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想回家(上)
—— 保护生物多样性
2013-03-01广州大学蔡亚娜
广州大学 蔡亚娜
蜜蜂想回家(上)
—— 保护生物多样性
Bee wants to go home (1)
广州大学 蔡亚娜
入住大酒店
始建于1893年的美国纽约曼哈顿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是以奢华与典雅完美结合而闻名于世的豪华酒店之一。各国元首政要在此下榻,世界名流巨贾在这里汇集。1896年,中国清朝总理大臣李鸿章(1823-1901)率领外交使团出访美国时,居住的便是这家酒店。这既是美国建国120年以来中国领导人的第一次访美,也是该酒店接待的第一位华人政要,并为华尔道夫酒店开创了自带厨师的先例。
2012年4月15日,对于这座顶级的国际酒店来说是一个极为特别的日子,因为所有员工都排列在大堂里,迎接着入住的“贵客”——蜜蜂!从这一天开始,被装在6个蜂箱中的2万只蜜蜂,就在华尔道夫酒店42层高楼的屋顶上安居了!
这虽是奇闻,但不是首例,因为2011年纽约巴克莱洲际酒店(InterContinental The Barclay Hotel)的楼顶,就已经定居了这群非同一般的“客人”。在此之前,巴黎歌剧院的屋顶上早已有蜜蜂定居了;并且,巴黎歌剧院屋顶蜜蜂所生产的蜂蜜,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蜂蜜之一,只有“巴黎歌剧院商店”才拥有独家销售权。
这在以前的美国是绝不可以的。因为,在美国的大城小镇里“养蜂”被认为是非法。人们认为,成群出没的蜜蜂会扰民。但是,2009年前后,美国的纽约、丹佛、盐湖城等地率先废除了“禁蜂令”。更为特殊的是,2009年,一个蜂箱竟然“落户”在美国华盛顿市白宫的南草坪上。如今,自产的“白宫蜂蜜”已成为馈赠佳品。
那么,既不“贪图享受”、更不是“音乐粉丝”的微不足道的小小蜜蜂,为什么独独喜欢城市的高楼大厦;又怎会成为人类的新宠,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与厚待呢?
简单地说,这是养蜂人把城市的高层屋顶当成蜜蜂最后的避难所了。
爱因斯坦的预言
目前,无论纸媒、电媒或网络,都在光速般地流传着一句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年)的“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只能多活4年。”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引用者并没有标明这句“预言”的原始出处。根据网上信息,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爱因斯坦资料馆馆长格罗茨(R.Grosz)博士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爱因斯坦曾说过或写下过这样的言论”;还说:“在爱因斯坦的著作中确实没有找到任何与蜜蜂有关的说法。”
但是,有人认为,此事总不会是“空穴来风”,可能是爱因斯坦在过去的某个非正式场合,或是与朋友谈论时涉及到蜜蜂,而被口耳相传,所以没有正式的文本和出处;也可能是译者对爱因斯坦的文字或言论的表达失真所致。有些认真的网民们,不辞辛劳地在网上进行了相关证据的搜索,发现1994年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爱因斯坦的这段话。1994年1月,在美联社记者艾姆斯(P.Ames)所写的一篇关于“养蜂业者对欧盟农业部长会议进行的抗议活动”的报道中指出:“这段话是来自抗议活动中由法国养蜂业联合会(UNAF)散发的一份传单。”接着,爱因斯坦的这段话便开始频繁见诸世界各大知名报
刊。网民们进一步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法国养蜂业联合会(UNAF),希望确认这份传单是否真实存在,但却没有得到答复。也有人认为,或许是为了宣传的需要,希望通过与爱因斯坦这样的名人扯上关系。这样不仅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还会更具有说服力。看来,这个推测可能比较靠谱。
总之,不管爱因斯坦是否说过,但这段言论的实质性内容却是非常正确的。
当然,没有人知道,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了,到底会发生什么。但是人类应该确知,如果真的有一天,被人们美称为“带有翅膀的媒人”不存在了,必将导致大范围的食物短缺,造成全球性的饥荒,这对人类的生活,即使不是末日,也是难以想象的天灾地祸!
蜜蜂的“集体失踪”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多地是考虑企鹅、鲸鱼等这些较大珍稀物种的灭绝。实际上,一些昆虫也同样生存不易,甚至已岌岌可危。
目前,人们在自然界中已发现、描述有名有姓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只有蜜蜂、蟋蟀等少数几种昆虫是人类可以长期喂养的,而且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和经验。怎么现在蜜蜂突然“集体不辞而别”,并面临着“消失”这么可怕的问题呢?
