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促进蓝天沃土工程建设——江苏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推进工作纪实
2013-06-10谢建水
谢建水 张 飞
江苏省农作物种植面积533万多hm2,年产农作物秸秆约4 000多万t,居全国第四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能源的多样化,农作物秸秆不再是农村生活的主要燃料。夏秋农忙季节,焚烧和丢弃秸秆现象日趋严重,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质资源,而且烟雾弥漫,污染环境,甚至会造成交通事故和影响航空飞行,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省政府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先后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省农机局按照省政府《关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0-2015年)》要求,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应用技术,推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实施情况
1.1 示范历程
“九五”至“十五”期间,省农机部门就组织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试验示范,先后研制开发并示范推广了一批秸秆还田机具,但由于农民认知程度以及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总体进展不快。
进入“十一五”,秸秆明显过剩,废弃和焚烧日趋严重,导致河水污染、影响交通及土壤出现板结等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机部门自2007年开始,组织有关专家以主要高速公路沿线、机场和省辖市周边重点区域为突破口,以示范乡镇建设为重要抓手,开展试点示范,秸秆还田工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由于补贴资金和试点范围相对较小,没有大面积推广,没有达到预期的辐射效果。
2009年6月1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地方性法规后,省农机局将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作为全省农机化发展三大重点任务之一,按照省政府《关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0-2015年)》要求,采取行政、技术、经济等手段,坚持行政推动与示范带动、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宣传发动与技术促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不断加强机具的研发,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有效增强,实施区域不断扩大,推进工作有了跨越式发展。2007-2012年秸秆还田省级财政资金投入及全省作业机具增长情况见图1、图2。
1.2 应用面积
自2007年在13个乡镇开展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示范开始,到2012年实施区域扩大为全省77个农业县(市、区)的重点区域,实施面积从2.49万hm2扩大到172.67万hm2(麦秸秆还田127.33万hm2、稻秸秆还田45.33万hm2),累计完成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面积达507.93万hm2(麦秸秆还田346.67万hm2、稻秸秆还田161.27万hm2),折合秸秆量约3 600多万t,连年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目标任务,部分地区还田率超过了50%。2007-2012年全省作业面积增长情况见图 3。
2 主要成效
2.1 机具配置不断优化
为了解决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技术和装备问题,各级农机部门积极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整合农机科技资源。2007年,联合省内农机企业、科研院校和农机推广部门的技术力量,加强研发和试验,先后研制开发并示范推广了一批秸秆还田机具。2009年,依托灌云县旋耕机产业集群优势,组建了江苏省旋耕机械科技创新中心,进行新型秸秆还田机具的统型开发,先后创新开发出适合农艺要求的反转灭茬机、水田埋茬(草)耕整机、秸秆还田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具等秸秆还田新机具。在此基础上,组织省有关农机科技单位通过对比试验、选型、改进,筛选出多种经济适用、性能较优的秸秆还田机型。目前,全省已先后开发出40余种适合农艺要求的系列化秸秆还田机械(详见表 1),秸秆还田机及其配件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60%,大中型拖拉机、秸秆还田机和秸秆切碎装置的保有量不断上升。
2.2 技术体系日趋完善
成熟完善的技术路线是加快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推广的重要保证。2008年,省农机局成立了江苏省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专家组,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适应江苏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发展思路和技术路线。
图1 2007-2012年秸秆还田省级财政资金投入
图2 2007-2012年全省作业机具数量
图3 2007-2012年全省秸秆还田作业面积
(1)麦秸秆还田。主要有水还田和旱还田两种技术路线。水还田工艺路线为:机收的同时进行秸秆切碎抛撒→放水泡田→施基肥→水田秸秆还田机耕整地→机插秧;旱还田工艺路线为:机收的同时进行秸秆切碎抛撒或机收时高留茬→施基肥→旱旋耕灭茬还田→放水泡田→平田整地→机插秧。
(2)稻秸秆还田。稻秸秆还田以切碎、深旋耕为理想耕作工艺,其技术路线为:水稻机收的同时进行秸秆切碎抛撒→秸秆还田粉碎机或反旋灭茬机还田→少(免)耕机播小麦→开沟。
实践表明,这两种技术路线都能较好地满足秸秆还田后续机插秧和耕整地的技术要求。专家组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秸秆还田机械操作规程》、《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机旱地作业质量》等六项作业规范,并由省技术质量监督局发布,上升为省地方标准,进一步增强了技术的规范性、可操作性。
表1 全省秸秆还田机械分类
2.3 发展机制初步形成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为基础、政策扶持为动力、行政措施为保障,多措并举、多部门联动的协调工作机制。各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探索秸秆机械化还田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大力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推行订单作业和机收、秸秆机械化还田及机插“一条龙”作业,为加快发展秸秆机械化还田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把跨区机收的经验运用到秸秆还田作业中,积极实施机械跨区调剂,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具利用效率和效益,逐步建立起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的有效推进机制。
2.4 综合效益凸显
