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韬光养晦”的认知与翻译

2013-06-24严慧娟

关键词:译法含义成语

严慧娟

(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语言琢玉】

“韬光养晦”的认知与翻译

严慧娟

(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韬光养晦”这一成语由于其特殊的外交含义,引起了众多学者和研究者的争论。作者归纳整理各家争论的焦点,并从认知角度对“韬光养晦”的翻译作出分析,借鉴纽马克的“意义”理论,深入探讨了从不同“意义”出发,译者可能提出的译本,并提出自己的译法。

韬光养晦;翻译;认知

“韬光养晦”是1989年邓小平同志针对国际形势提出的一个根本国策。这里使用的是该成语的引申义,目的是表达“不当头,不称霸”的外交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学者或研究人员对这一成语产生了激烈的的讨论。讨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出处,二是成语的含义,三是成语的翻译。笔者对此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其根本的认知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出处

百度百科显示该成语出处为《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四字成语现于清代小说《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1]而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杨文昌指出,“韬光养晦”是由两个词组成的。“韬光”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2]“薮”,原指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这里指人或物聚集的地方。“含章”是兵器,古代名刀。“曜”是照耀、明亮的意思。本句还是比喻皇甫谧低调处事的方式。“养晦”在《诗经》中有“遵养时晦”之记。《宋史·邢恕传》中也有“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1]而作为一个成语,“韬光养晦”的使用见于清朝末年。晚清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遁迹澳门写了《盛世危言》。他在自序中写道:“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此前,还有清朝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写下“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之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也赞同“韬光养晦”一词源于清末的《盛世危言》。[3]

陈福康研究员严谨治学的态度值得敬佩和学习。笔者在查阅前人提到的古代文献时发现,“韬光养晦”是古人普遍认同的一种处事哲学,从古到今被很多成功的人,尤其是那些处于弱势和不利环境的人,视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诀。我国古代若干典籍,比如《周易》、《诗经》、《道德经》、《孙子兵法》、《菜根谭》、《韬晦术》等等,都有关于韬光养晦的精彩论述。甚至有网友“武钢老余”另辟蹊径提出“韬光养晦”最早是道家修炼内丹的术语。道家修炼内丹,先入静后,将大脑之“性”与生殖之“命”,经过小周天(任督二脉)、大周天(奇经八脉)的导引融合后,将其归于“丹田”,然后通过入静内视丹田,修炼出闪闪发光的“丹芽”。这个过程就是“韬光养晦”,它的直译就是(内视)收聚宝贵之光,修炼养护出内丹。

对于该成语出处的争论可谓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但笔者认为这一争论过于考究和主观。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已经穷尽最早或所有的古典文献。而且关于出处的争论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使用这一成语。

二、含义

正确的使用离不开正确的理解。根据1985年版《辞海》,“韬光养晦”的含义是“收敛锋芒,隐藏自己的声名和才华,养精蓄锐,等待时机”。[5]“韬光”意为“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意为“隐居修养待时”。《现代汉语词典》和2009年9月第6版《辞海》中都将“韬光养晦”解释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6]与此相关的释义还包括:“韬”指“弓袋”,并有“掩藏”之意;“韬光”指“敛藏光彩”,比喻“掩藏声名才华”;“韬晦”指“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但对“养晦”没有明确的解释。

百度百科解释:韬:按捺,柔化,隐藏,丢弃;光:锋芒,外露的锐气,这里指芒刺,引申为突出的才华、能力;养:修养,培养;晦: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这里重指自己修养不足的地方、不足之处。可见“韬光养晦”就是隐藏锋芒培养不足的地方。这是按动宾+动宾的并列结构来理解。

笔者将四字分别在《辞海》中查阅归纳发现:

“韬”有2个动词释义:①容纳;②遮掩,隐蔽

“光”10个释义中有4个做名词:①光线;②荣耀,荣誉;③景物,引申为境况,情景;④[光阴]时间。

“养”有6个动词释义:①抚育,供给;②生育;③教育,培育;④喂动物,培植花草;⑤休息,调理,滋补;⑥扶助,帮助

(7) 微型燃烧量热仪测试(MCC):测试仪器为IL60050-MCC-2型微型量热仪中测试,Govmark公司,将约2 mg样品在N2环境下以1 °C/s速率下升温至900 °C,氮气流速为80 mL/min,最终测得样品燃烧的热释放速率(HRR)、峰值热释放(PHRR)和总热释放(THR)等数据。

