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居易的咏陶诗研究

2013-06-28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诗风陶诗白居易

陈 婧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中唐诗人白居易各种类型的诗歌前人已有大量的研究,独有他歌颂陶渊明的诗歌很少论及。魏晋时期的陶潜不仅在诗风的开创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同时他作为隐士的代表,寻找到了自己的“世外桃源”,他是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他的人生观是那些与之有相同际遇或感触的文人探讨和效习的不老课题。南朝的钟嵘在《诗品》中称赞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白居易创作了六十余首咏陶诗,本文就这类诗歌的创作动因、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进行一番深入探讨。

一、白居易咏陶诗创作分期表

“诗者,吟咏性情也。”[1]26诗是根植于心灵又表现心灵的一种体裁。诗歌的内容、思想、风格如何,很能表现诗人的性情;诗人的思想倾向和思想轨迹也可通过诗歌一览无余。通过下表,可看出白居易在他做官生涯的各个时期都作有咏陶诗,特别是在后期仕途顺利、生活闲适的情况下创作了大量咏陶诗。通过这些诗可以窥见白居易夙慕陶公,尤其晚年对陶渊明的追慕更甚,白诗中多次出现有关陶渊明的典故,从中我们能看出白居易晚年热爱生命的乐观心态。

表1 白居易咏陶诗统计表

(接上表)

二、白居易咏陶诗的创作动因

窃以为,白居易创作咏陶诗的原因有二:

(一)陶渊明的为人和诗风对白居易的影响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历代文人多视陶渊明为人生楷模,他的那种与世无争、悠闲清静的田园生活模式,为后代文士所仰慕;他的那种不愿屈服于宦海,藉此隐逸以保全自己的高洁品质,也给后世文人树立了文人人格的理想模式。苏轼有诗云:“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与苏辙书》);辛弃疾曾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水龙吟》);龚自珍有诗曰:“渊明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杂诗》);都是赞扬陶渊明的名句。陶渊明的《咏贫士七首》(之五)写到:“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这首诗即是写“黔娄”,也不啻是他自己的夫子之道。他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欲求,以洒脱、自由取代儒家仕进牢笼,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取代压抑的功利人生,以审美的眼光取代礼教的教唆,可以说他的人格魅力胜却所有。白居易自称是“异世陶元亮”(《最终得上都亲友书咏而报之》),从陶公诗文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特别是在贬居江州后,在其身上找到了精神归宿。

其一,白居易“素慕陶渊明为人”(《〈效陶潜体诗〉序》),其受陶渊明人格的影响自不待言。

白居易的《题浔阳楼》是一首典型的咏陶诗,他在“今朝登此楼”时,赞叹道“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有以知其然”: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的原因之一是自然风景给予了他灵感。陶渊明热爱自然,“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受此启示,白居易也创作了大量涉及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营造了逃避现实的逍遥境界。

白居易的《赠内》诗,把陶渊明作为高士之一,称赞他与夫人翟氏安贫乐道。“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2]61陶渊明崇尚精神自由,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这一点白居易对陶渊明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白居易有33首“笼禽诗歌”,如“七年囚闭作笼禽,但愿开笼便入林”(《戊申岁暮咏怀三首》其三)等。“忠州后期及苏州、长安时期一直到会昌时期,白居易笔下的笼禽意象开始向陶渊明的笼禽意象过渡,这是在看清了朝政日非、权贵们互相倾轧、党派激烈争斗之后,不愿意再卷入是非的一种自我转化、自我解脱。”[3]

其二,白居易受陶渊明诗风的影响。陶渊明有一百二十多首诗歌流传于世。他的诗风与六朝讲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恰好相反,语言自然淳朴、仿佛脱口而出。白居易的闲适诗“尚实、尚俗、务尽”,他本人给出的定义是“又或公退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与元九书》)的确,他的此类诗歌淳朴自然,在气质上很接近陶渊明的诗风。两个年代不同的人诗风会如此相近,所以说,陶渊明对于白居易的影响不止在思想上,在语言风格上亦然。“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题浔阳楼》)白居易不仅视陶渊明为精神偶像,更是爱陶诗,而且创作有《效陶渊明体诗十六首》、《劝酒十四首》等具有陶诗风格的诗篇,从中可见一斑。

(二)白居易咏陶也是为抒发己志

“世敦儒业”的白居易与陶渊明都是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染。虽然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和忧患意识,然而理想与现实无法合一,为了远离纷争,保持人格独立,终于看透了政治的腐败,不同程度地走向了归隐。

陶渊明自幼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兼济天下”之志,但是,由于魏晋南北朝实行门阀制度,整个社会都重门第不重德行和才能,庶族寒门出生的他难以实现其政治理想。陶渊明一生做过五次官,所为官职都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小官,他不仅壮志难酬,而且对于官场的丑恶现象也没有发言权。白诗云:“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访陶公旧宅》)陶渊明不想被当时的社会所“异化”,始终保有率真的性格,追求宁静淡泊的生活。他因为“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归去来兮辞》),此后又作过彭泽县令。因不愿让做官为心灵所累,自谓“不为五斗米折腰”,经过仕与隐的艰苦抉择,对政治彻底失望而弃官归隐,朝廷屡次的征召都被他拒绝。他隐居后创作了大量描写田园风光和闲适生活的诗歌,把自己写成一个充满诗意的农民形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孙立群先生在《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中说陶渊明有“固穷守拙”的坚贞人格,“‘守拙’,即安于愚拙而不取巧,意为清高不仕。”[4]310白居易初入仕途时朝廷屡次革新失败,使他看尽了宦官擅权、朋党倾轧、仕路艰难等种种官场险恶,后因莫须有的罪名被遣江州,使得他懂得了君臣之间,宠辱朝暮。对朝政的失望和年老衰病,使他对为官作吏有所倦怠,从而放下了忧国忧民的淑世情怀,晚年宦情淡薄,过上了明哲保身的“中隐”的生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桃花源”。

