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半喂入联合收割机适用性分布
2013-06-10纪鸿波王景阳
纪鸿波 王景阳 张 平
1 我国水稻联合收割机发展背景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3 000万hm2左右,约占耕地面积的33%,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由于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形复杂,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耕作制度、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地水稻的种植环境、收获方式存在较大差别。根据各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水稻种植特点,我国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边缘,南接南岭,北邻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个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个市县,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龙江、吉林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2 国内收割机现状
我国收获机械的发展先后经历了1991-1992年、1995-1998年和2006年三次发展高潮,每一次高潮都将我国收获机械产业推向快速发展。
(1)1991-1992年,小型联合收获机械的快速增长期。1990年我国共生产各种型号的收获机械10.71万台,比1978年、1980年、1985年的产量之和还要多,较1985年增长201%。其中联合收获机械发展更为突出,1991年和1992年的产量分别达到7 950台和12 862台,形成了我国收获机械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2)1995-1998年,收获机械总量持续攀升期。90年代中期,我国收获机械迅速发展,在经过1993年、1994年连续两年的下滑后,1995年收获机械产量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当年各种型号的收获机械总产量达29.84万台,相当于1978年年产量2.41万台的12.38倍。此后,1996年、1997年和1998年虽没有达到1995年的产量,但也始终维持在20多万台高位上,分别达到了23.39万台、29.28万台和20.67万台,4年累计销售103万台。
(3)2006年,以生产大中型联合收获机械为主的新阶段。2006年我国收获机械产量达到了34.01万台(其中联合收获机械13.75万台),是收获机械发展史上年产量最高的一年,形成了我国收获机械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水稻收获机械技术已经成熟,主流产品有三类:一是最早发展的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一般与大中拖配套,价格低廉,经济性好,但由于其对地表的破坏严重已渐遭淘汰。二是采取全喂入方式的自走履带式机型。通过性、适应性较好,经济性高,性能可靠,是我国独立发展的产品,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近年来出现了向大割幅发展的趋势,以满足跨区作业、提高效率的要求,适合中国国情,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打产品。三是水稻联合收割机市场上的高端产品——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目前我国市场上不仅有引进的国外产品,国内也有十几种产品,价格从十几万到二十几万不等,由于其适应高产、高秸和倒伏作物作业,且不破坏秸秆,便于秸秆再利用,很受农户欢迎;但一次性投资较大。
3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特点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是通过拨禾器将禾株扶正,由切割器将禾株从根部割断,通过输送链和脱粒夹持链共同作用,仅将割下的作物穗部喂入滚筒进行脱粒,脱粒后的茎秆完整地通过夹持链的出口排出,谷粒通过螺旋输送器输出,流入卸粮台上的粮袋中。由于滚筒的功率消耗少,籽粒脱净率高,比较适应我国大部分水稻产区的收割要求,同时它的收获工艺可保证低割茬和茎秆完整,不仅能促进茎秆的综合利用,也为农艺后续工序处理提供了方便。图 1为2005-2012年我国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产量走势。
图1 2005-2012年我国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产量走势
4 近年来我国半喂入联合收割机适用情况
4.1 地区适用性分布
(1)华东及周边地区保持适度的增长量,并且有一定的更新率。我国南方的土壤结构比北方更复杂, 土壤黏度大,地块高低不平,多丘陵,对水稻收获机械的通过性、灵活性、操作性的要求相对较高。该地区2008-2009年半喂入收割机销售情况见表 1。
表1 华东及周边地区2008-2009年度半喂入收割机销量一览表
(2)华南及周边地区(或者是南方双季稻地区),进入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过渡性发展的后半段,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需求进入稳步增长的阶段。该地区2008-2009年半喂入收割机销售情况见表 2。
表2 华南及周边地区2008-2009年度半喂入收割机销量一览表
(3)东北粮食主产区将在国家粮食增产工程的带动下出现超常规的发展。该地区2008-2009年半喂入收割机销售情况见表 3。
表3 东北粮食主产区2008-2009年度半喂入收割机销量一览表
4.2 机型适用性分布
(1)44.1kW以上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需求上升。每年的收割季节, 对购买了收割机的农民来说,是一个“抢钱”的季节。跨区作业在解决部分地区收割机短缺、机收率不高的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用户要向收割机要效益, 必然看重其作业效率, 所以小马力收割机越来越不被用户看好, 而大马力收割机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从25.73 kW到35.28 kW, 再到现在的44.1 kW,由于跨区作业的需求,无论是收小麦还是水稻,大马力机械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表 4为江苏某企业29.4 kW和44.1 kW半喂入收割机销售情况。
表4 某企业29.4 kW和44.1 kW半喂入收割机销售情况一览表
(2)山地用小型两行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将异军突起。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特别是地处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田块小而分散,耕作的田地大多为梯田、山坡岭地等小地块,加上很多地方有套种作物的习惯,极大地限制了大中型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而小型农机具在使用过程中不受这方面的影响,适合于该类地区使用。为适应这些地区的需求,各大公司正在开发适合山地收割的两行半喂入收割机,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适应性强、清选效果好。
(3)农垦用卸粮型收割机出现需求。我国农场的地块大,劳动力相对较少,而普通半喂入收割机作业时需要的劳动力相对较多。目前大部分农场稻麦收获基本上是采用大型自卸粮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但全喂入收割机在收割质量上与半喂入收割机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适应这种情况,部分收割机生产企业推出大马力大粮箱自卸粮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由于在水稻收获中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收割质量、可靠性和适用性比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在水稻稻作区,用户广泛选用性价比较高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5 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趋势及特征
受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地埋环境的影响,我国水稻收割的发展很不平衡,除了江、浙、沪等发达地区机收率比较高以外,其它水稻主产区机收率都较低,然而在各地政府和农机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省的机收面积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8-2009年各省、市、自治区水稻机收情况见表 5。
从表5可以看出,江苏、山东、安徽、黑龙江、河南五省机收面积最大,同时收割机的需求量也是最大的。
收割机销售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补贴资金的增加有效拉动了需求。补贴资金的总量增加,促进销售增长20%。二是新一轮收割作业市场效益的推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农村从事强劳力作业的精壮人员减少,推动农机作业市场需求量上升。三是机具更新换代加快。由于购机补贴政策规定,购机2~3年以后就可以重新购机并获得补贴,有的用户为了保持产品的先进性,减少维修成本,会在购机2~3年以后另购新机。四是用户群体的扩大、合作社的兴起、使用技术的提高、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促使机具需求量稳步上升。
通过对各省机收面积情况和收割机销售增长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水稻联合收割机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有着很大的发展和利润空间,而能否在这场联合收割机械的角逐中成为赢家,取决于其机具的性价比。符合国情、能为农民所接受的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应为:使用性能好、适应性强、售后服务好、能兼收小麦且价格合适。
表5 2008-2009年度各省、市、自治区水稻机收面积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