 方法
1.2.1 分析方法:由点评组负责审查,根据《规范》的相关规定和相关指标对点评前的3000张处方进行分类统计,计算总的不合格处方比例,各种类型的不合格处方所占的百分比及其构成比。另把2011年三、四季(处方点评后)的同期同量点评结果进行同步归纳汇总,通过列表方式把点评前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χ2检验,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处方点评前后的不合理处方统计结果(表1)
由表1可见,处方点评前3000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693张,总不合格率23.10%,而处方点评后3000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56张,总不合格率为1.87%,两个结果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不合理处方占所查处方比例顺序为:不规范处方>不适宜处方>超常处方。
表1 处方点评前后不合理处方统计表
表2 处方点评前后的不合理处方分类及构成比
2.2 处方点评前后的不合理处方分类及构成比结果(表2)
由表2可见,处方点评后分类指标1-1、1-2、1-3、1-4,在所查处方中为零,其他分类的不及格处方数对比点评前均有不同程度大幅下降,而且不适宜处方构成比减少,超常处方在所查处方中找不到。
3 讨 论
3.1 不合理处方分析
3.1.1 药品用量书写不规范
如“头孢羟氨苄片1.0”,药品用量没有标上单位,因为头孢羟氨苄片规格为0.5g/片,药师调配时不知是一次服“1g”(2粒),还是一次服“1粒”,易造成差错。
3.1.2 单张处方超过五种药品
许多医师不清楚输液也算是一件药品,故开具处方连输液在内超5种药品的比例较大。如某处方诊断为“肺炎”,开具药品为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头孢曲松2g、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炎琥宁240mg、静脉滴注,qd,另开具口服药阿奇霉素肠溶片、镇咳宁胶囊、化痰片。此处方为7种药品。
3.1.3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
临床医师常常凭经验开具抗菌药物。如某处方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开具药品为葡萄糖氯化钠100mL+头孢他啶1g、静脉滴注、qd。急性扁桃体炎的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青霉素为首选。对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疗效不及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G。又如某处方诊断为“结膜炎”,开具药品为复方头孢克洛胶囊、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复方头孢克洛胶囊的组份为头孢克洛和溴己新,主用于呼吸道感染有黏稠液不易咳出患者,用在“结膜炎”治疗显然不适合。
3.1.4 适应证不适宜
对于多病种患者,医师往往只写其中一个诊断,致使处方常有诊断与用药不符的现象。如“高血压”患者,开具阿卡波糖片、奥美拉唑肠溶片、别嘌醇片;对于“阴道炎”患者,开具岩鹿乳康胶囊、科洛曲片;“支气管”患者,开具复方血栓通胶囊、舒必利片等。
3.1.5 遴选药品不适宜
某诊断为“胃炎”处方,开具尼美舒利片,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能引发胃溃疡或胃肠出血,故不宜用于肠胃不适者。而对于头痛患者,开具科洛曲片止痛。科洛曲片为复方制剂,每片含有科博肽、盐酸曲马多、布洛芬,主用于晚期癌症或术后疼痛,对血管扩张性头痛效果不显著。
3.1.6 用法用量不适宜
个别医师对于每种药品用法用量不清晰,常规一天三次开药。如阿奇霉素肠溶片半衰期较长,血浆消除半衰期接近组织消除半衰期,为2~4d,故全天药量单次顿服即可。而对于缓释制剂,通常一天一次或一天两次服用即可,且不能掰开吃,但临床医师常有一次服半粒的处方。
3.1.7 联合用药不适宜
部分医师对药品作用机理、药动力学、副作用等药学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致使处方联合用药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如地西泮与异丙嗪合用,两者的中枢抑制作用相加,有可能导致明显的中枢抑制。对于“高血压”患者,利尿药吲达帕胺与胺碘酮合用时由于血钾过低易致心律失常,而与钙剂合用,尿中排钙减少,可导致高血钙的危险。
3.1.8 重复用药
一些医师对复方制剂成分不了解,导致重复用药现象时有发生。如“支气管炎”患者,开具药品有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茶碱缓释片、咳特灵胶囊,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含有盐酸甲氧那明、那可丁、氨茶碱、马来酸氯苯那敏,不宜与其他镇咳祛痰药、抗感冒药、抗组胺药、镇静药等联用。此外,泰诺、维C银翘、必理痛、百服宁等主成分均为对乙酰氨基酚,联用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处方点评成效分析
实施处方点评前,由于电子处方未能普及,一些年长医师仍习惯用手写处方,致使处方缺陷严重。如前记漏写年龄、性别、诊断,正文中药品规格、剂型写错或漏写,书写不规范或字迹难以辨认等。此外,单张处方超5种药品出现频率最高。为贪方便用商品名开处方的较多,抗菌药物滥用较严重。实施处方点评后,我院根据《规范》要求对医师工作站进行升级改造,并全面推行电子处方的使用,凡输入有缺项的处方均不能生成发送,如超5种药品的处方以及中药、西药同时开具的处方生成时有提示,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使用,超权限用药有警示,所有药品名称均用规范化药名输入。点评小组坚持每月点评,每季汇总,所有点评结果在医院内网实名制公示,通过分析实际病例的用药误区,提供用药经验,使本人及他人均得到一个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实行主任负责制,制定一系列奖罚科室和个人措施,对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处罚力度较大,第三次有超常处方出现的医师注销处方权。通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处方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显著提高。本次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医院建立的处方点评工作模式是卓有成效的,而且在我国医院现有条件下是可行的[1]。结合我院实际,分析取得成效原因,总结如下:
3.2.1 政策的扶持:《办法》、《规范》的相继出台,令医师开具处方、药师审核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可作为医师用药、药师点评的有力依据。
3.2.2 医院的重视:正是由于我院管理层高度重视,坚持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并相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上科室、个人的积极配合,处方质量得以明显提高。
3.2.3 临床药师能力的培养:为提高临床药师水平,我院每年委派临床药师到有丰富临床药学经验的省级综合医院挂钩进修学习,工作能力大大提高。
3.2.4 加强沟通:药师在处方点评过程中,对于问题处方,比较注重沟通方式,与医师保持一个平等的、互相学习的心态,医师才更易于接受。特别是实名制点评,通常质控科把点评结果首先做好反馈工作,听取医师用药理由,双方确认不合理才予公示,令医师心服口服,也收到良好效率。
3.2.5 定期全员培训和考核:医院定期开展一系列继续教育学术活动,令医师、药师专业水平能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整体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3.3 持续改进措施的落实
我院实行处方点评3年半后,门诊处方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较大改善空间,此过程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继续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制定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措施,并由相关部门和科室落实和改进,医师、药师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本职水平(医师用药水平、药师审方水平),才能达到处方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3]。
[1] 吴晓玲,谢奕丹.医院处方点评模式的研究[J].医药导报,2010,29 (1):1-4.
[2] 晏远智,马雅妮.我院13000张门诊处方点评与用药合理性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7):29-30.
[3] 朱红燕,朱春丽,贾巍.处方点评对持续改进处方质量的影响[J].医药导报,2012,31(4):544-546.
R969.3
B
1671-8194(2013)28-01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