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态度调查研究
2013-06-14严兆府
严兆府
(塔里木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语言态度是指在双语和多语社会中,由于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的认识 或做 出 的 评 价[1](P89~90)。当 前,新 疆 高 校 已 成 为事实上的多语区,面对这种形势,从语言的社会心理角度探究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态度,从而总结出在英语学习态度上的特征,将为制定新时期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前景规划,为促进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笔者以新疆少数民族较为聚集的南疆高校:喀什师范学院、塔里木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为调查对象,于2011年9月~2012年1月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调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法、座谈会、个别访谈和观察法。调查中,综合运用语言学、民族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新疆高校不同特点的少数民族英语学习态度进行分析。问卷就少数民族上大学前的英语学习情况,日常生活、学习中使用英语情况以及对学英语的主观愿望作了调查了解。问卷内容涉及“您上大学前学习过英语吗?”、“您日常生活、学习中使用过英语吗?”、“您的朋友是否想学英语”、“您周围学英语的民族朋友多吗?”等问题。从总体情况来看,各少数民族由于上大学前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本民族语言、汉语的学习上,他们大多数在上大学前没学习过英语。但仍有36%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学过一些英语,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使用过或很少使用过英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为61%。调查结果显示,认定自己接触的民族朋友中想学英语的比例为84%,这些数据说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二、英语学习态度的多维度透视
本次的调查对象为母语非汉语的168名少数民族学生,在问卷被试的选择上,涉及到了不同特点的少数民族学生;在问卷内容的安排上,涉及到了被调查者对待本民族语、汉语、英语三语的不同态度(见表1)。笔者通过使用SPSS10.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第一,性别差异。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中,人们注意到语言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性别差异[2](P124)。调查对象中男生69人、女生99人。统计结果显示,男生在对待英语使用功能的态度上,虽然认为英语很有用的比例高于女生,但认为没有用的比例也高于女生;男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倾向低于女生;绝大多数学生迫切希望学校为民族学生适当开设英语课程,但男生和女生仍表现出了差异性,女生对学习英语的愿望较男生更为强烈。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上看,男性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所处的主导地位,这样男性习得第二语言的动力更强[3]。男性较之女性语言态度的开放度更大。但在语言学习的能力上,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比男性强,表现在词汇的记忆、句型的变换,表达的流利程度上。女性具有的这些潜质使其在英语学习上要优于男性。
表1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英语学习态度调查问卷
第二,学龄层次差异。本次随机抽样被调查的本科少数民族学生148人,其中预科生51人、大二41人、大三20人、大四19人、大五17人。调查得知,不同学龄层次的少数民族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有较大差异性,预科生对英语学习认识较浅、英语态度不够稳定;大二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并付诸行动;大三至大五的学生虽然对英语学习有较深刻的认识,态度也较为稳定,但随着学龄层次的增长,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付诸英语学习的行动上逐渐减少。
通过访谈了解到,预科学生由于进校时汉语水平较低,他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汉语学习中,对英语学习的认识还处于感性层面,多数学生主要是受周围同学影响才感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4](P10~11)。大二学生经过一年预科学习,达到学校对汉语水平的要求,并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学习技巧,对英语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大三、大四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上较为成熟,态度也较稳定。笔者通过对大五的学生访谈了解到,他们均承认英语学习非常重要,但是毕业在即,毕业论文、求职等问题给他们造成了较大的思想压力,而对于英语学习已不太关注了。
第三,院校差异。喀什师范学院属师范类院校,塔里木大学为非师范类院校。为使调查结果更具对比性,笔者将两校学生对每道题选择A 选项的人数比例作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师范院校,非师范院校的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和付诸学习实践更为积极。这与他们所在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有较大的联系。师范院校主要是培养师资,大多数民族学生就业目标是民族中学教师,而民族中学的教学和交际用语均为民族语言。因此,师范类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更多地关注于汉语和专业的学习,对英语学习从实用性上关注较少。而非师范院校在教育培养目标上具有多样性,主要是为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多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就业面也更为广泛,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就业压力大,非师范少数民族通过英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从而增强就业竞争优势。
第四,生源差异。调查对象中,新疆南疆生源(天山以南地区)少数民族125人,北疆生源(天山以北地区)少数民族43人。结果显示,北疆少数民族学生对英语的认识、评价以及付诸实践上均高于南疆学生。南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基础教育发展落后,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北疆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人口整体素质、思想观念较北疆落后。可见,来自于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英语学习态度更为开放。南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而北疆少数民族多为大杂居、小聚居或散居分布。从社会心理语言学角度来看,在民族聚居区本民族语言一般都保留得比较好,有本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字,使用也比较普遍,其母语感情倾向和语言忠诚更为突出;而在民族散杂区,本族语文的使用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局限,即使有本民族语文,使用范围也相对较窄[5],由于社会交往的需要,散居区的少数民族更乐于接受和学习本民族以外的语言。
[1]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黄和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韩亚文.语言习得中的性别差异探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5]王洋.新疆维吾尔族语言态度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