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2013-06-28唐秀明
唐秀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疗区,吉林 长春 130021)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唐秀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疗区,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 观察分析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需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静脉溶栓;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安全性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老年人常见疾病,是心血管常见的急危病症之一。由于冠状动脉硬化发生病变,导致心肌发生缺血、坏死。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逐渐升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治疗急性心梗死要求不断提高,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已经成为现今重要研究课题。笔者为进一步研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有效率,选取了我院收治的100例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人患者,其中50例患者采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并与同期50例只采用常规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需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3.6 ±3.2)岁。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73.4±3.5)岁;观察组50例,平均年龄(72.8±3.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情况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测,均需卧床休息,并给与镇痛、镇静治疗,溶栓前嚼服阿司匹林,并静脉滴注硝酸盐类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后,将尿激酶150万U加入氯化钠溶液100mL,于30min内滴注完,并可针对性给予低分子肝素0.5mL治疗,皮下注射,连续注射5~7d;对照组患者给于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记录患者胸痛减轻时间,患者心电图明显抬高ST段下降时间,观察血清肌酸激酶峰值前移时间及程度,患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时间等指标。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冠脉再通率;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
溶栓后如出现以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现象则说明冠脉再通:①溶栓后2h内胸痛减轻或消失;②ST段抬高段在溶栓后2h内抬高最显著段下降≥50%;③血清肌酸激酶峰值向前移至16h或移至<16h。(4)溶栓后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观察组50例,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成功35例,溶栓治疗后冠脉未通15例,成功率为70.00%;对照组50例,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成功10例,溶栓治疗后冠脉未通40例,成功率为20.00%。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冠脉再通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50例进行溶栓治疗,术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6例,发生出血并发症5例,术后死亡4例,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观察组患者50例进行溶栓治疗,术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3例,发生出血并发症2例,术后死亡2例,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0%。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以冠状动脉发生病变为发病主要原因,发病急,病死率较高。由于老年人缺乏体力活动、社交活动较少及体质较为虚弱等原因,使其成为发病率较高人群。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在临床症状、心电图或心肌酶等三方面表现不典型,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指没有心前区疼痛、胸骨后疼痛或疼痛较轻,就诊时以胃肠道、心力衰竭等其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而持续的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不全或丧失,甚则导致心肌发生死亡[1]。因此治疗应以尽快恢复心肌血液灌注,减小心肌缺血范围,避免梗死范围的扩大为目的,早期临床治疗关键是实现有效再灌注[2]。其预后与患者治疗时是否进行再灌注且再灌注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3]。近年来,对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和患者关注,治疗技术也日渐完善,其中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治疗手段。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进行快速、持久、尽早的溶栓治疗,有利于降低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概率,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有明显改善作用,减轻了患者痛苦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静脉溶栓目的在于重建冠状动脉,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减小心肌梗死面积。目前治疗中主要以尿激酶作为溶栓剂,可一定程度上降解纤维蛋白使栓塞有效溶解,临床上已证明有一定疗效,其存在溶栓作用较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并且应用较为方便等优势[5]。本次研究中,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冠脉再通成功35例,成功率为70.00%,其中患者治疗后发生心律失常、出血并发症及死亡共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0%;对照组患者50例,冠脉再通成功10例,成功率20.00为%,其中患者治疗后发生心律失常、出血并发症及死亡共1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且不良反应较少,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 杨波,李天德,胡显文.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J].生物技术通讯,2005,16(1):100-104.
[2] 刘书利.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56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6):59-60.
[3] 薛伟兵.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8,3(3):70.
[4] 赵瑞平,宋志军,岳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与经皮急诊及延迟冠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2):1134-1135.
[5] 郑君.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71.
R542.2+2
B
1671-8194(2013)19-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