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2013-06-23安志刚陈新荣
安志刚 赵 君 陈新荣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市立医院外一科,山东 滨州 256600)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安志刚 赵 君 陈新荣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市立医院外一科,山东 滨州 256600)
目的 探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2 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1 例,观察组给予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6%、29%;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 100%、83.88%;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内固定强、并发症发生率低,胫骨骨折愈合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胫骨骨折;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临床疗效
胫骨骨折是骨科常见骨折类型,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种高能量创伤,尤其是交通事故不断增加,引发的胫骨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胫骨全长的前内侧位于皮下,位置表浅,肌肉软组织覆盖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最易受伤的部位,约占全身骨折的10%,骨折的同时多伴有皮肤软组织损伤,如治疗措施不当可致皮肤缺损、感染、骨延迟愈合、坏死等并发症,严重时可致残疾,影响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对于胫骨干骨折而言,其手术治疗方式目前仍存有争议[1]。传统方法为牵引复位及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近年来,带锁髓内钉内固定被广泛应用于胫骨骨折的治疗,成为公认的治疗胫骨干骨折最常见的方法之一,能有效保持骨折稳定性,有利于早期负重,加快骨折愈合,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对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31例给予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收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22~61岁,平均37岁。骨折至就诊时间约为2h~4d,平均12h。其中骨折类型:横形骨折15例,斜行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6例,均为新鲜骨折。按照致伤原因:交通车祸致伤10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4例、撞击伤5例、平地跌伤7例。左侧胫骨骨折12例,右侧胫骨骨折13例,双侧6例。按照胫骨骨折部位:胫骨上段骨折11例,中段骨折9例,下段骨折8例,多段骨折3例。合并颅脑损伤6例,肋骨骨折2例,脾破裂1例,肝破裂2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20~60岁,平均32岁。骨折至就诊时间约为3h~5d,平均16h。其中骨折类型:横形骨折14例,斜行骨折12例,粉碎性骨折5例,均为新鲜骨折。按照致伤原因:交通车祸致伤11例、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5例、撞击伤6例、平地跌伤3例。左侧胫骨骨折13例,右侧胫骨骨折11例,双侧7例。按照胫骨骨折部位:胫骨上段骨折12例,中段骨折11例,下段骨折6例,多段骨折2例。合并颅脑损伤5例,肋骨骨折3例,脾破裂2例,肝破裂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至就诊时间、骨折类型、致伤原因、骨折部位以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嘱患者取仰卧位,消毒,铺巾,抬高患肢打止血带,延迟手术者予以骨牵引治疗,抬高患者制动,开放性骨折常规清创,带锁髓内钉均采用闭合或小切口复位。观察组:在胫骨结节与髌骨下极间做一纵行切口,作为常用切口,长约4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纵行劈开髌韧带,向两侧牵引,注意保护近侧关节囊,沿髌韧带额内侧缘,将髌韧带牵向外侧,显露胫骨平台下胫骨结节斜坡样结构,选择入钉子位置,于平台下lcm处定为进针点,透视下将圆头导针送入骨折端,保持胫骨髓腔中心轴一致,手动扩髓,将第二根导丝插入扩髓器尾端,由细到粗,依次扩髓,稍遇阻力,即可往返扩髓,最后一次扩髓暂留髓腔扩大器透视,了解骨折复位情况,确定髓内钉长度、粗细,在无阻力的情况下,插入的髓内钉的最大直径就是最佳髓内钉型号。采用非扩髓髓内钉时,透视确认骨折复位良好,检查骨折端对位满意后,根据锁钉长度及位置拧入尾帽,拆除远端导向器,冲洗伤口,逐层关闭切口,冲洗,缝合。对照组:在C型臂透视下做一小腿前侧切口,纠正旋转、成角、短缩移位等,显露时不要作皮下分离,安装钢板螺钉,以保持小腿皮肤和骨折端的血液供应,安装完毕后在C型臂透视下检查钢板螺钉位置及骨折位置,逐层缝合切口,加压包扎。所有患者术后依据不同的创伤情况,给予抗生素治疗3~5d,术后抬高患肢,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励患者行主动肌肉收缩锻炼,鼓励患者第1天则开始活动踝、膝关节,第2天开始进行小腿肌肉及股四头肌收缩及关节功能锻炼,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骨折部位的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术后3d可在陪人的保护下扶双拐下地,术后7d进行扶拐不负重行走锻炼,术后2周拆线,扶双拐下地活动。术后3周后行负重练习,增加负重应按循序渐进。不稳定骨折患者适当延迟负重时间,定期做X线检查,比较治疗后胫骨的愈合情况。
1.3 骨折愈合评定标准[2]
①愈合:X线片显示骨折完全愈合,骨折部位有骨痂出现,骨折线消失,术后4个月内,患肢无畸形、无假关节活动,患者活动没有疼痛,膝踝关节活动不受限,患肢可负重,步态正常。②延迟愈合:X线片显示骨折端愈合,但骨折线尚存在,4~8个月内,对抗力量明显受限,跛行步态,中等疼痛,患肢难以负重,伴中度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③不愈合:X线片显示骨折间隙增大、骨折端硬化和髓腔闭塞。8个月以上,骨折愈合延迟或不连,患者活动出现明显疼痛,且有畸形,患部有假关节活动,步态跛行,患肢不能负重,可伴中度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1.4 观察项目
对两组患者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血型、凝血测定、心电图、X线等,同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情况等。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6%,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约为100%,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约为83.88%,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骨折愈合率比较
3 讨 论
伴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逐渐增多,胫骨骨折在骨科骨折中也较为多见。目前,临床治疗胫骨骨折有多种方法,主要有普通钢板螺钉内固定、有加压钢板、单臂外支架、解剖钢板和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等。近年来,随着生物力学在骨科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带锁髓内钉是一种弹性固定,它在保持肢体长度的同时,通过螺钉将钢板与骨连成一体,控制旋转功能从而增加了断端之间的稳定性,最大限度的克服了偏心固定产生的应力遮挡效应[3],有利于钢板对骨折部位的控制,刺激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对骨折断端软组织干扰小,不影响血液供应和骨膜的生长恢复,符合患肢尽早活动等内固定标准,降低少了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符合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原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约为100%,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约为83.88%,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内固定强、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胫骨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唐少龙,张文斌,颜海波,等.解剖型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09,12(2):200-201.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2.
[3] 周治国,官丙刚.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闭合性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2(7):741-743.
R683
:B
:1671-8194(2013)06-0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