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如果有真来添加光彩

2013-06-10侯川

参花(上) 2013年5期
关键词:世德光祖报告文学

侯川

当年上大学时,读过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排除政治斗争的干扰和恐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潜心钻研数学,执着攀登数学的世界高峰,其形象及精神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近日,一次偶然的机会,和杨光祖在一起,他谈及《飞天》10月份的报告文学专号,并说自己写了一篇评论。当时听到报告文学,感觉似乎很遥远,很渺茫。不久,在杨光祖的博客中见到了他的评论文章《甘肃精神的文学表达——<飞天>10期报告文学专号读后》,因为是网络上的电子文本,再者尚未读到这期专号上的报告文学作品,也就走马观花地随便浏览了一下,其时并未产生清晰的认识和感想。前几天收到了编辑部寄来的本期《飞天》,一看目录,发现果然有杨光祖的那篇评论,便静下心来细细地阅读。及至读到他评论阎世德的《驻留在生命中无法遗忘的碎片》的文字,我竟然情不白禁地数次感到心里发涩,眼睛发潮。于是,读完之后又紧接着读阎世德以及其他几位作者的报告文学作品。

拜读这期《飞天》报告文学专集,感觉最有文学质量的倒不是哪篇报告文学作品,而是杨光祖的评论。评论而能让人心里发涩,眼睛发潮,这是何等的不简单啊!杨光祖紧紧抓住“报告文学”四字发论,很到位,很深刻。滕飞的评论也可以,但缺少批判意识,缺乏鉴别力,甚至对写得相当不错的阎世德的作品竟然只字未提,而对存在严重问题的作品,竟然大加推崇和赞赏,真是有些莫名其妙。《冉桂英》根本原因是缺乏写作主体意识,只知“报告”而忘记了“文学”。《铁人王进喜》先入为主的东西太多,只顾搬运资料、只顾码字而缺少内化,所以读来也就寡淡无味了。

在阅读阎世德的《驻留在生命中无法遗忘的碎片》时,几次由于心中伤感而不得不暂停一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上初中时背得滚瓜烂熟的句子,而今在杨光祖和阎世德这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伯乐与千里马之间水乳交融般的心灵契合。

本期《飞天》总共刊发了7篇报告文学作品,而杨光祖的评论中竟然用了整整两个版面的文字,评价鉴赏阎世德的作品。他那慧眼识珠的鉴赏力、火眼金睛的鉴别力以及庖丁解牛般的道心智慧,在他的评论中再次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万青的事迹感人,阎世德的文字亦很感人,文章零零碎碎,家长里短,可就在这种不急不慢的叙述中,王万青从纸上站起来了,那么形象,那么立体。阅读此文,我几次眼泪涌上,这里没有欺世的大言,也没有陈词和滥调,有的只是真情,作者真的是用心在写他笔下的人物。他不仅写活了一个上海知青,也写出了玛曲草原特有的味道,更写出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包容。”不多的文字,既谈到了“报告”的真实性,又注重了“文学”的形象性,而且还触及到深层的文化,可谓微言大义,包罗万象。

阎世德在他的这篇作品中写到,1978年恢复高考后,王万青面临考研究生、回大上海和留在玛曲、与妻子相伴的人生抉择时,内心也产生了相当剧烈的矛盾冲突:“我也思考了,可能我可以考上研究生,但是考上了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凯勒不可能跟着我走。草原上的人是不愿离开草原的,因为换一个生活环境,他们可能无法生存。所以如果我离开,这个结果,可能就是家庭破裂。”杨光祖对阎世德注重细节真实和善于内心开掘的写法极为赞赏。他这样评价道:“这里,我们看到了王万青的善良,而阎世德也确实不一般,他写出了人性的真实,没有那种为宣传而宣传的陈词滥调,套话成堆,废话一筐。”对阎世德的成功之处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对时下不少作家写作中常见的“为宣传而宣传的陈词滥调,套话成堆,废话一筐”的不良现象顺手一击,表现了杨光祖作为优秀批评家所具有的批判精神。

阎世德的作品中还写道:“2007年,一群城市里的大学生打算重走王万青当年的离乡路,去草原寻访他。‘王大夫,我们要从上海出发了,您有什么要带的吗?去之前,大学生摄制组拨通了王万青家的电话。王万青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有没有《新民晚报》?哪怕过期的也行!

‘40多年了,回上海的念头时时会涌上心头……王万青说,父母在世的时候,定期会给他寄来上海的《新民晚报》。在报纸上,他感受着家乡的气息。至今,他时常会想起上海的芝麻糖。父母去世后,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再看这份承载家乡味道的报纸了。离开故乡40多年,他依然渴望了解上海的点点滴滴。在拿到报纸的那一刻,王万青流泪了,他迫不及待地想从字里行间感受牵挂多年的上海,感受留存在记忆深处的家乡的气息。”

阎世德笔下的王万青,并没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奔放,也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洒脱,他的内心自然也有着凡夫俗子的那种牵念与纠结。王万青其实是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人。阎世德在他的这篇报告文学作品中,始终从王万青本身出发,在他的笔下,王万青是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对此杨光祖评论道:“这种对甘南的热爱,及对自己故乡上海的眷恋,才是王万青的真实可爱之处。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可能就是他的上海亲人没有到他工作生活的玛曲来了。但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可见,杨光祖对报告文学中人物形象的真实饱满极为重视。莎士比亚说:“美如果有真来添加光彩,它就会显得更美,更美多少倍!”有的作家在写作中,或者由于艺术素养的缺乏,或者别有用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游离于人物之外,好像他笔下的人物越虚浮飘渺,就越伟大光辉。其实他们的所作所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是抓住自己的辫子想离开地球。不管是阎世德在作品中表现王万青这一真实人物,还是杨光祖在评价鉴赏这篇作品时,他们都是深知这一基本的艺术规则的。

阎世德的《驻留在生命中无法遗忘的碎片》,在写作角度和行文基调上把握得恰到好处。人是朴朴实实的人,事是简单平凡的事,心是真情流动的心,话是发白肺腑的话。庄子日:“凡外重者内拙。”正因为阎世德能够从王万青这一独立的“人”本身出发,从他的内心深处出发,所以不管细节刻画,还是心理表现,抑或精神实质的揭示,都显得真实自然,于平凡中见至诚,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而杨光祖充分肯定这篇报告文学作品,可谓俞伯牙相遇钟子期,高山流水,道心相通。

(責任编辑 张海涛)

猜你喜欢

世德光祖报告文学
ON (a ,3)-METRICS OF CONSTANT FLAG CURVATURE*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陆光祖的器重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二人转艺谚:投师不如访友 访友不如偷艺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难忘的国庆节
日本藏万历世德堂刊传奇《水浒记》考述
空椅子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