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2013-06-14邓连瑞徐江霞龚初平

山东医药 2013年10期
关键词:瓜氨酸二者类风湿

邓连瑞,徐江霞,漆 坚,龚初平,霍 颖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南昌33000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以滑膜慢性炎性增生、关节软骨和骨质进行性不可逆性破坏为特征。如不及时诊治,患者2年内即可发生不可逆的关节破坏或畸形[1]。因此,早期确诊并及时干预治疗对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关节侵蚀破坏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对RA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X线检查及类风湿因子(RF)检测,但据此标准确诊者常已出现骨关节破坏,丧失最佳治疗时机。近年研究发现,RA患者血清中存在特异性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可作为RA诊断及病程评价的血清免疫学指标[2]。基于此,本研究检测了118例RA患者、112例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和12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抗CCP抗体和RF,以探讨二者对R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2011年本院门诊及住院RA患者118例(RA组),男33例、女85例,年龄16~75(55±12)岁,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修订的RA诊断标准。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非RA自免组)112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4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26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20例,骨关节炎(OA)21例,硬皮病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5例,系统性硬化症4例。正常对照组120例为同期本院体检的正常人群。各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采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血清抗CCP抗体检测采用ELISA方法,试剂盒由欧蒙(德国)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提供,cutoff值设定结果>5 U/mL为阳性;血清RF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使用SIEMENSBNP特定蛋白自动分析仪检测系统测定,RF>20 U/mL为阳性。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四格表计算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两样本间比较用 t检验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抗CCP抗体、RF检测结果 见表1。RA组抗CCP抗体、RF及二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其他两组(P均<0.05)。

表1 各组抗CCP抗体、RF及二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比较[例(%)]

2.2 RA患者抗CCP抗体与RF的相关性 见表2。经交叉分类资料的χ2检验分析发现,抗CCP抗体与RF呈正相关(P<0.05)。

表2 抗CCP及RF在RA中分布及相关性(例)

2.3 抗CCP抗体、RF及两者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价值比较 见表3。通过三组样本综合分析,RF诊断RA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高于抗CCP抗体(P均<0.05);抗CCP抗体对诊断RA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RF(P<0.05或<0.01);抗CCP抗体和RA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抗CCP抗体、RF(P均<0.01);抗CCP抗体和 RA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阴性预测值高于抗CCP抗体、RF两项检测指标单独应用,且比单用RF提高了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P均<0.05)。

表3 抗CCP抗体、RF及二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

2.4 ROC曲线分析 以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修订的RA分类标准为金标准,根据诊断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绘制抗CCP及RF的ROC曲线,进行诊断试验效能评价。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提示抗CCP抗体和RF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优于抗CCP抗体、RF单独应用。见表4。

表4 各组ROC曲线下面积

3 讨论

现行RA诊断标准的血清学指标中,RF是抗IgG分子Fc片段的自身抗体,按免疫球蛋白类型可分为IgM、IgG和IgA型。RF见于70%的RA患者,主要是IgM类抗体,在其他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一些非结缔组织病如感染、肿瘤等疾病患者中亦可升高,故特异性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自身免疫疾病研究的进展,人们又发现了 AKA、APF、AFA等多种RA相关自身免疫相关抗体,其诊断RA的特异性较RF明显提高,且多种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更高。但这些抗体测定所需的抗原成分不易获得和纯化,造成结果稳定性差、误差较大。由于上述抗原成分都含有共同的瓜氨酸肽成分,因此Schellekens等[2]将2个丝氨酸替换为半胱氨酸,形成与β转角类似结构的二硫键,构建了19个氨基酸组成的瓜氨酸肽链的合成CCP,并建立以此为抗原的ELISA检测方法,其对RA诊断的敏感度为45%~85%,特异性为 90% ~97%[3]。

本研究结果显示,抗CCP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5%、74.29%,RF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9%、61.14%。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和非RA自免病组,RA组抗CCP抗体与RF的阳性率均有统计学差异,表明二者均可用于RA的诊断,且抗CCP抗体的特异性明显优于RF,与文献[4]报道一致。抗CCP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较低,其原因可能是合成肽链中仅包含部分抗原表位,而RA患者细胞骨架成分中存在含瓜氨酸分子的不同抗原表位,以致血清中免疫应答产生的抗CCP抗体存在异质性,只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相应的CCP抗体发生结合[5];另外,也可能与机体的免疫状态相关,抗CCP抗体对诊断活动性RA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稳定期敏感性降低[6]。

本研究经相关性分析显示,抗CCP抗体与RF存在相关性,与文献报道一致[7],但相关性较弱,说明二者对RA的诊断虽然具有一致性,但在RA中的反应性及诊断效能存在差异。抗CCP抗体的特异性较RF高,并且与R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互补[8]。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RF,即两者中任一项阳性作为RA筛查指标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单独应用RF显著提高。进一步采用ROC曲线来评价二者单独及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抗CCP抗体、RF及二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提示均具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并且二者联合检测的临床诊断效能优于单用抗CCP抗体和RF。

总之,抗CCP抗体是具有高特异性和一定敏感性的免疫学检测指标,可以作为辅助诊断RA的一个重要指标,与RF联合检测可提高对RA的诊断效能。

[1]陆竟秋,张林杰,徐胜前,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质疏松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4):499-501.

[2]Schcllekens GA,Visser H,Jong BA,et al.The diagnostic properties of rheuma 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 recognizing a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J].Arthritis Rheum,2000,43(6):155-163.

[3]Coenen D,Versehueren P,Westhovens R,et al.Technical and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6 assay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rotein/peptide antibodies in the diagnos is of rhcumatoid arthritis[J].Clin Chem,2007,53(3):498-504.

[4]朱晓红,彭俊华.抗环瓜氨酸肤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2009,12.37(6):1041-1043.

[5]Nicola B,Giovanni M,Elio T,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anti-citrulline antibody assa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Clin Chem,2001,47(2):1089-1093.

[6] Arroyo-Villa I,Bautista-Caro MB,Balsa A,et al.Frequency of Th17 CD4+T cells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a marker of anti-CCP seropositivity[J].PLoSOne,2012,7(8):e42189.

[7]杨春莉,裘宇容,周芳,等.对比检测血清中抗环瓜氨酸肤抗体水平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8):1277-1279.

[8] Zintzaras E,Papathanasiou A,Ziogas DC,et al.The reporting quality of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anti-CCP antibod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its impact on diagnostic estimates[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12,13(1):113.

猜你喜欢

瓜氨酸二者类风湿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血浆L-瓜氨酸和L-精氨酸浓度分析方法建立及应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瓜氨酸化反应研究的最新进展
瓜氨酸血症II型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
藏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8例
瓜氨酸的药理作用及生产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