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塑化剂危机”再敲食品安全警钟
—— 非法食品添加物“塑化剂”解读
2013-03-01淮南联合大学奇云
淮南联合大学 奇云
“白酒塑化剂危机”再敲食品安全警钟
—— 非法食品添加物“塑化剂”解读
“Plasticizing agent in spirits” crisis rings alarm bell again for the food safety
淮南联合大学 奇云
酒鬼酒酿造食品安全危机
自称“天下第一酒”、“无上妙品”的酒鬼酒出问题了。2012年11月19日,《21世纪网》刊发《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的调查报告。报告称,经第三方机构检测,酒鬼酒中共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三者均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合物,这一类化合物约占塑化剂市场份额的80%以上。其中,酒鬼酒中DBP的含量为1.08毫克/千克,而2011年6月卫生部签发的551号文件规定,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毫克/千克,酒鬼酒中的塑化剂DBP超标达260%。
然而,酒鬼酒含塑化剂仅仅是白酒行业的冰山一角,在媒体的追问下,中国酒业协会承认白酒产品中存在塑化剂普遍超标的事实。中国酒业协会在2012年11月19日公布的一份说明显示,酒业协会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发现,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份,最高2.32毫克/千克,最低0.495毫克/千克,平均0.53毫克/千克。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2011年6月卫生部签发的《卫生部办公厅官员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规定,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毫克/千克。按照这个标准,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成份,最高已达卫生部规定单位最大含量的8倍左右,最低也超过卫生部规定的单位最高含量的1.7倍,平均约为卫生部规定单位最大含量的2倍。
在21世纪网揭开白酒业塑化剂超标的盖子后,中国酒业协会关于塑化剂的一份内部文件开始浮出水面。从这份文件获悉,中国酒协早在2011年6月就已经获知白酒普遍含有塑化剂,却未将相关情况公诸于众。按照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说法,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属于特定迁移,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酒泵进出乳胶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内盖、成品酒塑料袋包装、成品酒塑料瓶包装、成品酒塑料桶包装等。
塑化剂是禁入食品的化工原料
塑化剂又称增塑剂、可塑剂,是一种工业上广泛运用的高分子原料。塑化剂种类可达百余种,最常被使用的塑化剂是一类被称为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的化合物。
酒鬼酒中检测出的3种塑化剂成分,都属于邻苯二甲酸酯类。
我国台湾地区2011年爆发的塑化剂事件,主要罪魁祸首就是塑化剂DEHP。DEHP属于“环境荷尔蒙”,作用类似于人工荷尔蒙。环境荷尔蒙进入体内后,会造成内分泌失调,阻碍生物体生殖机能,引发恶性肿瘤等。此外,环境荷尔蒙化学污染物可经由母乳传给下一代。
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是有轻微芳香气味或无味的无色液体,具有高稳定性、低挥发性,在水中溶解度低,但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添加到高分子材料中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因此能增加材料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并且成本低廉。
邻苯二甲酸酯类在日常及工业上被广泛使用,以DEHP为最多,
占塑化剂产量的四分之三,其次是DINP和DBP。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故被普遍应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保鲜膜、医用血袋和胶管、乙烯地板、壁纸、清洁剂、指甲油、喷雾剂、洗发水和沐浴液等数百种产品中。其中,愈软的塑胶成品所需添加的塑化剂愈多,比如保鲜膜,一种采用无添加剂的PE(聚乙烯)材料,其粘性就较差;而另一种广被使用的是PVC保鲜膜,有大量的塑化剂,以让PVC材质变得柔软且增加粘度,非常适合生鲜食品的包装。
