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中外经济史》课程的教学改革
2013-06-26王力
王力
【摘要】《中外经济史》课程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史课程有利于经济专业学生史学思维的培养和完整知识结构的构建。然而,目前国内高校经济史教学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为此,应从《中外经济史》课程在经济学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定位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主动性、考核方式等方面加以改革,以适应本科生的需要,提高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中外经济史》;高校;教学改革
《中外经济史》是通过考察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历史发展过程,探索其经济发展特点及有关规律的学科。对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通过对《中外经济史》的学习以及经济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的考察,能够给学生以思考、理解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有利于经济学专业学生史学思维的培养和完整知识结构的构建。在教育部的规定中将经济史课程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国内高校《中外经济史》课程的教学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问题是如何改革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外经济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重要性逐年下降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经济类学科出于在短期内大域生产应用型人才的功利丰义办学目标定位,纷纷裁撤理论型、基础性课程,经济史课程也未能幸免于难,即使有少数高校的经济类学科勉强保留了中国经济史,或者是世界经济史等课程,但课时总量和教师人数也被大幅缩减,课程地位则从必修课变成了任意选修课。浙江财经学院原有《中国经济史》和《外国经济史》两门专业必修课,教学计划调整之后,将两门课程压缩成一门《中外经济史》,而《外国经济史》则变成任意选修课。近二十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具有基础学科性质的经济史课程的教学工作造成的巨大冲击。
同时,经济史课程主要讲授历史上的经济现象为主要内容,以理论讲述为主,这是课程性质决定的实际情况。这势必会使部分本科生认为,经济史充其量就是贴有经济学标签的过去的历史,而过去的历史离现实生活很遥远。经济史就是历史,学历史对找工作挣钱没有多大帮助,学起来没兴趣,所以学不学该课程、是否学好该课程无关紧要。例如:《外国经济史》课程自改为任意选修课之后,就再也无法按计划开设。可以说,目前中国高校的经济史教学工作正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和巨大的挑战。
(二)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目前国内高校经济学专业普遍采用文理兼招的形式,其中有不少学生是理科生,人文历史知识相对比较缺乏,而《中外经济史》课程主要是以讲述人类经济活动历史过程,内容中恰恰包含着大量的历史学知识,内容比较琐碎、庞杂,涉及人物、事件繁多。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历史背景知识,将很难理解经济现象与历史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学生不易形成有体系的经济史理解脉络,而且极大地制约了授课老师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同时,《中外经济史》课程中也包含有不少经济理论,美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指出:“经济史研究的任务是按照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如果学生对一些基本经济概念和理论缺乏认识,同样很难理解历史上的一些经济现象。而且,经济史里面有的经济理论和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再加之一些教师自身的学科功底和理解力、表达力不是很强,在阐述相关内容时便会出现一定困难。学生也往往会认为这些东西既难学,离自己的实际生活又远,学起来便兴致不高。学生兴趣不高,导致整个授课的效果不好,教师也往往提不起精神。
(三)教学手段单一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受到激烈冲击。若在教学方法上仍沿用传统的“讲稿黑板加粉笔、教师嘴巴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在台上念讲义,学生在底下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会让学生对这单一的模式十分不满,将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使经济史课程缺乏实效性和吸引力,也会使高校经济史开展教学的时空日益缩小,阵地日益狭窄。
同时,《中外经济史》课程作为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本应是左右逢源,兼具经济学与历史学的学科特色才对。经济史研究需要运用经济理论做指导,用翔实的史料作基础,这是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国内的经济史课程的教学在这方面显得十分欠缺。由于国内学术界学科之间人为的樊篱,使得经济史教学手段上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偏向性。各学科的培养方案以及知识结构的差异,不同学科培养出的师资在知识结构、研究方法、教学思路等方面也有所差异。经济学专业或历史学专业出身的经济史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会侧重于自己的本专业知识。经济学专业的经济史教师更倾向于利用经济理论、经济方法研究问题和教授学生,而历史学专业的经济史教师更倾向于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而忽略了经济史本身就是经济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这一事实,这些都不能算是一位好的经济史教师。好的经济史教师,应该是经济学和历史学知识兼备。
二、《中外经济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改变
教授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史实与经济理论相结合,注重历史与现实经济问题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外经济史》课程的教学真正起到资政、育人、借鉴史实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基本史实出发,抽象出经济理论所需要的种种历史条件,然后在此前提下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既把当前经济理论当作经济史研究或教学的一种方法,来指导经济史,而在现实教授中又从经济史本身出发,去证实历史上经济发展演变的过程,即双方互相印证,达到澄清史实、揭示和抽象规律、理清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的目的。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传统经济史教材始终难以走出编年体的老路,内容与中学历史教材多有雷同,常常使学生感到重复和厌倦,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更严重的是使学生忽略了历史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专题的形式来讲授经济史中的相关内容是一种比较好的改革方向,它更加符合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特点,容易吸引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将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相结合,并能适当地将目前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经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南开大学赵津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将1840-1949的百年经济发展史划分为12个专题,内容涉及到近代经济的主要领域,如工业、农业、金融、外贸等,增加了资源与人口、市场化、城市化、产业结构、政府职能、国民收入分配等与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了能给读者一个时间的概念,专门设计了一章,将近代的109年作了纵向描述和阶段划分。