从2006年起,噩耗先由美国传出。美国东西两岸养蜂场的很多蜂农发现,他们蜂巢中的成年工蜂都不见了,只剩下孤独的蜂王陪伴着幼儿。工蜂外出采蜜一去不返,大规模地失踪,蜜蜂的数量骤然减少,我们这些可爱又淘气的小小蜜蜂,就这样悄无声息、莫名其妙地“蒸发”掉了。这种“蜂去巢空”的现象,迅速地蔓延到欧洲,扩散至中南美洲,连亚洲的印度都不能幸免。人们把这种席卷全球的奇怪瘟疫称为“蜂群崩溃错乱症”,或称“蜂群衰竭失调”(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简称CCD)。科学家对CCD的定义是:1.蜂群里的成年工蜂全部消失,蜂群内或周边又极少见到打斗的痕迹和它们的尸体;2.蜂巢内有封盖的蜜蜂幼虫;3.蜂巢内储备的蜂粮完好,没被敌害抢夺。
对于蜜蜂“集体失踪”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问题出在全球变暖上;有人说,是手机及其网络系统所产生的电磁波,干扰了蜜蜂本身的导航系统,令蜜蜂迷途不归;也有人认为,广泛使用的农药、化肥是罪魁祸首;有学者锁定病毒是嫌疑犯;还有人推断是因为让蜜蜂在单一物种的田里授粉,遂造成其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还有:环境中废渣、污水和废气的毒害;花的香味变淡;郊区的城市化;天敌的侵犯;真菌或寄生虫的感染;抗生素的使用;基因改造作物的影响;蜂群间的遗传多样性的缺乏;蜂群饲养管理不当;频繁转地授粉,远距离迁移过程中的颠簸及劳累……更骇人听闻的是,有人怀疑是恐怖份子通过使蜜蜂消失来摧毁美国的农业!
总之,蜜蜂很无奈,面临生存环境中的各种威胁,弄得蜜蜂百病缠身,到头来,不知所终。这种成年工蜂
的集体失踪,是单一原因所导致,
还是由多个因素累积的后果;
是过去曾出现的现象,还是一种新的自然现象,学界对此至今没有明确回答。与蜜蜂有同样命运的
还有蟑螂和蜻蜓。过去,人
们老是抱怨说“打不死的蟑
螂”。慢慢地,人们将不用劳神
费力地去打它们了,因为俄罗斯研究者发现,现在许多家庭中,已看不见蟑螂了,如果再持续减少下去,蟑螂将成为濒危物种之一。在英国,有1/3的蜻蜓搬迁并消失;英国的蜻蜓学会忧心,这些蜻蜓搬走后将永远从英国消失。由于光的污染,使许多地区的萤火虫已经处于灭绝式的消亡之中……估计,一些昆虫最后的归宿,就是到《濒危物种名录》中去了。
如果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能活到今天,他老人家可能会忙着为各种生物写讣文,他的名著将不再是《物种起源》,而也许会是《物种消失》吧!
蜜蜂失踪了,人怎么办
该不会让人感到这个标题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吧?如果不是媒体的高频传播,人们可能已经将蜜蜂这种人所共知的小昆虫忘记得差不多了。至于蜜蜂的失踪,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一时半刻还无关痛痒,失踪就失踪吧,急什么?市场上什么也
不缺,生活依然多姿多彩!
