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诊断腱鞘巨细胞瘤11例回顾性分析
2013-06-23卢来顺曾芸珠黄惠丽吴壮雄
卢来顺曾芸珠黄惠丽吴壮雄
(1 汕头市中心医院超声诊断科,广东 汕头 515830;2 汕头市潮南民生医院,广东 汕头 515830)
彩超诊断腱鞘巨细胞瘤11例回顾性分析
卢来顺1曾芸珠2黄惠丽1吴壮雄1
(1 汕头市中心医院超声诊断科,广东 汕头 515830;2 汕头市潮南民生医院,广东 汕头 515830)
目的 分析腱鞘巨细胞瘤声像图特征,探讨高频彩超对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 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腱鞘巨细胞瘤的二维和彩超表现,观察肿块分布位置、大小、形态、回声、血流信号及周围组织回声改变等,并与手术病理资料结合分析。结果 ①肌腱或关节周围实质性或液实性低回声肿块。②大部分回声均匀,少数内见液性暗区。③边界清楚,未见包膜,弥漫性分布者边界不清楚。④9例为单结节,2例为多个结节互相融合。⑤2例周围骨质凹陷性改变。⑥大部分肿块内见丰富彩色血流信号,小结节内仅见星点状血流或无血流信号。结论 高频彩超为无创、重复性强,实时观察及相对廉价的检查方法,为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与周围组织关系及术前评估提供丰富信息,可作为腱鞘巨细胞瘤诊断的首选方法。
腱鞘巨细胞瘤;高频彩超;肌腱
腱鞘巨细胞瘤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关节病变,主要累及关节滑膜、滑液囊和腱鞘,又名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增生性滑膜炎等[1]。有学者认为是炎症反应性病变,目前多数学者将其视为具有局部侵袭性的良性肿瘤[2]。通常为单一关节受累,好发于膝关节,其次为髋、踝、肩、、肘、手和腕小关节及跖趾等关节[1]。发病缓慢,病程长,多数临床表现为触及关节周围无痛性肿块就诊,症状轻,进展缓慢,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或部分关节活动受限。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二维高频超声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特征,探讨高频彩超对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2月至2012年7月期间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腱鞘巨细胞瘤的超声声像图及血流信号。其中男4例,女7例,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45岁,病程多为半年内,病变3例位于膝关节,4例位于跖趾关节,2例位于腕部,1例位于手指关节,1例位于踝关节,多数病例以无症状局部肿块就诊,2例为关节肿痛就诊,其中一例自述病变部位有外伤史。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IP IU22、HDI5000和GE E8彩超检查仪器,频率为5~13MHZ,采用骨骼肌肉预设检查条件。探头直接置于肿块表面,对肿块及周边进行多切面扫查,二维超声观察肿块分布位置、大小、形态、回声及肿块与周边肌腱、骨骼、关节的关系。彩色多普勒(CDFI)观察其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情况。
2 结 果
2.1 二维声像图特征
本组11例患者中均发生在关节或肌腱周围的实质性低回声肿块,单发结节者9例,2例为多发结节。肿块最小约14mm×11mm,最大约57mm×36mm。形态规则10例,1例形态不规则(图1),7例回声均匀,3例肿块内可见液性暗区,11例均未见强回声光点光斑,2例肿块周围骨质凹陷性改变。
2.2 肿块内及周围彩色多普勒特征
9例肿块内或周围可见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Vmax最高达52.8cm/s(图1),平均14.3 cm/s,平均RI为7.1,4例可见丰富彩色血流信号,2例未能测及。
2.3 术前超声诊断
图1 位于膝关节旁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声像图(肿块内可见丰富彩色血流信号,瘤体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7例考虑腱鞘巨细胞瘤可能,1例考虑纤维瘤或分叶状瘤(图2),1例考虑腱鞘囊肿,1例考虑血管球瘤或腱鞘巨细胞瘤,1例不排除滑膜肉瘤。