这样做既能区别于中学时所学习的经济史知识,提升大学学习的专业性,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原来经济史的教学一般是“讲稿黑板加粉笔、教师嘴巴满堂灌”的单向一无的传统教学模式,今后应该积极探索,摒弃填鸭式教学方法。经济史毕竟是通过大量的经济数据和历史事实作为基础,对学生来说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欲望,关键是怎样使枯燥的数字和史实鲜活起来。所以欲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和推广基于网络课堂的开多元化课堂方式。多媒体教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的发展方向。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辅助教师的“教”或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图文、动画以及录像资料等,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产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效果,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的活动,唤起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牛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这样,既可以弥补课时短的缺陷,又可以最大量的传递信息,节减过去单向一元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念讲稿、写板书和学生做笔记的时间,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双重绩效和互动机率。
《中外经济史》这门课程讲授的内容时间跨度很大,现象纷繁复杂,与学生有一定距离感。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安排学生观看一些相关的录像,以调节单一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体会到经济史的魅力。目前以经济史为题材的电视节目大量涌现,可以根据授课内容适当选择相关的影像资料,例如:当我们谈到世界大国兴衰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以引导他们去思考1500年前后西方世界为何兴盛起来,而明清以后的中国为何停滞不前,甚至衰落下去,并可以结合现实分析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等。讲到票号、当铺、钱庄等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兴衰时,可以通过播放电视剧《乔家大院》和《晋商》中的片段;讲到西方重商主义兴起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贸易战争》;讲到世界强国货币霸权争夺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货币战争》等,这些影像资料可以令学生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兴致盎然,可以再现活的历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教学效果远比单纯的老师讲述要好得多。
(三)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当前,经济史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的形式,以致就会出现教师在上面讲授,学生在下面睡觉或做自己相关的事的局面。师生之间的真正关系可能就出现在考试前的复习课上,学生千方百计套考试的信息,同时把与考试有关的东西背下来,以应付考试,之后双方关系便算结束,至于通过教学掌握多少,有无用处等一概不予关心。如此现状直接约束了经济史教学中师与生之间的互动,经济史教学内容的传播。为此,我们认为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才能真正上好经济史这门课。
根据课程进展情况选择适当专题,推行课堂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可以在首次授课时布置给学生不同的选题,要求学生按照不同专业选择各自所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以学生来源所在地的“乡土经济史”,以小组或者个人形式进行准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授课内容适当插入相关问题安排学生讨论,老师和其他没有参与的学生进行提问和点评,最后把学生讲述的思路引申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师的适当参与下,将学生分为能力相当的数组,各组明确学习任务,这将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实现知识的整合吸收。
另外,可以安排学生参观一些经济史的典型事迹,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经济史讲授中常常要涉及到大量的事实案例,而这些事实大多都有相对的遗迹,例如:讲到大运河开通对中国经济影响时,可以参观一下当地运河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讲到工业发展概况时,必然会大量涉及近代工业化的事例,近代兴办的大量工业企业在各地都有部分得到保存;讲到近代西方对中国经济侵略时,可以实地查看一下当地外国租界或洋式建筑,追寻一下它们的历史。如果在授课时能够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这些历史遗迹的话,那效果肯定比课堂教学要好。通过这些参观不但可以将经济史中相关事件讲授清楚,而且可以与乡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际调查过程中体会到只有把经济发展起来,国家才能强大,才能避免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改革以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为指导思想,通过考试考核的改革使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可以根据经济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积极探索适合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提倡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与日常表现结合起来的考核方式,力争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检测考核,讲究实际效果。
不同的考核方式侧重点不同,考试尤其是闭卷考试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论文的考查方式则更倾向于测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检查学生到课率则能够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起到较好的督促和检查的作用等。因而应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办法来考核学生的最终成绩。鉴于本科教育阶段的特点和经济史课程的考察重点在于学生的研究和思维方法的学习,我们认为应以闭卷考试为期末考试主要形式、论文为期中考试主要形式,并辅助以笔记检查、课堂表现考核等形式。这样做既可以兼顾到学生的平时表现,又可以使其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逐渐了解如何运用历史的方法来看待和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1]蔡志新.当前高校中国经济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经贸,2012,(4).
[2]侯燕.关于经济史教学中的若干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
[3]程利英.论高校经济史的教与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课题资助:浙江财经大学校级教改课题(JK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