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突破
2013-06-26邱磊吴胜泽
邱磊 吴胜泽
【摘要】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经历模仿到创作的阶段,现有的影视成品,广泛的传播媒介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在课堂上授课的内容,但同时主流的印象也限制了创作的发展,如何在课堂上为学生带来创作观念的突破?
【关键词】观念;思维;发散性
前言:技术的前期,就是思考,在影视创作课堂上将思考植入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创意性的思维训练。
在影视创作授课过程中,强调的是创意与风格,创意与风格的出处,就是对于知识基础的深刻理解与控制能力。思考产生的是视觉的形象,知识与技巧是其根骨。本着这一原则,在知识与技巧的基础上,如何足够多的产生出不同创作的形象,是研究的重点。
那么思考的方式方法,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它是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多种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也就是以一个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向多方向推测、想象、假设的“试探”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案越多越好。
比如说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训练的题目为《雾霾》,让每个学生根据此题目想出30个不同的故事创作方案,并且划分20个方案为具象表达,10个方案为抽象表达。
这种思维就象灯光一样,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和想象,直觉,灵感,审美等有密切关系。它不受现有知识的束缚,也不受已有经验的影响,并突破各种思维定势的障碍,从各个不同甚至是不同常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可以得到意料不到的思维成果。
二、收敛性思维
收敛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该思维是从已有的大量信息中探索,寻求或推断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最优方案。收敛性的思维方法和资料的记忆与筛选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说进行思维训练的题目为《紫外线》,那么在思考的起初,与题目相关的信息会被大脑记忆起来,然后再不停的进行组合,最终完成的是最为完美的方案呈交上来。这种思维,集中指向一个焦点。收敛思维利用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把事实材料综合于逻辑程序之中,有条理,有组织的思考,本质上和形式逻辑推理有密切的关系。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都是创意思维的组成部分。在创意思维的开始,往往更要注重发散;而在思维逐渐清晰明朗的时候,则常常归于收敛。只靠发散而不管收敛,找不出最佳方案;只注重收敛,而不运行发散,必然不能创新,因循守旧。
三、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成为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由原来的思维方向相反或相对立的方向进行思维,往往会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比如创作案例《逆行的马路》,是将交通规则的反向设置来作为故事的开端,从而引申出违反常态的故事发展,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故事结局。
打破常态,推陈出新是反向思维的一大特点。
四、直觉思维法
首先:直觉思维有显著的导向作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值得去探讨的问题非常的多,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又往往有很多种途径。可是怎么在众多的可能的情况下做出最好的选择呢?
经验证明:单靠逻辑思维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直觉。
其次:直觉思维具有突破性的作用。直觉思维是在面临诸多可能的创意,或者面对一个奇特现象时,先对其结果作出的一种大致的猜测或构思。直觉思维是模糊性判断,它在创建新理论或创作作品时尤为重要。
比如创作案例《两个人》,那么和两个人有关的事件和关系可供思考的太多太多,就需要我们看到题目就首先就有大致的定位,然后再循着脉络找寻题目的可创作点,得到最快捷有效的答案。
影视的创意思维是创作之初的重中之重。积累、观察、思考、理解、接纳、组合、偶得是思维创作的必经过程,也是所有后续工作的前期必修的功课。
突破旧观念,才能呈现出新的可能与新的观念。所以,在学习之初,积累的过程中,要严谨的学习与分析所谓旧观念的脉络原理,形成的规律。才有可能在独立创作的时候找寻到新的创作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