从实践看,秸秆机械化还田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家的“蓝天沃土”工程,有明显的比较效益。
(1)经济效益。通过调查,连续3~5年实施秸秆还田的田块和一般的田块比较,其土壤结构和透气性有了明显改善,有机质含量,特别是氮、磷、钾的含量有了明显提高,每亩还可减少化肥施用量5~10 kg。坚持常年还田,粮食持续增产明显,据徐州、南通和农垦等地监测,粮食增产达到5%~10%以上,小麦亩均增产25 kg左右,水稻亩均增产30 kg以上。
(2)社会效益。据调查,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可以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提高集成机插稻的大米品质。
(3)生态效益。现场检查和气象卫星火点遥感监测信息显示,实施秸秆还田后,大面积秸秆焚烧现象一年比一年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提高。
(4)产能效益。秸秆还田推进工作的拓展,促进了农机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新型联合收割机切碎匀抛功能的创新和大中型秸秆还田机产品应用水平的提升,提高了作业效率,提升了农机化发展水平。
实践证明,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是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提高耕地地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处理农作物秸秆的主要途径。
3 推进措施
3.1 强化行政推动
各示范推进县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织机构,将推进机械化还田工作作为秸秆禁烧禁抛工作的重要措施,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考核奖惩办法,成立相应的宣传报道组、技术服务组、巡回督查组,加大行政推动和督查监管力度。各级农机部门在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基础上,自行加压,不断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应用面积指标,通过签订目标责任状将任务分解到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
3.2 争取地方投入
在省级财政扶持的基础上,不少市县都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落实配套扶持措施,逐步加大投入。据统计,近年来,省级财政共安排5.67亿元用于作业奖补,地方各级财政共安排扶持配套补助资金近3亿元用于秸秆还田机械的购置补贴和作业补助等。其中,无锡锡山区、张家港、昆山、如皋、建湖、扬中、靖江、丹阳、赣榆、泰兴和泗阳等部分县(市、区)财政扶持投入达到省级奖补资金额度的一倍以上。2012年,镇江市投入4 020万元用于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秸秆总还田率达68%,其中丹阳市对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每亩补贴40元。这些扶持措施有力地推进了秸秆还田工作的开展。
3.3 加强宣传发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省人大《决定》、有关政策以及秸秆机械化还田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和接纳程度,营造出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浓厚氛围。据统计,2007年以来全省共组织现场演示会约4 500场次,参加观摩人数约92万人次,印发宣传材料约1 600万份。
3.4 落实保障措施
一是提高机具配备能力。提前做好三麦和水稻收获以及秸秆切碎还田动力与配套机具的测算,对照目标任务抓好机具落实,通过加大购机累加补贴等措施保证机具配备到位。二是发挥合作社作用。到2012年全省农机合作社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量占总目标任务的60%。三是强化保障服务。认真做好机具检修、作业用油及配件供应等各项保障工作,组织各级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在作业期间及时上门服务,并利用“平安农机通”及时为农机手提供气象、供求、加油、维修等信息,方便机手合理安排作业,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四是规范资金使用。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切实加强对奖补资金的使用管理,充分调动作业机手和农机大户的积极性。
3.5 组织培训演示
在每年夏秋实施机械化还田工作之前,根据各地作物品种、茬口布局、土壤性状、农田水利设施、季节特点等实际情况,分省、市、县三级组织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层层培训,切实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推广到位率。据统计,近几年共组织技术培训约6 400期,受训人员达67万人次。夏秋作业期间,还安排技术指导服务组进行巡回技术指导,重点做好对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跟踪指导服务,确保作业效果。
3.6 强化监管考核
一是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和隔日报告制度。作业期间,各级农机部门成立管理和技术指导小组,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深入田头查看收割机是否加装和开启秸秆切碎装置,检查作业质量,了解作业效率,从源头上保证技术到位率。通过进度隔日报表等及时掌握各地工作进展情况,通过省农机局网站重点宣传先进典型事例和做法。二是加大督查力度。成立由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督查组,在农忙期间重点对组织工作、责任履行等进行督促检查,对实施工作不到位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促使各地查找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三是严格考核标准。成立了由财政、农业和农机部门组成的县(市、区)级自查组、市级考核组和省级抽查考核组,夏秋作业实施后,对照考核办法和实施方案进行考核,重点考核作业面积完成情况,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四是加强调研总结和绩效评价。在总结工作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作方法,发挥省级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专家组作用,深入开展调研活动,重点加强技术路线和农机农艺结合的分析研究,总结完善集成技术路线,并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项目实施后及时组织专项总结和绩效自评价,为完善发展工作机制积累经验。
总体来看,秸秆机械化还田已成为各级领导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从实施情况看,其推进力度、实施规模、工作措施、农民认知程度及社会影响力居全国之首。当然,也存在着少数市县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地区高效率农机装备发展缓慢、农机与农艺技术衔接不够紧密、基层农机服务体系薄弱以及作业补助和实际作业成本差距较大等问题,还需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探索长效发展机制,为扎实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努力促进江苏蓝天沃土工程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