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关系的调查与研究

2013-06-26江晓明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4期
关键词: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创新能力

江晓明

【摘要】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能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我国未来社会的兴旺发达,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保持。要想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个全面的认识,知道他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通过对我院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调查研究,得出他们的关系,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更有效的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 专业知识 实践技能

一、前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如何,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也关系到我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因此,了解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培养创新人才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改革的共同趋势,世界各国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有全面的认识,才能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需要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体系,尤其是评价体系。

有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如何使考核和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可借鉴。创新能力的比较很难用确切的标准线划分,对学生个体创新能力的评价必须充分考虑与之相对应的评价要素和指标体系。在当今高校,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对其评价。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在比较同等学校应届生时往往同样以其学习成绩为主要参考。但不论是高校的教育目标,还是用人单位的需求,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于是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否反映他们的创新能力值得探讨。

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所普遍关心的首要问题。目前,关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甚多,但大多是理论方面的探讨,多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侧重点多是理论分析而缺少实证资料,而针对某一社会群体,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的,更不多见。而这些议论与研究,多数集中于如何加强改进学校的教学模式,试图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加速新型人才的培养。

而我们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包括敏锐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意识、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科学问题意识是对科学问题敢于质疑。工程问题意识即是对具体工程技术上的缺陷十分敏感,主动发现问题。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必备素质,没有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要创新是不可能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把“想到”变成现实。动手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科学和工程意识、设计试验制作能力和社会调研能力。因此普通工科大学生不仅要具有科研、技术开发能力,还要有将成果转化的基本能力。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在大学里面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上的。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业知识关系调查与研究

在校期间能获得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奖项的学生,我们有理由认为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为了说明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在校期间获得科技创作成果奖的大学生的有关资料作为依据,进行相关研究分析。

为此我们以05级和07级一共293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作为一般学生的平均成绩,与创新设计大赛获奖学生平均成绩进行比较。在这里选取专业课总成绩平均分和相关分析中显著性较高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的平均分进行分析。下表是比较结果: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学生的平均成绩要高于年级平均水准,但通过比较发现2005级获奖学生的专业成绩水准相对2007级要强。2005级有四名学生获得省一等奖,五名同学获得省二等奖,而2007级学生最高获得三等奖。

但是通过比较分析也得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拿获奖学生的平均分也并不是学习上的佼佼者,2005级的专业课程总成绩平均分来看,获奖学生的平均分也只80.16,刚刚算是良好,并不是优秀。

面对这一结果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会不会是2007级创新设计大赛得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够好,限制了其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呢?要知道机械创新设计脱离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生若能深刻领会某一学科的基本概念,他就具备了应用这些基本概念去理解更复杂内容的能力,也更有可能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反过来,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错误,则会导致应用中的失误,更谈不上什么创新。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按照他的说法,就能很好地解释我们的猜想,机械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并不是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但却是必要因素。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关系调查与研究

然而大学生创新过程中,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能把创新的想法变为现实,才算得上创新。这里所说的专业技能即是实践能力,那么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其实践能力有关系吗?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规律。实践是认知之本,是获得切实体验的重要途径。我院机械系设置了多门实践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课程中取得较高分数的学生,我们理由认为其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下面将使用SPSS软件的频数分析,探索机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现有我院机械系2005级与2007级学生6门实践课程的成绩:金工实习、数控机床实训、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机械CAD/CAM实训。

下面我将选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这一课程获奖学生实践课程成绩与一般学生成绩SPSS频数输出表

通过表3和表4可以直观看出,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实践课程成绩良好(80分及以上)的占总人数比例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73.1%。一般学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则为35.9%。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实践课程高分比例明显高于一般学生。证明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的学生拥有较高的实践能力。

学生得分会受老师的评分标准、课程任务难度等影响。同时也由于实践课程时间跨度较大,也不排除外因的影响,导致学生得分过低。若是某学生大部分实践课程成绩均很差,则可以断定他的实践能力一定差。观察创新大赛获奖学生的个人成绩,有个别学生实践成绩总体较差。实践课程评分过程中,老师的主观意向占一部分比例,若学生在实践课程中认真表现,大都不会被老师给低分。一门低分可以说是例外,但多门低分就说不过去了,只能说明该学生没有认真的参与实践课程。

总的来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学生的实践课程得分良好(80分以上)的占绝大部分。因为在机械创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学生被认定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因此通过对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业知识关系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创新能力强的机械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通过上面4个表格得出来的数据,可以看出对学院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业成绩的方面,我发现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并不是其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却也是个必要因素。然而创新能力强的机械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既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关系,学院和老师应如何改进教学模式和改变教学方式来加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呢?

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对表1表2的调查中可以明显的发现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明显强于一般学生。另外在调查中也发现许多成绩很好的学生并没参加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或类似实践项目,这反映出,很多学生还没有从高中的学习方法中走出来,还是纯粹以做题为目的的学习,不利于个人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1)学院也应知道交叉学科知识也是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应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实践技能的安排上,应采取更加实用,更能体现能力的,更贴近创新的实践,而不是单纯的只为完成每学期的任务。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师可把机械设计类前沿的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引入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借此机会,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对学生可起到示范作用,也最容易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猜你喜欢

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行动导向教学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当前中职养殖专业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提升职业技能大赛参赛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和技巧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