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2013-06-26程波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完全是在一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社会的转变理念,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民的积极参与,就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一种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从精英教育演进到了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时代。这种巨大的社会变化,一方面会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栋梁人才,但另一方面,也将会引发大学生在就业上出现以往没有的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之后,对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大学生早日摆脱就业中的困境给予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有效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毕业生人数每年在不断的递增。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84.76万人,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37.7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为80%,2009年达到了531.1万人,毕业生人数是1999年的5.27倍。特别是在2011年,全国高校的招生规模达到了630万人,创建国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奠基性重要工程,完全是在一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社会的转变理念,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民的积极参与,就仅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走完了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社会转型,实现了一种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从精英教育演进到了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时代。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客观环境
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它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大学生就业作为我国就业问题当中不可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社会背景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及迅速转变观念就显得尤为得重要。
在“十二五”期间,尽管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持续增长,将会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从全国的整体发展来看,劳动力总量巨大,导致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依旧非常突出,使得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这种局面将会长期存在。其主要的特征表现为:第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不断演进,“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将会不断地增加;第二,“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会使得新兴产业的发展向着提升资本有机构成的方向不断转变,再加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使得就业的能力不断下降;第三,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我国城镇登记的失业率有可能进一步上升,导致下岗失业人员的数量将会居高不下。尽管这些年来,在政府的不断努力下,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因一些刚性的社会需求,使得这一进程在短时期内仍会继续;第四,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引发的地方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导致劳动力过于集中并向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使得希望能够在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高校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2011年2月22日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指出,今后五年,我国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人,比“十一五”期间的压力会更大。其中,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性膨胀,将会更加凸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据相关的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每年应届毕业生的年平均规模将会达到近700万人,在加上高职的毕业生,总计人数将会达到1000万人,由此可见,在当前及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会相当的严峻。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改善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水平与转变劳动力的结构,自1999年起,国家通过不断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让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地扩大招生,从而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迈入了“大众化”发展时代。据相关的资料显示,从2001到2010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40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630万,在短短的10年期间增长了近7倍,尤其是在2011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6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上升,大学毕业生已经变得不再是一种紧缺的稀有人才资源,在转瞬间,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身份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巨大变化,由过去国家干部的身份完全转变成为了普通的劳动者。这种巨大的转变,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也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即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是,大学生大众化就业与社会总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相互叠加,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严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地改变。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已处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据有关部门的资料统计,到了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的总规模将会达到9.4亿人。此外,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我国目前还尚有1.5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100万以上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这些现状的存在,都将使得我国社会的总体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凸显严重。
三、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与解决措施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处在一种“精英教育”的发展阶段,那时毕业后的大学生完全供不应求,大学生的就业率相当高。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公办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同时,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办学的政策,从而使得引进社会力量办学的民办高校开始快速增长,致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发展阶段向“大众教育”发展阶段逐渐过渡,使得这一时期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迅猛增加。到了2003年,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高学历人才的供给此时逐渐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再加上高校大学生毕业就业分配制度的深入改革,国家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分配,转变为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择业不断转变,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开始凸显了出来,一时间,很多人也都积极反思,认为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凸显,完全是因扩招而引发的祸根。实际上,这种反思虽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是有过于简单思考的嫌疑,因为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仅仅是因为高校扩招而惹的祸吗?
自己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人员,根据世界中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都具有普遍性的哲学原理,通过深入研究与分析之后认为,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这一老大难问题,是由多方面的社会原因所造成的,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人才结构之间的短视行为,导致我国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严重脱节,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当中产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其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也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再次,毕业生就业意愿、个人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对称,是严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落后,还未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也成为严重阻碍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性原因。
在对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通过研究之后作者提出了以下的一些政策建议与解决措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就业能力与信心。
尽管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可能使大学生的就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就会为我国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加提供更多机会,也会对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2011年西亚北非的社会大动荡之后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使得2011年3月我国“两会“的召开给出了积极的信号,使得政府开始更加关注于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在新闻媒体上积极谈论有关的社会公平问题,并且决定将国家财政三分之二的拨款完全用于解决民生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各大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也更为有了针对性,加之大学生在社会竞争当中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正在逐渐得到解决。因此,大学生应该对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第二,彻底改变传统的观念,端正大学生的就业态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逐步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与就业观也要发生一些相应的转变。大学生在一进大学校门时,就应该从大一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业能力,进行一些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特别是相对于专业而言,个人的能力与专长似乎更为重要。正如有一位民营企业家所说的哪样,“什么大学不大学的,名牌不名牌的,我们企业要招的是能够立刻上手的人,所以不是看文凭而是看水平。我的用人标准就是:如果明天就让你上班,你一定能立刻为公司产生效益。”虽然这位企业家自身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他的话也说得非常直白,但是他的这些话应该还是给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因为他告诉了我们大学生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首先应该选择的岗位与职业是要适合自己能够干的,而不是过分强调专业对口,要认识到,任何一名优秀的完美的人才不是从校门出来就会立刻诞生的,他需要社会的不断磨练与广泛的实践。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竞争力。
对于任何一名大学生而言,大学毕业以后,是否能够有效的把握机会,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就,除了要受一定的外部环境影响之外,更主要的是取决于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对硬实力的提高,即努力开展对专业知识及理论水平的学习,而且对于软实力的培养来说,实际上对于未来的用人单位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俗话经常讲,做事先做人,要成才,首先要成人,这一说法论证了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与坏,对于个人能否顺利就业显得尤为重要。软实力主要包括道德水准、说服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这就告诉大学生,要尽可能地利用学校提供的教育平台,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以及利用更多的业余时间去一些单位实习等,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来应对未来复杂的就业环境,为自己创造步入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席之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积极转变择业思路,实现就业的多元化发展。
首先,大学生要抓住国务院、省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解决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优惠政策,利用自己具有的专业特长和所学知识,以积极的创业精神来实现自己的就业,从而实现由打工型向致富型方式的转变。例如: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出身,清华大学EMBA的名牌才子陈生,他完全放弃了广州市政府某机关的铁饭碗,毅然抉择的下海经商,由最初的贩卖衣服、种植蔬菜,到最后投身于猪肉行业的全面发展,从一个名不转经的小企业,做到把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他的行为不禁让人们感叹其具有强大的经济头脑和敬佩他的个人魄力之外,而且也为当今的大学生积极转变择业思路,实现就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路。俗话讲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大学生每个人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自身价值,而不要对单位、岗位与职位带有任何的社会偏见,那么即便是大学生们到广阔的农村和基层去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中去就业,同样也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了,大有作为,从而最终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当然,要想实现这一宏伟的发展目标,就需要大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勇于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从而在促进我国社会进步的同时,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D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9/indexch.htm.2009/2010。
[2]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作者简介:程波(1978-),男,山东郓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