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淀成本视角下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发展绩效

2013-06-14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资源型转型成本

汤 吉 军

(吉林大学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长春 13001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自然资源开发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引擎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以开发某种优势自然资源为主的单一资源型产业。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化,单一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因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出现资源型产品市场需求下降、价格下跌、经济增长乏力、居民收入下降等衰退现象,也直接影响了这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一些依靠单一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产业转型更加困难,发展接续产业的空间也非常小,已经出现所谓的“资源诅咒”或“荷兰病”问题。根据中国矿业协会的统计,中国目前已经形成390 多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其中,20%的资源型产业处于成长期,68%的资源型产业处于成熟期,12%的资源型产业处于衰落期。全国约有400 多座矿山已经或者将要闭坑,约有50 多座矿城资源处于衰减状态,面临着严重资源枯竭的威胁,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省的大庆、河南省的平顶山、山东省的枣庄、山西省的大同、甘肃省的白银、四川省的攀枝花等城市均面临如何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

事实上,在许多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或地区,财富的增长都与自然资源开采密切相关,而经济增长和繁荣又会导致私人或政府对自然资源开发、加工和运输等进行更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由于这些投资具有显著的沉淀成本性质,因而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它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中国资源型产业中,大中型国有企业比重大、重轻产业比例大以及社会性负担较重等特征,进一步阻碍了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微观经济学应用到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上可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要素具有充分流动性,依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完全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不会带来任何调整或转型障碍[1]。显然,这种假定难以在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中得到满足。由于沉淀成本的普遍存在,无论在自由放任的市场还是在受管制的市场中,都可能导致严重或持久的资源配置扭曲,包括投资不足、投资过度或产业刚性等[2],它也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3]。这一特点在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而也成为我们研究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此,本文从资源型产业所面临的沉淀成本入手,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刚性和调整滞后等经济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资源型产业沉淀成本的形成条件

在经济学中,生产成本通常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与产量的变化无关,可变成本则与产量的变化有关。固定成本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如果生产停止,这部分成本能够被消除掉;另一部分是尽管停止生产(或说生产产量为零),沉淀成本仍然存在[4]。沉淀成本是指承诺之后无法通过转移价格或再出售价格得到完全补偿的那些成本。通常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承诺的投资成本无法通过转移价格或再出售价格得到完全补偿的那些成本;二是指契约安排下权利承诺,一旦终止无法得到补偿的那些利益,也会产生沉淀成本。

为了具体说明资源型产业沉淀成本的现实状况,我们将前者称为经济性沉淀成本,后者称为契约性沉淀成本,尽管这种分类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对于资源型产业来说,经济性沉淀成本和契约性沉淀成本是普遍存在的,对此进行分析也能更深入探寻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困难所在。

1.资源型产业经济性沉淀成本的形成

其一,专用性资产会形成经济性沉淀成本。投入企业的生产性资产,由于只能用于特定的生产和服务,在企业退出某一产业而进入另一产业时,这些资产很难随企业被带入所进入产业并接续发挥作用,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相当分散,沉淀在各产业中的资产又有相当大的规模,使得资源型产业转型面临更大困难。按照威廉姆森[5]对专用性资产划分可知:(1)设厂位置专用性,例如,在矿山附近建立炼钢厂,有助于减少存货和运输成本,而一旦厂址设定,就不可转作他用,若移作他用,厂址的生产价值就会下降;(2)物质资本专用性极强,设备和机器的设计仅适用于特定交易用途,在其他用途中会降低价值;(3)人力资本专用性,在人力资本方面具有特定目的的投资,当用非所学时,就会降低人力资产的价值;(4)特定用途的资产,是指供给者仅仅是为了向特定客户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而进行的投资,如果供给者与客户之间关系过早结束,就会使供给者处于生产能力过剩状态。资源型企业需要投入生产性资产,如矿产地质勘查、开采以及加工所投入的物质资产、人力资产等,由于专用性较强,从原产业退出时大都难以回收投资成本。

其二,有些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即使不具有专用性特征,但是因资产市场不完善,特别是信息不完全造成阿克洛夫[6]所说的“柠檬问题”现象,也不能按照正常折旧后的价值出售。这些无法回收的资产价值也是产生沉淀成本的重要来源。

其三,区位偏离也是沉淀成本的重要来源。资源型产业依资源而居,大多位于内陆、边远、荒漠地区,远离交通干线,远离工商业发达地区,远离国内、国际市场,区位条件较差。为了摆脱区位偏离,需要投入运输网络和基础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路、铁路、电信系统以及非交易的设施,虽然这些投资本身并不一定是沉淀成本,但这些投资都具有厂址区位专用性,因距离原因难以移动到其他地区,从而产生沉淀成本。

2.资源型产业契约性沉淀成本的形成

其一,劳动市场不完善会造成契约性沉淀成本。由于劳动市场发展缓慢,而且很不规范,国有企业职工在从这些资源型产业退出时,借用现有的劳动市场实现大规模退出企业职工转移,其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信息不完全所导致的交易成本是阻碍职工流动的重要因素。