“晦”有4个名词释义:①昏暗,天黑,晚上;②阴历每月的末尾一天;③[晦气]不顺,倒霉。

如果把“光”和“晦”理解为名词做状语,该成语结构变为动状+动状的并列结构,其含义变为:在“光”时韬,在“晦”时养。光指“荣耀时或境况好的时候”,“晦”指“不顺利时或境况坏的时候”。其中“养”的含义也需要仔细推敲。动宾结构中“养”指“培育”,暗指对培养的对象作出贡献。动状结构中“养”指“自身的休养生息”,暗指调理,维护。

以上仅是对字面意思的理解就可诠释出不同含义。在外交场合下,由于词义内涵外延不同、使用者立场不同都会产生不同译文。因此对该成语英文翻译的争议和分歧自然就产生了。

三、翻译

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在《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7]一文中提出,美国政府将2003-2009年等六个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中的“韬光养晦”均翻译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即“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将“韬光养晦”译为“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conceal one’s true intention”,“hide one’s ambitions and disguise its claws”,是蓄意歪曲中国的外交政策,鼓吹“中国威胁论”,给我国在国际社会的交往中带来不良影响。他还指出国内一些不妥的翻译实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汉英大辞典》将“韬光养晦”翻译为“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外文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英对照《生活中的中国智慧》一书,将“韬光养晦”表述为“to conceal one’s fame and ability”,“temporary retirement to hide one’s time before going on the offensive”。还指出源自《圣经》中的“hide one’s light under a bushel”,意指不露锋芒。不过,用“hiding its light”来翻译“韬光养晦”仍有一些不确切。“keep a low profile”离完全准确表达其内涵也仍有一定距离。

对此,研究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认为当今时代“韬光养晦”翻译成英文就是“to keep a low profile”,甚至更进一步可以考虑翻译成“to be self-effacing”,而无论如何绝不能翻译成“to 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或者“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8]杨明星提出“maintaining a low profile(包括类似的keep a low profile,keep a low international profile)是最贴切的译法”。[9]刘莉琼认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外交战略方针中“善于守拙”的译文是“be good at maintaining a low profile”,如果“韬光养晦”也译作“keep/maintain a low profile”会产生重复,所以提出的译文是“avoid provocations”(避免挑衅),达到在交际意图上的吻合。[10]陶季邑则认为“韬光养晦”就是“抓住机会,发展自己。少管别人的事”,所以译作“quietly immerse oneself in practical work and interfere in fewer affairs of other countries”。只有这样理解和翻译,才比较符台邓小平的本意。[11]2012年,中国译协对外传播委员会又提出了“keep a low profile and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s”的译法。

笔者认为,不能用“对错”这种绝对的标准来评判各种翻译版本的质量和效果。站在不同的立场,身处不同的语境,为了不同的目的,译者会选取不同的意义层阶并作出相应的译本。关于意义,彼得·纽马克认为可以分为三种:认知意义、交际意义和联想意义。[12]其中认知意义又包括语言意义、指称意义、暗含意义和主位意义。交际意义包括施为意义、行为意义、推理意义和预测意义。[12]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意义,译者要根据文本要求、目的、译本发起者的期待来选择。

根据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笔者对“韬光养晦”的译本进行了认知分析。在外交环境下,“韬光养晦”的认知意义是“不出头,不扛旗,不称霸”,即留在包含大多数成员的范畴中。

如果用金字塔模式表示(如图1所示),即保持在金字塔低处,不超越多数大众站在高处。在人们已经形成的基本认知范畴中,“多数”意味着“优势”,“少数”意味着“劣势”;“低处”意味着“安全”,“高处”意味着“危险”。“优势”和“安全”会产生 “好”的预期结果。认识到“好”结果对自己有利,人们就会选择保持低调和多数在一起。因此,在认知意义上与“韬光养晦”最匹配的英文表达是“keep/maintain a low profile”。和“韬光养晦”意思相反的如“锋芒毕露”,还有类似的高调行为(high profile),如“晒幸福、秀恩爱、炫富”,在认知意义上都是超出大众,位于“金字塔”高处,属于较少成员的范畴,处在“危险”、“劣势”的基本认知范畴中,预期的结果为“坏”。所以明智的人不会选择这些行为。

图1 金字塔模式

在语言意义上,前文分析过,如果按动宾并列结构来理解“韬光养晦”,强调“保持低调并做出贡献”,可译为“keep a low profile and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s”,强调“隐藏才能,弥补不足”可译为“keep a low profile and strengthen the ability”;如果按动状并列结构来理解,强调“自身的调理和维护,笔者提出“always maintain a low profile in good or bad situations”这样的译法。相对于“keep”,“maintain”更符合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理论,[13]并强调了根据形势动态地保持低调。“在光景好时韬,在光景坏时养”,这里的“光景”主要指situations,所以用介词短语“in good or bad situations”表达“光”和“晦”,用“always”强调动态地保持和维护这一行为。

