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劫难让公众自省当代灾害观

2013-06-26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总编辑金磊

城市与减灾 2013年1期
关键词:减灾灾害生态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总编辑 金磊

玛雅文化遗址

2012年元月,笔者曾为《城市与减灾》杂志撰文《2012 的忠告:未雨当绸缪》(《城市与减灾》2012年第1 期)。它重点探索并回答了当人类跨入2012年这“危险年份”时该具备的科学减灾观,即“2012”不是末世说,而是预警人类的新理性;“2012”并非黑色“预言”,而是在拷问谁在为自然巨灾推波助澜;“2012”留给人类的并非“囚徒困境”,而要树立起迎接生态文明的综合减灾之思。2012年10月26日,“‘2012:玛雅预言成为历史’文物展”在美国第四大城市休斯顿开幕,其重点是通过介绍玛雅的历法,揭示所谓“世界末日”将于2012年底来临这一传闻的谬误。据休斯顿自然科学博物馆人类学馆长图伦蒙特解释,玛雅人是优秀的时间记录者,他们有多种历法,其中有一种历法的终止时间是2012年12月21日,但这一天绝非世界的终结,而是新一轮历法的开始。2012年10月25日,在第三届“首都圈巨灾应对高峰”论坛上,笔者作了“北京城市综合减灾问题再分析”的演讲。笔者在分析北京2012年“7·21”暴雨之灾的属性时,强调那场暴雨属人为性灾难。79 位蒙难者的悲剧已经充分证明京畿洪患的现实,积水痼疾的难题;这绝不该简单归结于天灾,而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北京水灾2012”的当代劫难。基于此,笔者认为,面对2012年太多的国内外灾情,面对已经跨入的2013年,我们所做的不能仅仅是梳理“灾事”并发现其规律,而且更要让各级管理者与建设者来一场反思,从而探寻到对平安世界、美丽中国有建设意义的灾害观。因为有忧患意识,才有清醒头脑;多些追问,才能在反思中前进。

“2012”劫难的深刻记忆

2011年10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在“国际减灾日”致辞中说:“每当灾害袭来,大自然常被责成祸首。我们却很少反省,是人类的一些活动助长了风险并将危险酿成大祸。人类在灾害面前日趋脆弱,而其抗灾能力却远远不及。过去一年中,我们一次次目睹洪水、地震、海啸和干旱肆虐的破坏……让我们投资于近日,只为那更安全的明天。”

事实的确如此,2012年有太多的灾情与风险。它们既是那样地突如其来,又是那样地于意料之中,不仅有深深刺痛人们心灵的创伤“事件”,更有难以数清的令人沉痛的灾难事实。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网络信息,2012年9月5日发布的《全球化学品展望》报告称,由于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处置从发达国家持续向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灾难风险正在加剧,如从2005-2020年,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小规模使用杀虫剂引发的灾害成本就达900 亿美元,这要求世界各国必须采取紧急协调行动,以减少工业化人为灾害的蔓延。同样,联合国开发署署长海伦·克拉克也指出,在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中,有9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飓风导致死亡之中,有超过1/2 人生活在最不发达国家;在暴露的灾害风险人口中,有85%生活在中低发展中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理应是在悬崖边上装上围栏,而不是在悬崖下面备好救护车。

2012年7月,据国家减灾委等部委会商分析,2012年较2011年同期灾情偏重。报告特别指出,7月21日北京、河北两地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导致112 人死亡,21 人失踪;强降雨特别造成北京、天津、太原等大城市城区大面积内涝,城市安全运行秩序无法保证,国内外影响甚坏。同样在北京,11月3~4日,持续40 小时的降雪使延庆县降雪达52年之最,京藏高速公路拥堵长达7 天。无论是雨是雪,极端天气都考验出北京快速反应能力的不足,呈现在社会面前的是北京仍停滞在事后的救灾上,技术与管理上的漏洞颇多。再如,飓风是美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每年8~10月为飓风高发期。2012年8月29日,艾萨克飓风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东南沿岸登陆,袭击了新奥尔良等市,造成十多万户家庭与商业机构断电;10月29日飓风“桑迪”登录美国新泽西州大西洋城附近,使740 万户居民遭遇停电,纽约地铁系统严重破坏,“桑迪”影响到全美6 千多万人口,至少造成百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 亿美元。在中国,受台风“山神”影响,2012年10月下旬,海南、广西遭灾:29日海南12 级大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北海市内涝积水达1 米深,旅游业受挫,航线全部停航……对于这些气象极端灾害,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灾害组织在日内瓦共同发布《健康与气候图集》,阐述气候变化和公众健康的关系,提供如何使用天气和气候信息维护公共安全与公众健康的实例。事实上,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人为灾害也更加频发,以下略作盘点:

