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首位度与经济水平之关系
——基于中国25个省区的实证分析
2013-06-24白经天刘溢海
白经天,刘溢海
(1.上海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上海 200433;2.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经管索微】
城市首位度与经济水平之关系
——基于中国25个省区的实证分析
白经天1,刘溢海2
(1.上海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上海 200433;2.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分别以中国25个省区2006、2010年的截面数据以及2007-2010年和2003-2006年的面板数据,用Eviews软件分析城市首位度及其与省域经济发展水平之关系的结果表明,城市经济首位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负相关性很强,且当省内人均GDP最高城市为省会城市时这种负相关性更为显著。针对这样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城市首位度;经济首位度;经济水平
19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给整个世界带来的除工业化进程之外还有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深入,一个地区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人口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城市的现象逐渐引起广泛关注。1939年,Mark Jefferson发现了“首位城市法则”: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往往存在一个比第二大城市大得多的“首位城市”,并建了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集中程度的指标——城市首位度。
世界上许多特大城市如伦敦、巴黎、曼谷等,都被视为或曾被视为其所在国家的首位城市。综观中国各省区,也有一些省区如湖北、陕西等有着较高的城市首位度,另外如江苏、浙江等则有着较低的城市首位度;同时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有必要了解中国现阶段各省区城市首位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
国外几十年来有大量文献对城市首位度和经济水平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
Williamson和Alonso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早期,提高城市首位度能促进工业发展。[1-2]Richardson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首位度的提高。[3]前者基于城市层面上的规模效应,而这一点通过Duranton、Puga对城市集聚效应的微观基础——分享、匹配和学习的理论研究,和Rosenthal、Strange通过对经济集聚效应特征和来源的实证研究,得以支持。[4-5]
有大量文献认为城市首位度的提升抑制了经济发展。Moomaw和Shatter用不同度量方法对城市首位度和经济增长率进行回归发现其中的负相关关系。[6]Richardson和Henderson也通过分析增大城市规模带来的社会成本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论断。[7-8]Ades和Glaeser则进一步强调了主导城市首位度过高的是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即国家政府部门有这方面过高的偏好;[9]Wheaton和Shishido预测,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由于资本的饱和与城市集聚效应的下降,城市首位度也将进入下降轨道。[10]
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预示着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或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足够大的范围内不是单调的。1999年,Henderson证明了一个国家“最佳城市首位度”的存在,并发现最佳城市首位度大小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大小的影响。[11]Bertinelli和Strobl利用半参数估计,发现城市首位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U型关系,进一步支持了Henderson的论断。[12]
国内对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周文、余志斌和连洁探讨了城市首位度的各种测定指标、影响因素及经济发展对其影响的二次函数关系。[13]王家庭利用24个省区面板数据通过非线性回归发现了中国各省区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关系。[14]谢小平、王贤彬通过省区动态面板数据回归发现现阶段中国中小城市过多而大城市过少、少数大城市相对规模过大这一制约区域经济效率的问题。[15]黄向海、洪世勤通过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回归发现中央和省级地方政府对城市首位度的提升分别有抑制和促进作用,并强调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城市首位度的双向因果关系。[16]此外还有类似国外文献的实证研究。
总体而言,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对象大都是全球各国家或美国各州。国内的相关研究,对城市首位度的测度同国外一样基于人口,但如果考虑到目前舆论界对于城市首位度的理解或部分省区提高城市首位度的战略,该测度可能有局限。卢学法、申绘芳曾将首位度概念深化扩展为经济首位度等,[17]而提高经济首位度对于省政府来说可能比提高传统意义上的首位度更重要。这又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省内各城市经济水平间的差距,对省区经济水平影响更值得商榷。
二、实证研究
(一)截面数据回归
对于各省区城市首位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其线性回归模型可建立为:
式中,GDPPCi表示省份i的人均GDP(万元),UPRi表示省份i的城市首位度。UPRi的测度,使用最经典的Jefferson对城市首位度的定义,即省区中人口最多与次多省辖市人口数量之比。本研究中省辖市人口数量指该城市建成区内的人口数量,不包括市辖区内的农村人口与所辖县(市)人口。《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对市辖区城镇人口较为完整的数据统计只截止到2006年,故取该年数据。剔除直辖市及只有一个省辖市的青海、西藏后,得到25个省区的样本。此外,各省区2006年的人均GDP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当UPR与GDPPC均取对数时,结果如下:解释变量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对模型进行White检验与JB统计量检验,接受其误差项同方差、正态分布。
对于各省区的城市经济首位度和该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系,其线性回归模型可建立为:式中,EUPi表示省份i的城市经济首位度,即省区中人均GDP最高与次高城市的人均GDP之比。由于省辖市市区和属县经济上联系较紧密,其政府部门的经济发展决策往往涉及各县(市),故使用省辖市全市的人均GDP,并以2010年25省区截面数据为样本。
研究发现,人均GDP最大省辖市是否为省会的省份分别为10个和15个。相比之下,省会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更加依赖省政府在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且省级政府部门提高的城市首位度的战略多指省会首位度。因此,假设两种情况下城市经济首位度与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相关性有差异,在模型中添加虚拟变量ECAP,当该省人均GDP最高的城市是省会时取0,反之取1。
另外,个别因矿产资源而兴起的城市人均GDP远高于所在省份的其他城市。矿产资源开采技术含量较低,教育对这些地区经济的贡献小于其他地区,因此可将教育水平作为控制变量。《中国统计年鉴》中2010年每10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普查数据)占总人口比例可代表教育水平。故以EDU-0.5为权值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并将GDPPC取对数。得到结果如下:
EUPR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回归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F检验。前两自变量系数和的Wald检验也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F=3.909)。White检验与JB统计量检验也接受其误差项同方差、正态分布。
(二)面板数据混合回归
尝试利用混合回归模型,将小样本化作大样本进行截面回归,根据中外文献寻找主要控制变量以尽可能降低遗漏变量偏差风险:
1.EDU:所在省区教育水平,显然与经济水平正相关,并通过影响的人口流动对城市首位度造成影响。可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大专以上人口计算其占6岁以上人口比例来代表教育水平(统计年鉴中除2010年外均为抽样调查数据)。
2.GOV:省政府财政支出程度,是否偏向首位城市直接影响到城市首位度的升降。可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地方财政支出与同一年GDP求出比值代表财政支出程度。