从联想意义说,由于“韬光养晦”的汉语解释里有“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含义,人们很容易联想到“hide,conceal,bide,pretend,disguise”这些词。这些行为虽然也是保持低调的方式,但这些词作为范畴成员凸显的特征是位于“暗处”,行为的实质是“欺骗”。(如图2所示)

图2 “韬光养晦”的联想意义图示

“暗处”意味着“劣势”,“欺骗”意味着“虚假”。“劣势”和“虚假”这些基本认知范畴使人们产生“坏”的认知结果。而且“坏”结果大于金字塔模式中的“好”结果,因此根据这些联想意义产生的译本就有负面或消极作用。当对立方或别有用心者选择这些译法时,就会对我方造成坏的结果。这也是美国政府将“韬光养晦”译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的根本原因。前文提到的“锋芒毕露、晒幸福、秀恩爱、炫富”等这些行为,虽然位于认知范畴的“明处”,意味着“优势”,但行为的实质是“炫耀”,即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变成了“弱真实”,于是减少了产生“好”结果的预期。所以有些人出于某种认知需要,选择了这些高调行为,但最终会发现“坏”结果大于“好”结果。

由推理意义产生的译文也不乏其数。如美国国防部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就有这样一段表述:“This guidance reflected Deng’s belief that 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 security strategy had to reinforce its core national interest of promoting domestic development byavoiding foreign risk,high-profile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and provocations,or pretenses of national leadership.”(这一指导方针反映了邓小平的信念,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战略应该是避免在国外冒险、避免高调介入国际事务、避免挑起事端和避免炫耀霸权,以巩固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即促进国内的发展。)还有前文提到的“to be self-effacing”,“avoid provocations”,“quietly immerse oneself in practical work and interfere in fewer affairs of other countries”等,都是在对该成语含义推测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韬光养晦”是一种认知模式。人们通过从古到今的经验积累发现,凡事要保持低调,只有低调处事才能获得多数人的支持,使自己免于危险境地。因此“韬光养晦”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不但可以运用于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可以统筹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大局。其二,“韬光养晦”强调的是两方面的行为,既要低调更要自强。在顺境中低调可以戒骄戒躁,在逆境中低调可免自暴自弃。自强才能不息,只有坚持不懈地完善自己才能长久发展。其三,“韬光养晦”在外交翻译实践中首先强调的是立场问题,分清敌我,缜密思考,斟酌用词,其次要根据词义不同层阶的意义,选取恰当对等的表达方式,最后要善于总结经验,广泛吸取各方意见,优而取之,劣而去之。外宣翻译中选用中国译协对外传播委员会提出“keep a low profile and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s”译法更为规范。

[1]百度百科[EB/OL].(2013-02-13)[2013-02-10].http://baike.baidu.com/view/88881.htm.

[2]杨文昌.“韬光养晦”:博大精深[N/OL].光明日报,2011-11-07.(2011-11-07)[2013-03-02]. http://www.gmw.cn/sixiang/2011-11/07/content_ 2918276.htm.

[3]赵启正.韬光养晦不是策略,而是一种品质[N/OL].新华网,(2011-05-24)[2013-03-04].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05/24/c_ 121452305.htm.

[4]陈福康.关于“韬光养晦”的出处[N/OL].文汇报,2011-06-06.(2011-06-06)[2013-03-04]. http://whb.news365.com.cn/sxrw/201106/t20110606_ 3055291.htm.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235.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8:1476.

[7]熊光楷.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J].公共外交季刊,2010,(夏季号):32-34.

[8]黄友义.是谁误译了“韬光养晦”[N/OL].环球时报,2011-07-22.(2011-07-22)[2013-03-04]. http://opinion.huanqiu.com/roll/2011-07/1839085. html.

[9]杨明星.论外交语言翻译的“政治等效”——以邓小平外交理念“韬光养晦”的译法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90-94.

[10]刘莉琼.也谈“韬光养晦”的英译[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70-71.

[11]陶季邑.邓小平对外战略“韬光养晦”的含义及其译法[J].九江师专学报,2003,(2):3-5.

[12]Peter Newmark.About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29.

[13]EA Nida,Taber Charles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Brill EJ,1982:24.

A Cognitive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Tao Guang Yang Hui”

YAN Hui-j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3,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oversial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idiom“Tao Guang Yang Hui”. Inspired by Newmark’s Meaning Theory,the author seeks to provide a cognitive translation version of this idiom based on focus analysis of the debate.

Tao Guang Yang Hui;translation;cognition

H159

:A

:1672-3910(2013)04-0075-04

2013-04-16

2011年度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2011-QN-245)

严慧娟(1980-),女,宁夏灵武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译法含义成语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把握实数的多重含义
拼成语
猜成语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五星红旗的含义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