2012年6月16日,印度一满载朝圣者的卡车跌入水中,至少32 人死亡;

2012年6月24日,墨西哥一大客车坠崖,死亡32 人;

2012年6月28日,中国四川凉山州某水电站施工区遭泥石流冲击,41 人失踪;

2012年6月29日,中国广州发生油罐车泄漏爆燃事故,死亡20 人;

2012年6月30日,中国天津蓟县某商厦发生火灾,至少10 人死亡;

2012年7月7日,俄 罗斯南部暴雨引发洪水,致155人死亡;

2012年7月10日,中国山西朔州城区在建住宅坍塌,致8 人死亡;

2012年7月13日,南非东部姆普马兰加省发生火车与卡车相撞,死亡20 人;

2012年7月15日,尼泊尔公共汽车掉入水渠,至少致39 人死亡;

2012年7月18日,坦桑尼亚一艘渡轮沉没,至少63人死亡,100 人失踪;

2012年7月24日,中国福建宁德市寿宁县三轮摩托车坠桥,死亡14 人;

2012年8月3日,中 国大秦铁路秦皇岛段发生火车撞人事故,死亡9 人;

阳明滩大桥断裂

舟山水库溃坝

2012年8月10日,中国浙江舟山水库溃坝,死亡10 人;

2012年8月11日,印度一客车坠入90 米深谷中,死亡51 人;

2012年8月12日,中国沪昆高速犁温段追尾事故,死亡8 人;

2012年8月16日,中国安徽马鞍山长江段发生轮渡沉没事故,12 人失踪;

2012年8月24日,中国哈尔滨刚建成一年的阳明滩大桥发生断裂,3 人死亡;

2012年8月26日,中国延安发生特大交通事故,死亡36 人;

2012年8月28日,中国渔船自韩国济州岛触礁沉没,31 人失踪;

延安特大交通事故路段恢复通车

2012年8月29日,中国四川攀枝花某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死亡43 人;

2012年9月5日,印度某烟花厂发生爆炸,死亡40人;

2012年9月11日,巴基斯坦一服装厂发生火灾,至少289 人死亡;

2012年9月13日,中国武汉某工地载人电梯坠落,19 人死亡;

2012年9月18日,墨西哥某天然气处理厂火灾,共有29 人死亡;

2012年9月25日,中国甘肃白银某煤矿发生跑车事故,死20 人;

2012年10月1日,中国香港南丫岛海域发生两船相撞事故,致38 人死亡;

2012年10月7日,中国青银高速淄博段发生交通事故,死亡14人;2012年10月10日,陕西“引汉济渭”工地火灾,死亡14 人;

2012年10月23日,中国台南市新营医院发生大火,致12 人死亡;

2012年11月23日,中国山西寿阳县某火锅店爆燃事故,死亡14 人,伤47 人;

2012年11月28日,中国大连金州新区一渔船翻沉,13 人死亡;

……

上述这些无处不在的“不定时的劫难”炸弹,正成为愈来愈严重、乃至习以为常的夺命杀手,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惨痛的教训,更该是无穷尽的启迪与思考。

