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的平民化——介入公共空间的发展
2013-06-21李晓博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李晓博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0 )
“装置”,从字面上理解看,含有“装配”,“安装”之意。但它被引用到艺术领域里则是指对人工制品,工业品或是自然界中的现成品进行加工,选择,挪用。装置艺术和传统的架上艺术相比,显然是“小字辈”。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它在当代艺术中显示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装置艺术的表达媒介形式
装置艺术的成长也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纵观其发展史,装置艺术最早是已现成品的艺术形式展出,如杜尚的《泉》。我们在这里更多的是谈到装置艺术的后现代特征,装置作品中有许多立体构成的烙印。从概念上来说,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它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装置艺术中同样也包括对材质的追求和探索。
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科技成果的出现,装置艺术材料的不断创新,现在的装置艺术多媒体化与运用方式的综合化日趋明显。在传统艺术中,艺术家通过架上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表达的媒介方式是唯一的,即颜料的运用。颜料以涂抹的方式附着在作为“辅助性的媒介材料”的某种物质表面上。它所呈现的是二维空间的视觉形式,绘画以二维的媒介形式来模拟存在于三维空间的自然现象,有的甚至是多维空间。而装置艺术中,艺术家们把现实生活中一些很普通的材料,通过艺术构想而升华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材料,以这种媒介材料直接地构成的空间形式。由于不断的发展,这种媒介方式成为当代艺术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喜欢采用的艺术表现话语之一,材料现成品世界成了艺术家们创作的天地。因此创作者最重视媒介材料的潜在艺术表现力,重视对其艺术表现可能与它原有的生活意象之间的关联。生活中很多简单的日常用品和一些工业用品成为艺术人文精神与创造精神的载体。正如Herschel Chipp说到:“表达媒介的活跃是艺术造型创造的首要之务。‘应该表达些什么’这个问题永远可从这个条件上预见。想法只有在表达媒介的帮助下才能实现,而其固有的特色必须确实感受到,了解到,才能成为想法的传递者。”这正说明了在装置艺术中艺术与生活,艺术感受与实在世界的一种关联。
二、装置艺术的特征
装置艺术品,如前面所说,它是对生活中的现成品,进行加工利用处理,人们对这些材料是熟悉的,很生活化,另外它也没有什么技法上的表现,不像绘画中的笔触,构图,色彩,线条等明显带有画家自己个性痕迹的表现形式。因而许多欣赏者在看完作品后觉得很突兀,作品表达太过于平淡和抽象,时常发问:“这也是艺术吗?”,似乎人人都可用如此简单的东西进行创作。这样一来,装置艺术突破了人们惯常的而单向的思维框架,是对传统艺术规范信念的冲击与解构。
装置艺术还表现了一种前卫性,大多数的装置艺术作品表达的思想都是对社会生活的批判,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对两性,对家庭,对政治,在这里举一例子,国内一位女艺术家陈妍音的《一念之间的差异》,通过对玫瑰花输液这一行为表达出艺术家对生命与爱情等问题的关注与感慨。艺术家们敏锐的观察力将这些在平常生活中被我们所忽视和社会道德的尖锐问题揭露出来,由此也被打上了“前卫”的烙印,这一点在国内更为突出,当然如今也越来越多的作品表达了一些美好的情感,如:环境保护,世界和平。也正是因其独特的特殊性,从而观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或是主动,或是被动的参与到装置作品的审美过程中,体会作品的意义所在。
(图一)
有些作品的展示需要联系一定的展览环境,这时就需要观众的参与,置身于作品之中才能感受到其作品的奇幻或者是强烈的震撼力。不仅如此,更有些作品需要观众们亲自动手,身体力行的来参与。这点在如今很流行的video装置艺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艺术家迪特.佛罗斯(Dieter Forese)在他的作品《不是“大间谍”的模特儿》中使用了摄象机,电视等监视技术,当观众进入装置环境后,他们的身体出现在监视器上。在这件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观众成为了表演者。这一手法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所效仿。作者,作品,观众三者共同协同,共同交流,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也就真正达到了作品的意义所在。因此也有人得出观点:装置艺术的意义产生与在观念的体验和在观众的参与之中,即交互性与参与性。
三、装置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
从装置艺术作品呈现的方式在早期六七十年代,装置艺术作品呈现的方式是利用展览馆现成的空间,然而到了九十年代,艺术家们并不满足现成的空间,而是“改建”室内空间,或者是另外新建一建筑物。装置艺术正从室内渐渐走向室外。在美术馆或展览会的地面上摆放作品,虽然已经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欣赏方式,即作品挂在墙上,但是仍有一定的限制,如:场地,环境等。博物馆从某种程度来讲已经把艺术与生活隔离开了。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装置艺术越来越走向公共化,直接进入生活。艺术家们本着一种为大众服务的精神,来推广自己的作品。有些室外装置与雕塑的形式结合起来出现,有的建成奇异的园林,有的又像梦幻世界的建筑,有的则用来装饰大楼外墙,