“白氏的心仪陶公,不但仰慕其‘高玄’的诗风,更追慕其在晋、宋易代之际,不事新朝,不慕荣利的节概与高尚情操。”[5]505白居易晚年不汲汲于功名利禄,“篱下先生时得醉,瓮间吏部暂偷闲。”(《家园三绝》(其二)),虽然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不同,归隐的形式和隐衷也不尽相同,但他从陶渊明那里汲取了人格的力量,过上了寄情诗酒的生活。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6]141白居易的咏陶诗里也有一些他的不恕之情、难遣之理。相似的经历使白居易对陶渊明惺惺相惜,所以他作咏陶诗也是在为自己明志。陶渊明与白居易,一个出世,一个入世,但二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待人生的情感有相通之处,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文人中乐天知命的典型,都曾因为生活所迫而从政,都试图追求一种悠游闲放的生活态度,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贫穷和卑微都无法消灭掉的高贵精神。

三、白居易咏陶诗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白居易的咏陶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首先,前文提到白诗与陶诗在语言风格上相似,白居易的诗歌率真平易,情调悠然自适,同样他的咏陶诗也接近陶渊明自然旷真的诗风。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他在自注中说,“柳子厚,唐之谢灵运;陶渊明,晋之白乐天。”[7]60质言之,白居易的咏陶诗不由自主地趋向于陶诗的自然坦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8]19取得自然诗风的要领应是信手拈来的日常事情、事物,无需藻饰,白居易的咏陶诗即是如此。

其次,从诗歌内容上看,白居易的咏陶诗多描写日常生活的乐趣或称颂亲友的美德,力求在诗歌作品中展现平凡人生的诗意与美感[9]。“大唐帝国的一蹶不振,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加之个人的漂泊流离,更使得他们对喧闹多变的社会感到厌倦,从而把注意力转向大自然和内心世界……”[10]85因此,白居易在诗歌中吟咏陶渊明,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品质的肯定充分地表现出来,保有乐观的心态和真挚的态度。

第三,咏陶诗的意象多与陶渊明有关。白居易与陶渊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爱书、爱琴、爱酒、爱菊。饮酒是暂时自我麻醉,忘却烦恼的不二选择,陶、白二人都好饮,都作有大量饮酒诗。白居易的咏陶诗中更有“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效陶渊明体诗十六首》(之十二));“酿糯岂劳炊范黍,撇篘何假漉陶巾”(《咏家醖十韵》)等。陶诗常以秋菊、孤松自喻,白居易的咏陶诗中也有写菊诗句:“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白居易的咏陶诗大多不是寄怀于酒,就是取意于田园风光,与讽谕诗和感伤诗相比,境界似乎狭小了许多。《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序中说:“故得此而有忘于彼者”,乐天得佳酿的意趣,忘却了世间忧愁。“人心苦颠倒,反为忧者嗤。”(其四)写自己作为贫穷的饮者,坐视世人追名逐利,享受不到饮酒的乐趣,不由哂之。从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的咏陶诗意境虽然较内敛,但也别有怀抱,表现了追慕陶公的悠然自适的做派。

陶渊明是浔阳人,时任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写的“常爱陶彭泽”(《题浔阳楼》),一个“爱”字,传达出白居易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白居易在元和十三年(816)年所作的《访陶公旧宅》中曰:“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用“玉”和“凤”比拟陶公;“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言陶公人格高洁,不慕功名利禄;“慕君遗荣利,老死在丘园”,白居易贬谪江州后萌发隐意,对陶渊明不与腐朽朝廷合作的作法评价很高,表达了白居易对陶公的思慕。

再次,“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11]93

中国古代流传于世、大量创作和陶诗的代表性诗人有苏轼、苏辙、朱熹、赵秉文等,其中最卓越的要数苏轼。苏轼不仅从陶渊明的步韵、次韵、从韵等形式和艺术风格上效法陶诗,还在贬谪惠州、儋州后创作大量和陶诗,并编辑成集。白居易的咏陶诗不同于苏轼等诗人的和陶诗,他多是把陶渊明作为名人典故,镶嵌于诗歌当中。譬如,“不慕尊有酒,不慕琴无弦”,“不见篱下菊,但馀墟里烟”(《访陶公旧宅》)。“琴无弦”是化用《晋书·陶渊明传》中“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相会,则抚而和之。”“篱下菊”是化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墟里烟”化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

白居易的咏陶诗是他对相隔四百多年的文化名人陶渊明的崇拜钦慕和追思效习,是他自我认知的过程和获得心灵慰藉的途径之一。这些诗在不同的处境和心态下写就,体现了白居易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也书写出白居易面对时代阴霾、人世艰辛、仕途坎坷时的自我补偿心态。创作这些带有歌颂陶渊明可贵品质的诗歌也是他暂时苟安的自我满足。一言以蔽之,咏陶诗通过白居易内心的自我关照,更加摆脱功名的缠绕,陶冶审美情趣,使其灵魂得以安顿。

[1][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傅艳华,付兴林.白居易笼禽诗所折射的贬谪苦闷[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5).

[4]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蹇长春.白居易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郭绍虞.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8][唐]司空图,袁枚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续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9]康怀远.也说“一篇长恨有风情”——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内证寻绎[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1).

[10]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朱光潜.谈美谈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诗风陶诗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以健为美,力求诗风刚健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即事
试论儒家“乐”文化对陶诗的影响
学苑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