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机制研究——江苏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2013-06-30周荣荣刘心怡沈丽霞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三江学院江苏南京0003
周荣荣、刘心怡、沈丽霞(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三江学院,江苏 南京 0003)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亦是江苏全面实现“两个率先”加速期。党的十七大及十八大均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2年江苏GDP总量已达54058.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0.1%,位居全国第二位。分析江苏经济增长的源泉、动力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源泉分析
以卢卡斯人力资本理论模型为基础,对江苏经济增长进行扩展研究,全面探讨其内生动力及转型升级的源泉。
(一)模型选择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Robert Solow,1956)模型基础上,建立江苏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扩展模型:
(二)数据与变量说明
建模数据采用1990-2011年江苏省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取自于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
1.总产出( ):选取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并按1990年的可比价格计算;
2.物力资本投入( ):资本投入量为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生产性资本存量的基本估计公式为:
。上式中 为资本存量、δ为折旧率、
为当年资本形成、 为投资价格指数。本次研究1990年前折旧率为5%,1990-2000年平滑移动,每年增长0.001,到2011年折旧率为7.2%。2011年江苏省资本产出比为2.13;
3.人力资本(HL):劳动力人口减去在校学生数再乘以平均受教育年限;
4.人力资本外部益出效应( ):以劳动者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表示;
5.能源消耗(NY),为标准能源消耗:能源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不可消耗过快,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要不断创新开发新的绿色能源;
6.研发投入比(RDK)为研究和发展的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7.外资利用率(FDIK)为实际利用外资占总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8.城市化率(CI)以城镇常住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表示;
9.市场化率(MI)以工业私营企业产值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比重表示;
10.产业结构(SI):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
11.外贸依存度(TI):进出口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12.城市化与消费率乘积项(CIXF):乘积项反映城市化和消费的共同作用,用于研究这种共同作用对产出的影响。
C是常数项,t 为时间序列。
(三)建模方法
本次所建模型为时间序列,样本长度从1990年至2012年共23年数据,扩展模型涉及到12个变量,为克服共线性。故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
表1 生产要素贡献率与全要素贡献率 单位:%
(四)研究结果
对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模型研究表明:
1.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贡献有所降低。江苏1990-2000年经济增长的物力资本贡献率为14.27%,人力资本贡献率为19.46%,能源贡献率为5.77%,全要素贡献率为60.50%;2001-2011年的物力资本贡献率为14.68%,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为13.36%,能源的贡献率为14.47%,全要素的贡献率为57.49%。江苏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贡献率都低于全国水平,但二个阶段的发展趋势一致。[1]
2.能源的贡献率后十年是前十年的2.5倍,说明后十年能源对经济的拉动起积极作用,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过快,不可持续。
3.全要素生产率,江苏在科技创新、外资引进、人力资本外溢、城市化、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等转型升级与全国比, 1990-2000年要高出全国18.5个百分点,2001-2011年高出20.14个百分点;从人均总产值来看,2012年江苏人均GDP达68347元,折合10827美元,是全国的1.8倍,江苏全要素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时间变化看,2000-2011年与1990-2000年,江苏全要素生产率要低3个百分点,与全国水平一致。
(五)内生增长核算
根据扩展模型,运用22年数据,突出产业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城市化对江苏内生经济增长分阶段进行核算,核算结果见表2。
表2 增长核算
1.要素贡献:(1)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江苏与全国比,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不是很明显,1990-2000年间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4.27%,而全国为30.66%,2001-2011年间江苏为14.68%,而全国为39%。江苏与全国比,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要低于全国水平,1990-2000年,江苏人力资本贡献率为19.46%,而全国为25%,2001-2011年江苏为14.68%,而全国为18.72%。
(2)能源消耗。1990-2000年,江苏的能源消耗对经济的拉动为5.77%,2001-2011年为14.47%,后十年能源消耗对经济的拉动比前十年增长2.5倍,能源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2.全要素(TFP)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效率和持续发展的主要指标。1990-2000年江苏全要素生产率为60.5%,2001-2011年为57.47%,比前十年减缓,表3为各分因素对全要素贡献率的拉动作用。
表3 各因素贡献
(1)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从业人员比例,前十年对全要素的贡献率为8.7%,后十年增加到22.77%,表明高文化、高素质从业人员较快增加,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2)外资资本效应。前十年,改革开放初期,外资纷纷进入东部沿海地区,是外资引进加速时期,对全要素贡献率为10.72%,后十年,特别是近年,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商务及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外资投资增速减缓,使得外资对全要素的贡献率为-8.77%。
(3)科技资本效应。前十年对全要素贡献的拉动为1.86%,后十年增加到11.48%,政府和企业加大R&D经费的投入,促使不断创新,经济保持持续发展。
(4)城市化效应。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前十年对全要素的贡献率为15.19%,后十年为17.14%,城市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素质和居民消费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地增长。
(5)市场化效应。前十年对全要素贡献率为5.12%,后十年为17.80%。市场化机制在不断完善,民营企业不断壮大。
(6)结构调整效应。前十年对全要素贡献率为41.59%,后十年为21.72%,前十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较快,第三产业比重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后十年产业结构调整有所减缓,第三产业比重均每年增加0.5个百分点。
(7)外贸效应。前十年外贸对全要素贡献率为5.34%,后十年为6.08%,前十年江苏外贸依存度并不高,平均为25.88%;后十年,自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依存度极大地提高,2005年、2006年、2007年外贸依存度都超过100%,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
(8)市场+消费联合效应。前十年对全要素的贡献率为11.18%,后十年为11.78%,城市化和消费的联合,产生积极效应,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由此得出结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八大要素贡献率中:人力资本溢出、科技资本、城市化和市场化效应,后十年对全要素的贡献率要大于前十年,是实现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二、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内生变动力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经济内生性增长
一是立足扩大内需,完善消费政策。大力培育文化、教育、旅游、信息等消费热点,推动假日经济及提高宽带入户率;二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如加大家电下乡及节能产品补贴的力度,加强下乡家电质量监督管理。加大粮食直补等四项补贴、提高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等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职工工资、最低工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的正常增长机制。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
一是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府制定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采取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措施,着力发展高端服务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落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产业;二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十大重点产业,着力培育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新兴服务业。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产学研结合,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作用,加强企业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协同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二是深入实施保护和培育知识产权战略,打响具有知识产权江苏创造的品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能力;三是推动高新区创新发展,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
(四)增强改革开放的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与效益;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强出口品牌和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建设。以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为重点,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发挥进口对结构调整作用,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高利用外资总体效益。
(五)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拓宽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渠道,每年新增10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鼓励农民创业、发展现代农业及增加土地等财产收入;重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城乡退役士兵等重点弱势群体的就业、创业。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持力度。
同时,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实现职工最低工资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提高经营性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1]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