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服务的应对之策
2013-06-25马东雷邹倩倩林毅戴思玉
马东雷 邹倩倩 林毅 戴思玉
【摘 要】随着电视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日益成熟,气象影视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就气象影视部门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分析和论述,并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新媒体 气象影视 频道包装 品牌创建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418-01
前言
近年来,新媒体快速发展壮大,对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日渐茁壮的新媒体正在抵消传统主流媒体的优势,而其中属于公众服务类的气象节目更是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使气象影视服务不断地前行,必须要推陈出新,取新媒体之所长,补己之短,整合新老媒体的优势为我所用。
1 扬己之长,发挥优势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气象影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在日常的天气预报节目以及气象频道的节目中应始终保持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气象部门在天气信息来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因此,在重大天气事件发生时,应第一时间抢占信息发布的制高点。
1.1以深度提升影响力
当下有许多新媒体正在发展壮大,大有取代传统媒体之势,但是新媒体都是基于传统媒体而衍生出来的,所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现在比较流行的微博为例,微博信息往往是个人体验式、浅表性、碎片化的,并不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新媒体越发展,信息越泛滥,这时受众就越需要一个权威、及时的信息来源。而气象影视行业依托于专业人才和独有信息源,可以对天气事件深入挖掘,对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天气过程的起因和发展趋势,并以专业手法展现。气象新闻的深度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一,矩阵式新闻。对同一天气事件,采用多向度、多形式的报道和解读。二,线性推进式新闻。对某一事件不断追问“为什么”,连续的报道,直到事实真相的内核。三,议程设置。按照既定策划,对某一事件或现象深入报道。
1.2以权威观点争夺对气象节目的解释权
在独家信息日益稀缺的时代,气象影视服务应力求以独家观点制胜。近年来,很多气象服务类节目都加强了分析评论力度,有的还引入气象专家,对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天气过程进行讲解。对一些与市民息息相关、影响广泛的天气事件,主持人在报道中,或提出疑问,或引入思考,还以现场连线方式,邀请广大市民和权威专家发表观点、介绍背景,增强了报道的厚度和张力。
2 接纳新技术,加强与受众互动
2.1接纳新技术
传输技术的发展使得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电视逐渐普及,气象影视人须及早谋划,气象节目在符合电视要求的基础上,还必须符合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的特点,这对气象影视人的业务技能提出了新要求。BBC等西方媒体已实现了网络、广播、电视的“三位一体”,新闻制作实现了集约化。他们要求记者必须具备文字、摄影、摄像、现场报道等方面的综合技能。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记者一般先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在网络上发布简讯,随即与广播连线,介绍事件的大体情况,然后投入电视现场报道,新闻事件得到全景式的立体展现。作为气象影视人务必要主动的接纳新技术,并把新的技术融合到日常的工作中,才会跟上新媒体的脚步。
2.2.加强与受众互动
新媒体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即互动性,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可以方便自由地进行互动,这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了人际传播的特点,使传播者与接收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大大增加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目前许多电视气象节目也设置了短信、微博互动环节,观众有了反馈信息和表达观点的渠道。根据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可以建立多媒体演播室,使得气象节目可以通过网络迅捷地收集到新闻当事人、相关专家、民间意见领袖对这天气事件发表观点的视频信号,比网络跟帖更加直观、生动。天气预报栏目还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增强与观众的粘合度。
2.3.加强节目的贴近性
气象影视节目除了内容要贴近受众,节目形式同样也应贴近受众。同样以深圳卫视《气象万千》节目为例,以“天气”为核心,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大家解读与天气相关的一切,用最直观和新颖的电视表现手段向电视观众传达气象科普知识。如通过美少女啦啦队员的健美操来表现风的形成原理,足球队的混战来表现不同的气团影响中国天气的过程……《气象万千》通过真人演绎各种有趣的天气现象,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知和体验。毫无疑问,这样的节目形式具有相当强的贴近性,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
3 整合新媒体,为我所用
新媒体冲击着气象影视的收视率,但也拓展了气象影视信息的传播渠道,丰富了气象节目内容的来源。积极与新媒体嫁接融合,是气象影视应对新媒体挑战的重要策略。
3.1.精挑细选网络内容为我所用
气象新闻节目可将网络上经过核实的信息作为报道内容或例证,有的台专门开设了“读网”类栏目,整合网络内容,使之成为电视气象节目的一大资源。2011年8月21日晚,沈阳部分城区突降冰雹,由于事发突然,记者并未拍摄到视频画面,但是在辽宁卫视《气象资讯》的官方微博中有网友第一时间上传了图片和视频,经过栏目组严格把关,在确定了信源可靠的前提下,联系网友传来了冰雹视频,并在《气象资讯》和气象频道中播出,提高了节目的时效性。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完全可以整合新媒体的有效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3.2.主动嫁接新媒体,拓展气象影视的发展空间
截至到2010年底,全国各省区全部完成本地化节目插播,而且在互联网上也有中国气象视频网,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以及各种类型的气象服务类节目都可以在网上点击收看,满足了不同职业及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收视习惯,弥补其在电视上转瞬即逝的不足。以往只能在电视、广播以及手机短信等传统媒体中发布的预警信息,现在也可以通过气象官方微博进行发布,时效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使受益人群成几何倍数增长。另外,与移动端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对接,进入例如苹果的APP store、中国移动的Mobile Market等商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可以成为气象节目新的阵地。
4 注重节目包装,铸造气象影视行业品牌
如今,各家电视媒体都在打造自己的品牌栏目,追求品牌栏目效应和强调个性化运作成为电视媒体和节目生存的基础。目前,除了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具有品牌效应外,其他省市的节目仅仅能够抓住当地的观众,纵观全国的气象节目基本上属于千篇一律。然而就在2012年的6月,深圳卫视推出的全国第一档关注天气的大型互动体验式科普节目《气象万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气象科普节目的形式,推陈出新,让人印象深刻。一档气象科普节目占据省级卫视黄金时段不是不无道理的,显然这档节目是值得气象影视人深思的一个课题,只有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随着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更多高水平的影视专业人士将进入新媒体领域,传统电视固有的优势将越来越不明显。因此,气象影视人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气象影视传媒也要抓住当前的时机,改变传播策略,尽快确立气象影视行业的传播形象,使之能够立足于百花盛开的新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 于丹:《形象品牌竞争力》,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150页
[2] 胡晓云、张健康:《现代广告学》,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第1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