图2 右手食指腱鞘巨细胞瘤,超声检查误诊为纤维瘤(瘤体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内见线状彩色血流信号)
2.4 手术及病理
病理均证实肿块为腱鞘巨细胞瘤,肿块大体标本为椭圆形或分叶状团块,以灰白色鱼肉样物为主,部分可见纤维组织包绕。
3 讨 论
3.1 起源、病理及分型
腱鞘巨细胞瘤Chassaignac于1852年首次报道手指结节性病灶,1865年Simon报道了 种病变呈局限性,1909年Moser又报道这种病变呈弥漫性,1941年Jaffe将本病归于炎性病变,还有学者认为它是肿瘤,并且有良恶性之分[3,4]。在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除含有多核细胞外,尚含有滑膜细胞、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泡沫状组织细胞,故其名称繁多,如良性滑膜瘤、滑膜黄色纤维瘤、瘤样滑膜组织增生、色素结节性腱鞘炎、结节性腱鞘炎等,结节内细胞及血管成分十分丰富,而胶原纤维少,故其CDFI往往血流信号较丰富,本组11例就有4例表现丰富血流信号。腱鞘巨细胞瘤根据其表现方式及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局限性及弥漫性两种[5]。局限性指仅在关节滑膜某处呈单发结节,多发生于小关节,弥漫性者关节滑膜增厚,多血管,外形呈息肉状,结节互相融合可形成较大肿块,很少发生钙化[6]。本组11例中2例为弥漫型,9例为局限型,弥漫型2例均发生于膝关节。
3.2 超声声像图特点
关节、肌腱周围低回声肿块,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楚,内回声均匀,可见液性暗区,未见钙化,多发者形态不规则,呈多结节融合状,部分可向关节腔内突出,邻近关节或肌腱组织回声略增强,周围骨质可有凹陷性改变。CDFI肿块内或周边多数可见彩色血流信号,部分呈丰富血流信号。
3.3 鉴别诊断
腱鞘巨细胞瘤应注意与腱鞘囊肿、神经鞘膜瘤、神经纤维瘤、血管球瘤、滑膜肉瘤等病变相鉴别。本组3例术前超声诊断就误诊为腱鞘囊肿、纤维瘤或分叶状瘤,滑膜肉瘤。腱鞘囊肿常见于手腕部,与肌腱关系密切,但其为囊性肿物,壁薄光滑,囊液粘稠时内可见细小光点回声,肿块内无血流信号,神经鞘膜瘤与神经纤维瘤,往往仔细扫查可见瘤体两端分别与神经干相连,肿块处探头加压引起外周神经刺激症状有助于诊断。血管球瘤临床症状明显,表现为间断性剧痛,其彩色多普勒表现为丰富的血流信号,呈“火球状”。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应与滑膜肉瘤鉴别,两者均可发生于膝关节、肘关节等大关节,腱鞘巨细胞瘤一般发生位置浅表,而滑膜肉瘤发生在深部软组织,滑膜肉瘤内部易出现液性暗区及钙化灶,可造成明显骨质破坏[7]。
综上所述,高频彩超对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确定病变范围、肿块与周围关节、肌腱的关系,随访病变化及术后情况以及指导穿刺活检等方面都有很高指导价值,与X线、CT、MR相比更为简便、实用,可做为腱鞘巨细胞瘤首选诊断方法。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26-427.
[2]龚向阳.肌骨系统疾病CT100例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室, 2001:194-195.
[3]Gezen F,Akay KM,Aksu AY,et al.Spinal 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a case report(Review)[J].Spine,1996,21(5):642-645.
[4]Dimeco F,Rizzo P,Li KW,et al.Pigment villonodular synovitis of the spine .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Neurosurg Sci,2001,45(4):216-219.
[5]李景学,孙鼎元.骨与关节X线诊断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384-386.
[6]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2001:193-196.
[7]胥少汀,葛宝丰,许印坎.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379-1380.
R738
:B
:1671-8194(2013)08-02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