真正成为人们可观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环境。Anish Kapoor是一位英国著名的雕塑家,他那件著名的地铁站入口处作品(见图一)全反射面的不锈钢材料及独特的外形设计,既是一件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品,又是具有功能实用性的建筑物。这座地铁站,让人得以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观看城市,其扭曲又真实的映射里面,包括了形形色色的人们的身影。像类似这样的作品在国内是还没出现的,城市中的人们在上下班的路上也可以放松下心情,在地铁站里找到别样的乐趣。这种把公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例子是值得我们国内的艺术家学习的。与公共空间的结合不仅在一方面达到了推广艺术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公众的心理,有体验美,审美的过程。另外德国艺术家CARSTEN HÖLLER在泰德现代博物馆一个名为“Test Site”的作品。(见图二)梯子在展览的场地里螺旋“上升”,丰富的表达了人们一种在平静状态下的心理体验过程,试想一下,如果人们从梯子的最高端处向下滑行,上下距离巨大的落差和蜿蜒的路径,一定会带来生理上的恐慌,当然也有的人体验到了一种刺激的过程。这件作品另外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独特的造型与空间的有效利用,梯子与展览馆的空间结合,与每一楼层的契合,观众可以在梯子的高处,中间部分都可参与体验,也达到了一种游戏放松的过程。说到这里,装置艺术品和雕塑的概念似乎有些混淆,其实不然,根据以上的作品分析,装置艺术所构建的场域是面向时空,作者,观众开放的,观众的参与建立的个人真实的体验是雕塑这一表现形式所不能带来的。但两者都可归纳为公共艺术当中,当然如果同样一件雕塑作品放置在私人空间当中和公共空间当中,它们的属性是不一致的。放置在私人空间当中,我们便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公共空间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即公共空间艺术活动场所的开放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场所公众的开放性。它对处于此空间当中的所有观众都具有开放性,公共艺术的欣赏是一种社会审美的过程。
(图二)
四、装置艺术在国内的现状
装置艺术在国内正如火如荼的成长起来,许多国际大展中也不乏华人艺术家的身影。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急速发展,装置艺术在国内由之前的“地下或半地下”状态,到现在慢慢的合法化,公开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区域中心,装置艺术进入繁荣期,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开放与进步。艺术家们多样的结合方式:有的与影像媒介结合,有的注重现成品的运用以表达个人的生活经验,还有一些画家和雕塑家运用装置艺术的方式等。装置艺术,它所反映的,仍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艺术家的日常生活经验。由于装置艺术不具有平面绘画那样的商业前景,所以在收藏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境,空间要求的苛刻性和大多数买家传统收藏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装置被收藏的可能性。然而在欧美,早在20多年前就出现了专门的装置艺术美术馆。装置艺术在最大程度上能够激发人与空间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挑战性。国内的装置艺术还需要向西方国家进行大量的学习,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国际展览体制的接轨,及政府部门和社会的投入,重视程度。这些都能给装置艺术带来更光明的前景。
结语
在西方国家,装置艺术把展览的场所搬到室外,移进翻修的民居、废弃的厂房、简陋的仓库,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具有艺术普及的意味,把艺术带给那些几乎不进画廊、美术博物馆的劳动人民。同时,装置艺术还反对美术博物馆用象牙之塔把艺术与生活隔离。它不仅“平民化”,还直接进入生活。装置与建筑的结合,即有装饰的作用,也向参观者展示城市的美。也许以公共空间的展出是装置艺术最好的出路,而真正富有艺术魅力,充满艺术精神的东西,也一定会在艺术的殿堂里找到自己的合适职位,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或早或迟……
注释:
1.Herschel Chipp著 余姗姗译 《欧美现代艺术理论》③–我们向何处去?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P176,177
2.贺万里著 《后现代与当代中国的装置艺术》,中国美术家网http://www.artist.org.cn 访问时间2013-3-14
3.张念潮著 《现成物象与艺术》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P146
4.徐淦著 《装置艺术》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P44,45
5.殷双喜著 《边缘状态与文化关注:90年代的装置艺术及实验性雕塑的创作和展览》,当代艺术论坛http://www.zhuor.com/bbs/index.php访问时间2013-3-15
6.徐俊著 《亟待走出市场困境的装置艺术》 中国美术家网http://www.artist.org.cn访问时间2013-3-15
[1]胡志颖.《西方当代艺术状态》.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01-01.
[2]顾丞峰.贺万里.《装置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倾向丛书》.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06-01.
[3] 徐淦.《装置艺术——西方后现代艺术流派书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01-01.
[4] Herschel Chipp .余姗姗译.《欧美现代艺术理论》.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01-01.
[5](美)金莱文.常宁生.邢莉.李宏译.《后现代的转型》(西方当代艺术批评)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01-01.
[6](法)Jean-Luc Chalumeau 陈英德、张弥弥译.《西方当代艺术史批评》北京:艺术家出版社, 200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