孰不知,蜜蜂分布广泛,自赤道扩展至极圈,遍及全世界。蜜蜂为了生存,忙碌地穿梭在植物较短的开花期间,积极采集花蜜和花粉,酿制蜂蜜和蜂粮。蜜蜂是自然界中最重要之授粉昆虫,据估计,人类的食物有1/3来自开花植物,而开花植物中,约有80%需要蜜蜂的授粉,才能挂果、结实。为此,农户们通常需要向养蜂场租借蜜蜂,置于自己的农场,借助蜜蜂授粉,使农、林等作物丰收,更何况地球上还有更多的野生植物,需要蜜蜂的义务授粉作用,才能繁衍后代和繁荣昌盛,在维持种群的世代交替及生态平衡的同时,又为人类和动物提供氧气。如果没有蜜蜂参与授粉,那么所有需要蜜蜂授粉的粮食、瓜、果、蔬、油、茶、牧草、中药材等农作物就会减产或歉收,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食物紧缺。作为“民以食为天”的地球人来说,这个问题还不严重吗?造成的不仅是饥饿、贫穷;接踵而至的将是暴力、骚乱等重大社会问题和严重的政治经济后果。
具体的事例比比皆是。
大家都爱吃的美国大杏仁,是富含维生素E及抗氧化物质的休闲健康食品。而全世界杏仁产量的80%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这是美国一项年产值20亿美元的大买卖。能有这样的收益,全拜托蜜蜂在果园中的辛勤劳动所赐。
根据2007年的资料,美国每年蜜蜂直接生产的蜂产品价值约1.4亿美元,而利用蜜蜂去为农作物授粉,使农作物增产的价值高达190亿美元,是蜂产品价值的130多倍。
2008年,美国农业部又明确警告:“蜜蜂失踪事件有可能对农作物的产值造成150亿美元的直接损失,而带来的间接损失可能高达750亿美元。”为缓解危机,美国连续从澳大利亚进口蜜蜂用于授粉。
据我国农业部1993年的不完全统计,利用蜜蜂对油菜、向日葵、棉花、油茶四大作物进行授粉,增产的效益达60亿人民币,从而推动了我国“蜜蜂授粉业”的兴起。
过去,有部分山区的农民,对蜜蜂授粉的作用还不完全理解,甚至认为是“蜜蜂在吃花”、是在“抽取作物的血”、“会传播病虫害”等而排斥蜜蜂。结果,种植的南瓜,开花后,花就蔫萎了,当然结不了瓜;还有很多果树,也出现“千花一果”的现象。这种“有花无果”或“有花少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根本原因之一是缺乏传播花粉的媒介——蜜蜂。
南粤佳果荔枝是雌雄异花的植物,主要靠昆虫传播花粉才结果实。上世纪80年代,荔枝的产量不如人意,后经广东省动物学会的专家指点“引进蜜蜂”后,大有改观。如今,许多荔枝果场,每到开花季节,就会邀请各方养蜂人带着自家的蜜蜂到果园“安营扎寨”,如广东从化的荔枝林,近年邀请到各地的几百位养蜂人、带上成千上万箱蜜蜂进驻。当地公安部门还会派车沿路巡逻,以确保蜂农和蜜蜂的安全和丰收。
当下,蜜蜂的急剧减少,首当其冲的是蜂蜜产量和蜂产品(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毒、蜂蜡、蜂王胎等)将随之枯竭。蜂蜜是我们人类祖先所知道的第一种“甜味食物”,也是大自然通过蜜蜂奉献给人类的、无毒副作用的保健、养颜佳品。我国是养蜂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和出口国,蜜蜂的兴衰将直接影响到出口创汇。
再有,肉类工业和奶制品的生产所需的草料,也离不开蜜蜂的授粉。如果蜜蜂少了,牧草将无法繁衍,那么依赖草料而生存的禽畜怎么活下去呢?接下来,庞大的养蜂业和禽畜业的萎缩,就意味着大量的从业人员下岗、失业。
更有甚者,因农畜产品歉收或绝产,本来就异常敏感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将会剧烈动荡;接着受到波及的将是股票和汇率……
仅上所叙,蜜蜂对人类的亲密关系,就不难理解了。
也许会有人提出,除了蜜蜂,不是还有蝴蝶等其他能传送花粉的昆虫吗,怎么蜜蜂就这么了不起呢?重要原因有:
其一,在传播花粉的昆虫中,唯有蜜蜂是可以人工饲养的,而且数量可能比野生的还多,并可根据需要,远迁到异地协助授粉;其二,在蜜蜂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从不危害植物,而蝴蝶的幼虫是以植物的茎叶为食,并住宿在植物体内,这对植物和人类来说,简直就是敌害。
蜜蜂的身世及“猎蜜人”
蜜蜂是一个古老的物种。2006年10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幅琥珀中裹有蜜蜂的照片。照片来自美国两位研究者的论著,是他们在缅甸北部中缅边境的胡冈谷地(Hukawng Valley)的一处矿山中发现的。经鉴定,琥珀形成于1亿年前的恐龙时代。琥珀中除了蜜蜂外,还有4朵花。说明这只蜜蜂当时正在花的周围。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蜜蜂化石。此前,在波罗的海沿岸及德国、法国等地都发现有距今有700万年至7000万年的蜜蜂化石。1983年,在中国山东莱阳市北泊子与临朐