塑化剂的使用和禁用历史
提起塑化剂人们一点也不陌生,它是2011年轰动台湾的食品卫生安全事件的主角。
2011年4月,我国台湾中部卫生单位例行对康富公司制造的益生菌粉进行检验。检验员意外发现,里面竟含有塑化剂DEHP,浓度高达600 ppm(百万分之一浓度)。追查发现,是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供应的“起云剂”里含塑化剂DEHP。台湾昱伸公司被查出将塑化剂DEHP当作配方生产起云剂长达30年,原料供应遍及全台湾。至2011年6月底,台湾地区已有近300家企业的近千种食品受塑化剂污染,先后检出DEHP、DINP、DNOP、DBP、DMP、DEP等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成分。涉及产品类别包括:运动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果酱、果浆或果冻、胶囊锭状粉状食品、添加剂。这场非法食品添加剂酿成的安全危机,已经波及大陆、港澳以及所有进口台湾食品的地区。
中国限制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时间并不短。2006年12月 29日,我国台湾环保署,正式将塑化剂列为毒性化学物质,规定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并已公告禁止将DEHP、DBP和BBP添加在化妆品中。2007年2月13日,我国卫生部发布的《化妆品卫生规范》指出,任何化妆品,均不得含有DEHP、DIBP、DBP。2011年6月1日,卫生部发布《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六批)》,其中就包含了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有DEHP、D I N P、D M P、DEP、DPP等等。
美国是对塑化剂控制较为严格的国家。1980年,美国环境保护署首次将6种塑化剂列入“黑名单”,对其生产和使用制定了严格规定,理由是这些化学物质有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随着相关研究和社会关注的增加,美国环境保护署、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等多家政府机构开始对空气、水、产品中的塑化剂含量设立“硬指标”,美国政府也颁发了多项塑化剂管控法规条例。《资源保护和恢复法案》、《清洁水法》、《安全饮用水法》和《清洁空气法》等一系列法规条例,都明确限定了塑化剂含量。美国国会通过的“消费者产品安全促进法案”(CPSIA)中规定,在儿童玩具和用品中,包括DEHP在内的三种邻苯二甲酸酯,总含量不能超过0.1%。美国环境保护署规定,饮用水中的DEHP不得超过6 ppb(十亿分之一含量),即每千克水中DEHP的质量不得超过6微克。此外,FDA还向医疗系统建议,在用于男婴、怀有男胎儿的孕妇、接近青春期的男性少年等人群的医疗器械中,使用不含DEHP的替代用品;不过FDA同时也强调,不能仅因DEHP的危险就放弃某些治疗。
美国于2009年实施“邻苯二甲酸酯行动计划”,对8种毒性明显的塑化剂加强管控,此次中国“白酒塑化剂风波”中的几种塑化剂均名列其中。目前,美国对塑化剂在玩具、儿童用品和可食用产品中的含量有明确限制,而在美国职业安全和卫生署的规定中,工作环境每立方米空气中DEHP含量的上限为5毫克。
尽管严加防范,美国也曾发生过“塑化剂风波”。2011年,美国向中国香港出口的膳食补充剂“医之选——月见草油”样本中就检出含塑化剂。此前,在加利福尼亚州也曾发生过超市销售的饮料塑化剂超标事件。
欧盟从1999年起在所有儿童玩具中限制包括DEHP在内的3种邻
苯二甲酸酯,规定总含量不得超过0.1%。在欧盟的《化学制剂的登记、评估、授权和限制》(REACH)这项法规中,DEHP被评估为生殖毒性2类,列入第一批授权物质列表——换句话说,在欧盟境内,DEHP要通过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的授权才能被使用。
为什么违禁添加塑化剂
为什么将DEHP和DIN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非法添加到食物中呢?这要从食品添加剂“起云剂”说起。“起云剂”的作用是在溶液中起到乳化、增稠和稳定作用,使不易相溶的水油溶液能够形成混合均匀的胶状分散体。现在生产的果汁饮料中常常掺杂有果肉、原汁等多种不易溶于水的成分,如果不添加“起云剂”,就容易在瓶底出现杂质和沉淀。另外,加入一定量的“起云剂”还有助于释放与保留果汁饮料的香气,增强果汁饮料口感的润滑性、厚实感,尤其是有效改良果汁饮料的天然感观,显著提高果汁饮料的品质。