3.INV:固定资产投资程度,显著影响经济水平,其偏向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直接决定城市首位度升降。可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固定资产投资与同一年GDP求出比值代表投资程度。
探究经济水平与城市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关系时,分别取2003-2006年和2007-2010年的数据。作为经济水平衡量指标的人均GDP,分别以2003和2007年人均GDP为基值,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按不变价计算的GDP指数累乘得到各年的可比价人均GDP。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省人均GDP面板数据与城市首位度及经济首位度关系混合回归结果
三、实证结果分析
对于省域城市首位度和人均GDP的关系,一元线性回归说明其显著负相关性。平均而言,城市首位度每增加1%,人均GDP下降0.4%。如果考虑教育、政府支出和投资等因素,城市首位度与人均GDP的负相关性下降,但依然显著。平均而言,城市首位度每增加0.1,人均GDP下降0.005万元。回归结果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学界“省区高城市首位度是其经济落后的表现”这一观点。
对于省域城市经济首位度和人均GDP的关系,实证结果依然说明了其显著负相关性,且当省内人均GDP最大城市是省会时,其负相关性显著增强。考虑教育、财政支出、投资等因素后,平均而言,城市经济首位度每增加0.1,当该省人均GDP最高城市是省会和不是省会时,全省人均GDP分别下降0.05万元和0.026万元。回归结果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省份较高的城市经济首位度也伴随其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比之下,提高一个省份的城市首位度比提高城市经济首位度对全省人均GDP的影响要小得多。城市首位度增加0.2,全省人均GDP减少100元,这个数值相对各省人均GDP基数而言并不大,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尚难断言提高城市首位度对全省经济水平的负面影响。
然而,在不存在显著遗漏变量偏差的假定下,更无法看出提高城市首位度或经济首位度对提高全省经济水平的贡献。过高的城市经济首位度代表较低的整体经济水平的同时,所带来的省份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将是更大的问题。
四、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谨针对各省份实际情况,从促进整体经济水平提高的目的出发,提出参考意见。例如,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使得地市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少而省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增加,那么,就应当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省级政府部门过多地将财政用在省会城市建设中,以进一步促进省内各市县在经济发展机会上的公平。又如,个别中西部城市依靠其矿产资源,人均GDP远高于周边城市,却并不能代表较高的整体发展水平,一方面要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要在当地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并提高矿产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以推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Williamson JG.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A description of patterns[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65,13(4):1-84.
[2]Alonso W.The economics of urban size[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1971,26(1):67-83.
[3]Richardson H.City size and national spatial strateg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IBRD,1977.
[4]Duranton G&Puga D.Micro-founda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2004,(4):2063-2117.
[5]Rosenthal S&Strange W.Evidence on the nature and sourc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2004,(4):2119-2171.
[6]Moomaw R L&Shatter A M.Urbanization as a factor of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9(2):1-6.
[7]Richardson H W.The costs of urbanization:A fourcountry comparison[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7,35(3):561-580.
[8]Henderson J V.Urban primacy,external costs,and quality of life[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2,24(1):95-106.
[9]Ades A F&Glaeser E L.Trade and circuses:Explaining urban gian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1):195-227.
[10]Wheaton W C&Shishido H.Urban concentration,agglomeration economies,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1,30(1):17-30.
[11]Henderson JV.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so-what ques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3,8(1):47-71.
[12]Bertinelli L&Strobl E.Urbanization,urban concent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Z].CREDIT Research Paper,2003,(03/14).
[13]周文,余志斌,连洁.城市集中度的测定指标和影响因素——我国经济发展对城市集中度影响的回归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3):32-37.
[14]王家庭.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24个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5):35-40.
[15]谢小平,王贤彬.城市规模分布演进与经济增长[J].南方经济,2012,(6):58-73.
[16]黄向梅,洪世勤.政府支出与政策对城市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1):49-57.
[17]卢学法,申绘芳.杭州城市首位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浙江统计,2008,(6):32-34.
The Relevancy Between Urban Primacy Ratio and Economic Level——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wenty-Five Provinces in China
BAI Jing-tian1,LIU Yi-hai2
(1.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2.School of Economics,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3,China)
This thesis probes into the relevancy between urban primacy ratio and provincial economic level by Eviews software based on panel data during 20032006 and 20072010 as well as cross-sectional data in 2006 and 2010.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especially when the city sharing the highest GDP per capita in a province is the provincial capital.Corresponding,several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based on above analysis.
urban primacy ratio;economic primacy ratio;economic level
F290
:A
:1672-3910(2013)04-0079-04
2013-03-31
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2012BJJ037)
白经天(1991-),男,河北临漳人,研究方向为银行与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学;刘溢海(1964-),男,河南伊川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