其二,资本市场不完善会造成契约性沉淀成本。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不发达,信息更加不完全,资本价格无法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从这些资源型产业退出时,不能很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实现退出企业资产的迅速转移或变现。因此,需要借贷和资本供求者支付巨大的搜寻、签约和履约等交易成本。

其三,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会导致契约性沉淀成本。由于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国有企业从某些产业中退出时,无法将原有企业部分离退休职工转交给社会,而必须自己承担这部分职工医疗、住房和养老金等成本。换言之,资源型产业的国有企业面临“企业办社会、债务负担和冗员负担”三大障碍,一并产生显著的契约性沉淀成本,并阻碍资源型产业的顺利转型。企业办社会是就业、福利和保障三位一体的体制,不能随便解雇职工,如果解雇工人,需要承担身份置换成本。冗员问题与企业办社会密切相关,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职工很难自由退出,因为身份一旦变化,福利、就业和保障将会丧失。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不仅将失去工资,还会失去福利和保障利益。如果不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职工流动会产生大量的契约性沉淀成本,也会阻碍资源型产业的经济调整。

由此可见,一方面,资产市场不完全;另一方面,契约不完全,所以,资源型产业不仅面临因资产专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带来的经济性沉淀成本,而且还面临着因国有企业“三座大山”——企业债务、冗员和企业办社会等产生的契约性沉淀成本。一旦资源型产业发生转型,不仅会出现巨大的经济性沉淀成本,还会丧失掉职工的就业工资、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契约性沉淀成本,因而它们一并会阻碍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沉淀成本与资源型产业动态投资分析

其中,Kt是在时间t 的物质资本数量,a 是物质资本折旧率。我们理解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便可以理解其进入与退出行为。

在时间t,经济主体的利润函数为лt=R(Kt)-C(It),其中,R(Kt)为总收益,C(It)为总成本,将等式(1)放到成本函数中会产生лt=R(Kt)-C[Kt-(1-a)Kt-1],经济主体的利润约束为:

正如上文所述,沉淀成本很容易出现,为此,我们假设投资的边际成本总是大于负投资的边际成本。换言之,获得资本的成本总是大于废弃的价值,二者之间的差额便是沉淀成本。

当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其最优原则是:

其中,P 是产出价格,MPI 是投资品的边际价值产品,MCI 是投资品的边际成本。这是标准的新古典竞争结论。

当物质资本投资是部分沉淀时,这一决策规则对物质资本配置有什么意义?

沉淀成本与资源型产业投资行为

在图中,横轴表示投资,右侧为正投资,左侧为负投资;纵轴表示投资或负投资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如果S=s,即SS 曲线与ss 曲线重合,表明没有沉淀成本,投资者完全受外界条件的变化而瞬间变化,一旦亏损,经济主体会立刻进行负投资;反之,一旦有利可图,经济主体会立刻进行正投资,这是标准的新古典竞争模型。然而,如果S >s,至少部分成本沉淀,一旦产品市场价格发生变化,将偏离标准的新古典经济结论。具体分析如下:

(1)沉淀成本将使经济主体没有任何激励参与资本市场。例如在投资行为Ⅱ中,此时产品市场价格已发生变化,不会发生任何投资发生,既不正投资也不负投资。

(2)沉淀成本可以产生不可逆行为和滞后效应。滞后效应以不可逆效应为特征,例如,考虑经济主体在时间t 处于投资行为Ⅱ,在时间t+1 处于投资Ⅰ,在时间t+2 需返回投资Ⅱ。这个经济主体在时间t+1 进行投资,在时间t+2 不会进行负投资,尽管他事先知道在时间t+1 需要返回时间t+2。这是因沉淀成本会带来调整障碍。

(3)在发生沉淀成本的情况下,信息不完全对投资有不利影响。在有沉淀成本的情况下,意味着后来的负投资需要承担沉淀成本:沉淀成本越大,面对的可能性越大,投资的负激励越强。同时也意味着信息不完全和沉淀成本对投资有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企业进入。

(4)与第三种含义相关的是,进入要求进行投资,沉淀成本和信息不完全相互作用对进入(投资)产生负面影响。换言之,沉淀成本和信息不完全构成了企业的进入障碍。如果信息完全,不会产生进入障碍。只有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投资者害怕投资成本无法得到补偿,才会造成投资不足现象。

(5)沉淀成本对退出有阻碍。在发生沉淀成本的情况下,投资者将面对后来再投资或重新进入的沉淀成本:沉淀成本越大,面对的沉淀成本可能性越大,负投资(退出)的激励越小。这表明信息不完全和沉淀成本将减少企业负投资和退出的激励,构成退出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投资过度现象。

需要强调的是,将契约性沉淀成本纳入分析框架,并不改变我们的基本结论,它的作用只是扩大了沉淀成本的范围,增大了经济主体结构刚性调整的空间,增大了经济主体的退出和进入障碍,使产品市场价格信号难以发挥作用,从而使企业正投资的边际成本曲线由SS 变为S1S1曲线,负投资的边际成本曲线由ss 变为s1s1,资产的沉淀区域扩大为S1s1。

