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透视少儿音乐教育
2013-06-26周丽娟
周丽娟
【摘要】本文是笔者通过对幼儿和少儿心理学的学习,对从业多年来在器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现象做出的总结和简要分析,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所具备的的心理特点,总结出了几个对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少儿心理学;学习音乐;各个年龄阶段
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兴起了一股少儿学习乐器的浪潮,在这股浪潮的席卷之下,少儿学习乐器一时间造就了大批音乐爱好者、音乐人才,甚至挖掘了一批极具天赋的年轻音乐家。与此同时,一直以来只能被普通大众仰视的音乐艺术也就随之走入了平常百姓家,成为普通家庭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这股器乐热潮的兴起和发展,也逐渐衍生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学习音乐的误区和弊病,到底我们应该从怎样一个角度去审视儿童音乐教育,端正音乐学习的态度,正确引导孩子们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健康快乐的走下去,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从事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而本文正是从这一出发点为根本目的,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学习来探究琴童在学习时,面对不同的情况作出的不同反应,琴童遇到学琴中的困难和心理障碍时,家长和老师应怎样去理解和帮助他们。
因为是儿童音乐教育,那自然和少儿教育心理学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少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两者从属地位的前提下,两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但是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这两个研究对象又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所以探究琴童的学琴心理必须对儿童教育心理学有所了解。
少儿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方面的基础往往是在6~~12岁之间奠定的,这一阶段对于少儿今后的发展有着相当的决定意义,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少儿个体自身存在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决定采取何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以促进少儿的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果。由此可见少儿的身心的发展与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辩证关系,少儿的身心如何发展、向何处发展,绝不是由外因机械性的决定的,更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基于少儿个体内因的基础上,由一定的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
通过对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笔者发现,与音乐学习有关的部分,除了客观不可抗拒的少儿身体发展因素以外,最最主要的便是1、少儿的认知概念和认知的发展,2、少儿的情绪与情感发展。人类的身心成长是按着一定的顺序发展的,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不同,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于是这两个主要方面在少儿时期又被分为3~6、7~10、11~14、15~18四个年龄段。
一、少儿的认知概念和认知的发展与学习音乐的关系
(一)3~6岁的认知与发展
此阶段是实施早期音乐教育的黄金阶段,布里杰1961年的研究表明,此时的大多数婴儿已经具备了敏锐的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自然的对音乐做出肢体和表情的反应是婴儿的本能,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有兴趣的、有意识的听赏音乐的能力也在逐年增强,甚至5、6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拥有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音乐。
(二)7~10岁的认知与发展
学龄初期,孩子们的音乐能力在迅速的发展,在低年级的时候他们对节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长,听觉开始变得灵敏,用自己的感觉把握音乐,用耳朵记忆音乐,身体动作对音乐做出的反应也更加的准确。因此用歌唱的形式来启发和挖掘孩子们的音乐认知能力,无疑是这一阶段最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教学手段。
(三)11~14岁的认知与发展
此时期属于少儿成长阶段的少年期,他们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独立与依赖、自觉与被动错综交织,故而他们对音乐的认知也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由于心理因素的不稳定,他们对音乐的认知常常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时的他们需要周围环境的理解和包容,更多的是正确的引导。
(四)14~18岁的认知与发展
这是一个认知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个体对音乐的学习和认知水平和速度都趋于平缓,当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巩固和提高的阶段,这个时候加入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变得不可或缺,进行一些相应的音乐素养学习可以对琴童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可见,针对少儿时期的认知能力,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进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少儿的情绪和情感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他们主要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随着他们的成长,作为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情绪和情感会随之不断变化,主要表现为:(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这种调节控制能力的发展,保证了少儿情绪的稳定性,使之能够较好的适应学习生活并完成学习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少儿的自制力在成人之前毕竟是有限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的长期耐心的教导和指引缺一不可。(2)随着认知的能力增强,孩子们获得的情感内容也不断丰富,紧随其后的便是社会性成分逐渐融入进来,于是从对单一事物的感觉和情绪转变为对社会,对集体甚至一系列现象的情感,最后形成道德、理智、意志以及美感。
(一)3~6岁的情感与情绪。
在这一阶段幼儿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怎样让学生们保持愉快的心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必须因人而异的对待每个学生。日本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真一就认为“教育者的根本是使受教育者产生爱好”,面对这样小的孩子,笔者认为他们需要做的就是一个字“玩”,殊不知,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的信息量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讲一堆深奥难以理解的音乐道理,而只需抓住孩子会听明白并可能产生好奇的部分来讲述,让他们感觉是在轻松愉悦的玩耍,通过合适的教学设计,引导孩子一步步完成我们的教学程序。
(二)7~10岁的情感与情绪
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情绪有所转折和波动,受到学校正规学习生活的影响,有了课业的负担,有了新的朋友圈子,也不再能玩着度过每一天,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变了,难免孩子对学习音乐的注意力会有所缩减,此时家长和老师所要做的,不是强制规定每天的练琴时间,不是硬碰硬的把孩子拉到琴的面前,更不是孩子一有情绪就说:“那就不学了”。可以把学习和练琴的分量比作出调整,琴课的作业量也要有所变化,鼓励孩子坚持学下去,在这里家长的做法和心态值得注意,一个孩子能够坚持不懈的学琴很多年,往往是因为家长的持之以恒,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三)11~14岁的情绪和情感。
11~14岁孩子的审美情感逐渐凸显,而音乐教育又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所以音乐教育的情趣性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一阶段的音乐教育的内容和过程要格外注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趣,激发他们认识美和创造美的欲望,提高孩子们对“真”“善”“美”的正确感受和品鉴能力,从而增进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四)15~18岁的情绪和情感。
青少年时期同学的情绪中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表现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1)责任感(也称为义务感),属于道德的范畴,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下,在具体榜样示范的影响下,少年时期的他们逐渐认识并理解了他们所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并且可以用社会准则来衡量规范自己的行为。(2)理智感,这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冲动的情绪逐渐变得容易被控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够体验知识的乐趣。(3)焦虑和叛逆,焦虑是人在面临当前的或者可能出现的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痛苦的情绪体验,长期的焦虑会使少儿对学习失去信心,出现逃避和退缩行为,这经常是由于家长和教师的期望过高,超过了实际的可能。
这一阶段的音乐学习,主要是(1)引导学生自己发掘个人能力,过度的手把手教学,会造成隐形的能力挫败感,使得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凡事缺乏自信。(2)此阶段的学生认知和社会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对他们的教育不能总是以鼓励为主,更多的是要强调他们应当自主和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正面因素。
正确的引导音乐学习方向对少儿性格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身为教师的我们,如果都善于遵循少儿心理活动规律,把握音乐教学原则,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演唱演奏水平和审美意识,无疑对少儿习得乐观、开朗、进取、宽容的性格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