“起云剂”本身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由阿拉伯胶、棕榈油、乳化剂等多种物质添加混合制成。相对于以棕榈油制成的“起云剂”不仅价格偏高,当存放一段时间后还会有油臭味产生,产品稳定度较差等,塑化剂则稳定度较高,价格更是比前者便宜5倍之多。一些不法公司遂以便宜却有毒性的塑化剂DEHP和DINP,取代棕榈油加入到“起云剂”中。
至于白酒中塑化剂严重超标,现在没确凿证据证实是人为添加。酒鬼酒负责人说,整个白酒行业酿酒过程中不需要添加塑化剂来多酿酒、酿好酒,没有利益驱动。但也有专家和业内人士声称,好酒必须勾兑,这就是所谓的“秘方”。真的粮食酿酒,那种香味纯正,喝过农村自制高度白酒都知道,那才是原汁原味的白酒。年份酒是测不出来的,国家没有年份酒的标准,都是行业、企业自己测的。专家评的时候,根据酒的粘稠度和香味评定年份,这就导致了有些企业想要把短期酒做成年份酒,并想办法降低成本。越是高档的酒塑化剂含量越高,这难免使人怀疑有在白酒中人为添加塑化剂的可能性。有人质疑,就算把那厂里的塑料管什么的全部溶解,又能有多少塑化剂?再说,管子和桶等容器只是用来导流和储藏,酒只是流过,能溶出多少来?一个管子用10年,每天溶出的塑化剂量有多少?十年用完,管子塑料本身没没有什么损失,一根塑料管怎么就能把酒污染成这样?低档散装白酒就是用塑料桶装的,按照有关企业和白酒协会的解释,低档白酒恐怕要超标2000%了。所以说,这塑化剂从哪来的,明眼人都能想明白。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白酒香精”导致的白酒塑化剂超标。目前市场非法制售白酒香精,如五粮液香精、茅台香精,或者某某酒的香精。把香精加到普通白酒中,最后配制的白酒就能产生那个味道或者粘度,确实喝不出真假了,而这个香精里面也含塑化剂。
塑化剂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塑化剂潜伏于白酒中的戏剧性还在于,中国白酒协会并不认可塑化剂有害。他们认为,尽管白酒中有塑化剂,但近40年来并未出现因塑化剂致病案例。这个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酿酒行业并非是有意添加塑化剂,而是因为生产和盛装白酒所用的塑料制品含有塑化剂,自然“渗透”进酒中;二是即便白酒中含有塑化剂也不会致病,更不可能害死人。
否认塑化剂有害的另一种说法来自监管部门,认为根据国际通用风险评估方法和欧洲食品安全局推荐的人体可以耐受摄入量,以媒体报道的酒鬼酒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含量为1.08毫克/千克计算,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每天饮用1斤,其中的DBP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白酒中的塑化剂是否有毒,是否致病乃至致命不死人,并非一句话就能说清楚,而是需要事实、评据和科学研究的结果。塑化剂在塑料中并非采用牢固的共价结合,比较容易从塑料中脱离,进入环境或人体中。目前在学界得到公认的是,塑化剂经由食物链进入体内,形成假性荷尔蒙,传送假性化学讯号,并影响人体内荷尔蒙含量,进而干扰内分泌系统,造成内分泌失调,男性生殖能力下降,并促使女性性早熟。由于幼儿正处于发育期,塑化剂对幼儿带来的潜在危害会更大。有研究指出,孕妇体内的邻苯二甲酸酯类浓度愈高,产下的男婴生殖器官阴茎短小、先天畸型、尿道下裂与隱睾症的风险就愈高。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孕妇血液测量出来的塑化剂DEHP的代谢产物,与新生男婴的阴茎变细、肛殖距变短和睾丸下降不全有明显关系。若在成年男性体内邻苯二甲酸酯浓度愈高,精子的数量就会愈少,品质跟活动力也愈差。
对于塑化剂毒性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于动物实验。以DEHP为例,动物实验发现,其急性毒性并不大,给大鼠腹腔注射2~7克DEHP才会致死,这个量大约与每天炒菜的盐量相当,是一个比较大的剂量。但动物实验同时发现,DEHP存在许多潜在的慢性毒性。在已发表的关于DEHP的毒性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动
物(主要是啮齿动物)实验、体外细胞实验或回顾人体暴露水平的调查方法,证明DEHP有类雌激素效应、肝毒性、肾毒性,可能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可能造成心血管系统障碍,可能致癌。