由此可见,在没有沉淀成本的情况下,不论信息是否完全,只要依靠产品价格信号,资源便能够有效地得到优化配置。同样,在信息完全条件下,沉淀成本也不会发生任何经济问题,都可以得到优化配置。然而,由于沉淀成本普遍存在,又由于信息不完全,所以沉淀成本会构成企业投资激励(进入)和负投资(退出)的基本障碍,也会影响资源型产业的优化配置,这也成为研究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切入点。

四、资源型产业沉淀成本管理举措

通过上面的微观经济模型扩展可知,沉淀成本对资源型产业转型有不利的影响,会严重影响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发展绩效。我们知道,在没有沉淀成本的情况下,任何不确定性问题都不会给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经济问题,资源都可以毫无成本损失地自由调节。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由于资产专用性和交易成本普遍存在,沉淀成本也是普遍存在的。此时,沉淀成本会受到产业结构、市场供求等影响,很难瞬间发生调整,从而也会严重阻碍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中国的资源型产业来说,沉淀成本更为显著。只有较好地解决了沉淀成本,才能创造出自由进入和自由退出的市场环境。因此,管理或补偿沉淀成本是切断产业结构刚性或滞后效应的关键,也是加速资源型产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做到:

首先,完善产品市场和资产市场,理顺市场价格以达到补偿沉淀成本的目的。大力降低各类市场上的交易成本,保护产权、尊重契约自由,打破经济或行政垄断,促进生产要素在产业或区域间的流动,给各类资产提供更多的重新利用的机会,从而降低资产的沉淀成本。

其次,企业可以管理人力资本投资沉淀成本。例如,企业对于教育和培训投资可以减少人力资本专用性,避免出现政府干预,从而改进劳动力的流动。因为政府没有激励,即使有激励,也面临信息不完全,干预企业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本沉淀。更为重要的是,营销契约或垂直一体化非常显著,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节约有限理性,而且还会激励长期合作,减少机会主义,从而减少人力资本沉淀成本。在这些情况下,非市场制度如契约、一体化等要比市场配置资源更重要,这是因为契约在控制产品质量与管理时间、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更为有效。

再次,建立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那些企业无力提供培训和实施再就业的职工或者不具备再就业条件的职工,应由国家及当地政府建立资源型产业转轨专项职工社会保障基金,以保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例如,建立私人保险或政府保险、社会安全网以及价格支持计划等。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因职工流动而产生的契约性沉淀成本。

最后,在资源型产业转型过程中,政府除了对资源型产业给予税收减免或加速折旧等政策以外,最简单的例子是尽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产交易效率。政府通过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承担教育、培训以及研发和市场信息投资的成本也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因为研发与信息搜集对于私人主体会产生沉淀成本,政府承担了这一成本,就可以减少企业的沉淀成本,有助于企业进入。此外,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可以直接承担或采取援助手段契约性沉淀成本,从而有助于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建立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

由于资源型产业的沉淀成本十分显著,一方面应该大力完善各类市场制度和价格体制以达到降低沉淀成本之目的;另一方面由于有些经济性沉淀成本很重要,却无法完全依靠市场制度进行化解,所以非市场制度也很重要。例如,企业可以签订长期契约或垂直一体化、甚至所有权结构调整等等,以提高经济效率和资本利用率,促进沉淀成本的回收。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也应该将经济政策着眼于补偿沉淀成本,特别是契约性沉淀成本,以利于各类资源的退出与进入。总之,资源型产业转型的根本在于加强沉淀成本管理,克服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不仅要依靠市场制度和非市场制度,也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以促进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惟其如此,才能加速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避免所谓的“资源诅咒”与“荷兰病”。

基于沉淀成本视角,本文通过运用一个含有沉淀成本的动态投资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资源型产业转型所面临的退出障碍和进入障碍,并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一是有沉淀成本的投资模型与标准的新古典具有资源充分流动性的竞争模型的差别,进一步证明沉淀成本是资源型产业产生产业刚性或进入与退出障碍的最根本经济变量,自由放任的政策失灵,从而需要理论创新;二是根据给定投资决策的环境,资源型产业经济性沉淀成本和契约性沉淀成本相对显著,严重影响资源型产业顺利转型,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变量;三是加强沉淀成本与不确定性管理,通过降低沉淀成本来促进物质资产和人力资产自由流动,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市场制度和非市场制度,还需要依靠政府干预,特别是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等。对于资源型产业而言,只有将政策的目标锁定在降低或管理沉淀成本和不确定性上,才能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最终为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而,不确定性、沉淀成本和策略博弈必然成为资源型产业转型的重要经济变量,也是非市场行为出现的一种理性反应。

[1][英]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Dixit A,Pindyck R S.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M].MIT Press,1994.

[3]Sutton J.Sunk Costs and Market Structure:Price Competition,Advertis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centration[M].MIT Press,1991.

[4][美]杰弗里·佩罗夫.中级微观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Akerlof G.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

猜你喜欢

资源型转型成本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转型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沣芝转型记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