2012年“灾事”,打开人类灾难文化视野

2012年除灾害事件外,更有被国际科学界强烈谴责的“悲哀的一天”。10月23日,因对地震风险评估有误,意大利拉奎拉地方法院以“过失杀人罪”判处6 名意大利地震专家和一名前政府官员6年监禁,他们均是“意大利国家重大风险评估委员会”的成员。消息传出,至少有5 千名科学界人士向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发出公开信,谴责这一判决,并一致认为准确预测地震在技术层面不具可能性。英国地质勘察研究所专家罗杰·马森指出,获罪的意大利地震专家给出的预测结论是正确的,这是最好的科学建议,它不应成为他们的罪状。笔者认为,在2012年这特殊年份,以“过失杀人”罪将地震专家投入监狱,将会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让科学家们在给出风险分析时转向犹豫,以至于损害国际科学界为减轻灾害所做的种种努力,其最可怕的是又一次以“科学与公众”的名义,泯灭了防灾减灾的科学理性及规律性。难怪近来有权威机构表示,面对未来之灾,人类出色的表现将由“人定胜天”发展到“机器胜天”。对此笔者坚信,至少在当下,无论是多么高明的计算机系统,都难以达到“机器胜天”的目标。

接受审判的原意大利“重大危险预测和预防全国委员会”成员贝尔纳迪尼斯(左)和多尔切(右)

2012年末又是“大片旺季”,《一九四二》——一部独特的影片,不仅表达了饥饿下的人性,更成为一部中国版的“2012”劫难历史剧。20年前完成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的刘震云表示:“作为河南人,我竟然从不知道1942年曾经发生过这么严重的旱灾,更令我震惊的是,这场灾难的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代无不选择了遗忘。”1942年,河南大旱,赤地千里,1000 余万民众背井离乡,逃荒至陕西,共有300 万人在途中饿死,这是电影《一九四二》呈现的内容。但,电影的冰冷,是一种不忍目睹的冰冷之灾,是在“活着”面前生命尊严、传统伦理和民族大义的全面崩溃。尽管电影的批判意识是显见的,但能否认知、认同到这一点,是难说清的!《一九四二》这场灾难有天灾成分,可由于当年国民党官僚体系的矛盾及应对灾难之迟钝,导致了惨绝人寰的饥荒死亡。直到后来,还是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在美国曝出了“大饥荒”的新闻,才使得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不得不采取赈灾措施。面对灾害的过去,当代人谁能只是清醒旁观?由旱灾想到洪灾,由旱灾再想到“天—地—生”大系统的灾害预测。从此种意义上看,教训与反思比经验和表彰更为重要。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中,强调共创生态文明,才有希望建设美丽中国。笔者以为,建设生态文明绝非仅仅是蓝天、碧水、青山的目标,它尤其要以生态安全、防灾减灾为基石;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满足城乡发展的承载力为约束指数。从安全减灾观念上看,必须树立和谐共生为宗旨,以满足城乡发展承载力为前提条件。从安全减灾观念上看,要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从而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的制度建设。如果从物质基础上讲,建设美丽中国要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从必保的安全底线看,必须保障具备可靠的生态安全大系统,那么包含生态文明的安全空间设计就要有生态修复准备。保障生态安全最重要的是要界定好生态脆弱区或敏感区,这对减缓与控制生态灾害,保障人居环境,维护区域乃至国家、城市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联系到“2012”的美国“桑迪”灾害,美国学者提出面对自然巨灾需全方位协力应对,制定灵活有效救灾机制,用科学研究辅助防灾工程与非工程对策的深化。具体的当代灾害观则要求从脆弱性分析向抗逆力转变,而最有实效的抗逆历史来自社区的框架。社区的抗逆力是社会脆弱性加上自然、建筑环境的脆弱性和自然灾害的显露总和减去抗逆力的结果。笔者认为,基于“2012”大劫难的热点话题,想到全面加强国家与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问题,再进一步联系到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种种部署与思考。为此,要用社会智慧,即“综合集成”之思,用发展的视野评判城市风险源,不仅要合理地控制风险,而且更要在城市设计及规划中融入安全文化,医治“城市病”,努力为中国城市的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空间”——即要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其中,生态空间在保障国家、城市生态安全中应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要使它具有更本质的生态防灾功能,在预防和减缓自然灾害、生态风险,尤其是人工不合理建设性破坏中,提升安全格局及安全定位。为此,必须培养安全减灾应急专业人员,强化突发事件下的社会协同弹性机制,认真反思综合减灾理念下的灾害观及流程,从而竖立起具有“镇痛”和“洗礼”作用的当代灾害观。

猜你喜欢

减灾灾害生态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生态养生”娱晚年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