事实上,早在2006年9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六届“政府间化学品安全论坛”就曾明确提出,DEHP是致癌物质。美国环境保护署将塑化剂DEHP归为2B组(对人类可能的致癌物),即对人类致癌证据不足,但对动物致癌证据充分。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塑化剂DEHP列为第三类,即根据现有资料不能判定其对人类的致癌性。塑化剂DEH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其摄入量,以60千克体重的成人来讲,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和欧盟分别认为,每人每天摄入1.5毫克、2.4毫克和3.0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DINP的毒性更低,即使每天摄入9.0毫克,也是安全的。偶然食用少量的受DEHP或DINP污染的问题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也有研究发现,与DEHP或类似物质接触较多的人群(例如从事PVC塑料生产行业的人)中,肿瘤、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其中的女性易发生月经紊乱和自然流产,男性的精子活性会受到影响。
按照惯例,目前各国可容忍的60公斤成人每日允许塑化剂的摄取量范围为1.2~8.4毫克。在这样的塑化剂含量标准内,人体会将其以尿液、粪便等形式代谢出体外。动物试验发现,绝大部分DEHP在24~48小时内会随着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48小时内停止摄入含有塑化剂的产品,体内DEHP浓度会快速下降。
如何防范塑化剂的危害
按照我们已经形成的现代生活方式,完全躲开塑化剂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没必要过度紧张。因为,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化剂并不会伤害人体,它在世界范围内已使用了50余年,目前总体还是安全的。但必须强调,塑化剂禁止用于食品,也不可用于脂肪性食品以及婴幼儿食品的包装材料。
要减少塑化剂的危害,在平时应尽可能少接触可能含有塑化剂的塑料制品。比如,少吃一次性塑料包装的食品。在选择食品容器时,应当避免使用塑胶材质,改以不锈钢、玻璃、陶瓷器为主。尽量避免食品与塑胶容器的长时间接触或浸泡,以降低塑化剂溶出的机会。不用塑料杯喝水,不吃用塑料包装的即食食品,不直接加热塑料包装食品(如袋奶),不用塑料容器长期存放食品并用微波炉加热,不用塑料袋装油炸或热的食物,将路边食品小摊贩们提供的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拒之门外……另据研究表明,外食族常吃的餐盒经微波加热后,塑化剂的溶出量会增加三到五倍。因此,专家建议不要轻易用餐盒加热,最好选用质量可靠的微波餐具。
识别塑料制品中是否含有塑化剂有个小秘密:塑料制品包装标有一个箭头三角形标志,里面标有01~07的数字,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材料。其中,“03”的塑料制品最易释放塑化剂,最好不要买来装热食。
在日常生活中,塑料凉鞋、塑料桌布、塑料玩具等物品中都含有塑化剂,只是这些物质不与食品接触,但保鲜膜则不同,它不但与食品直接接触,而且塑化剂用量极大。在透明度很高的保鲜膜中,塑化剂的含量甚至达到45%左右。保鲜膜之所以有粘度,就“归功”于塑化剂。不仅如此,使用了塑化剂之后,保鲜膜中的材质分布也会更加均匀,使它变得更透明。我们在微波炉中加热用保鲜膜覆盖的食品,则会使得塑化剂大量迁移到食物中。保存食品宜选择完全不添加塑化剂的PE、PVDC材质,并避免高温加热。
油是塑化剂很好的溶剂,它能够直接将其从塑料制品中溶解出来。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一个科研小组曾分别采集了市场上不同品牌和不同出厂日期的塑料桶装大豆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以及市场上销售的未使用塑料容器盛装的散装豆油、某快餐店煎炸食物的固体起酥油、居民厨房抽油烟机收集的冷凝油等检测样品,进行塑化剂检测。对这些样品进行测定后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中,都含有DBP和DOP。这两种塑化剂是塑料工业中经常使用的酞酸酯类塑化剂,而未使用塑料容器盛装的散装豆油和固体起酥油中,几乎不含塑化剂。由此推定,食用油中检出的塑化剂,主要来源于其塑料容器。因此,最好不要随便用塑料桶来装酒和油,非要装,最好选择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PET),即在瓶底或者瓶身上有个三角标志,里面有数字为“1”的塑料桶。“1”代表PET,全名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除盛装食用油外,一般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都用这种材料制成。PET透明度好,不需要加塑化剂。在塑料中,聚氯乙烯(PVC)所含的塑化剂最多。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第9号令,明确要求淘汰直接接触饮料和食品的PVC包装类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