县等地,也发现2300多万年以前的蜜蜂化石。结合其他欧亚地区蜜蜂化石的发现,曾有蜜蜂起源于欧亚大陆的观点。
在西班牙巴伦西亚(Valencia)比柯普(Bicop)附近群山中一个人类曾经居住过的山洞里,有许多公元前7000年、中石器时代的壁画,其中有一幅就是反映古人在山崖上采集野生蜂蜜的采蜜画。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在南非的德拉肯斯山脉(Drakensberg mountains)和津巴布韦也发现了4000多幅7000年以前的石刻壁画,其中有70多幅是关于蜜蜂、蜂巢以及采集蜂蜜活动的石刻,是属于非洲南部游牧民族之一的丛林人(Bushmen)的作品。在津巴布韦马托波(Matopo)山区的一幅图画中,还显示有猎蜜人用火举向蜂巢,熏逐蜜蜂,并有蜜蜂从蜂巢飞出的图像。因此,近代来自全球13个国家、63个科研机构、将近200名科学家组成的“蜜蜂基因组测序联盟”,经过4年多努力,破译了蜜蜂的全基因组后,于2006年10月2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宣布:蜜蜂的“祖籍”是非洲。科学家们认为,最古老的蜜蜂来自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然后逐步分布到欧亚大陆各个角落,17世纪以后才来传到美洲,从而改变了过去认为蜜蜂起源于欧亚大陆的说法。
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和北麓,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北麓的青藏高原终年冰封雪覆,而南麓的山地却木郁花香。因而,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俗名“喜马拉雅蜜蜂”、“喜马拉雅悬崖蜂”、“雪山蜜蜂”、岩蜂”等),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独特物种。它们的蜂巢多筑在离地面数十米高的悬崖上,或是从崖壁缝隙中长出的树杈间,或是密林中有十几层楼高的大树梢上。这种蜜蜂在我国的怒江、澜沧江流域也有分布。根据我国蜂学专家匡邦郁(1938-2007)等报道,云南怒江峡谷傈僳族岩蜂村的山岩间有由20群黑大蜜蜂组成的群落;澜沧县竹塘区茨竹河乡有一处海拔2000米的蜂岩,常年都有黑大蜜蜂营巢其间,颇为壮观。
如今,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境内,仍生活着一群以古老传统的狩猎方式采集野蜜为生的拉吉人。他们是地球上最后的狩猎部落,已有好几百年历史。拉吉人一直在喜马拉雅山的悬崖绝壁上从事着一个危险的行业——冒死猎蜜。这是一种以生命为代价,从中获得甜蜜的工作,目前“猎蜜人”的总数不足3000。
长期以来,拉吉人在收蜜季节,事前都要举行传统祝祷仪式,供上鲜花、水果和米,然后在悬崖脚下生起火堆,用烟熏赶蜜蜂。随后,收蜜人带上简陋的工具,或是踩着从悬崖上方垂下且凌空摇晃的绳梯,在同伴的协助下,一边与守巢蜜蜂周旋,一边从蜂巢中割取蜂蜜;或是徒手攀缘直通穹苍的大树,冒着坠落和被成千上万只大蜜蜂愤怒蛰叮的生命危险,艰难地寻找和割取蜂巢。不管收获多少,一般都要留下部分的蜂巢,绝不采割殆尽。这种传统的收蜜方式,顾及并保证了这种特有的喜马拉雅悬崖蜂数量的稳定和种群的延续。
他们的辛勤劳动为山谷中的居民提供了难得的甜美甘露,并为自己换取粮食、油、盐等生活用品,各取所需,悦人悦己。上世纪七十年代,尼泊尔政府曾拨给拉吉人一部分土地让他们赖以谋生,但他们仍喜欢流浪在原始的森林当中,父死子继,世代相传地做“猎蜂人”。
如今,尽管“猎蜜”过程充满惊险,却有利可图。特别是一些亚洲国家,认为高寒地区某些杜鹃花的花蜜有镇静安神作用,因此市场上对喜马拉雅悬崖蜂蜂蜜的需求,近几十年来不断增长,从而引诱着一批非专业的人员前来采蜜。这些人为获眼前大利,常用竭泽而渔、一网打尽的方式,将悬崖上的所有蜂巢连“窝”端尽;加之当地人的垦荒种植、破坏森林等原因,使喜马拉雅悬崖蜂的数量急剧下降,蜂巢密集度大大减少。让这些千万年来就栖居在人迹罕至的高海拔地区的喜马拉雅悬崖蜂,面对人类中的贪婪者,只有无可奈何地走向珍稀和濒危,乃至灭绝!为此,保护喜马拉雅悬崖蜂,同样迫在眉睫。有专家建议,最好能为喜马拉雅悬崖蜂建立保护区。因为,大自然的生态链是环环相扣的,没有了喜马拉雅悬崖蜂,就意味着在高海拔地区那些土生土长的植物,会因为没有崖蜂的传粉,受到毁灭性的影响,而使当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