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析中考案例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3-06-08福州第十八中学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中考历史情境

◎福州第十八中学 程 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初中升学考试试题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考试试题都是沿袭立足于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再现旧知识的方式在考卷中表现出来。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近几年的福州历史中考试题,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历史图片的运用、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和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等方面,使课堂内容更贴近中考的要求,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初中历史的学习。

一、注重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感悟历史、诠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促进有效学习

[例]下面是历史短剧的台词(片段)请找出一处错误并说明理由。

弟子(拱手问道):请问先生,当今世风纷乱,该如何治理?

孔子(摇头、叹气):要治理天下,我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这道试题利用创设的情境考查学生诸子百家的主张,题目新颖,很快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把枯燥乏味的各家学说用重现古人对话的情境模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从抽象回到具体。

很多历史史实本身距我们有百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过去的事就是历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存在,去认知它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纵观整个知识体系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历史。学生学习新知识是以旧知识为基础,往往旧知识就是学习新知识最基本的落脚点,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让遥远的历史不再遥远,让学生在感受历史中成长。学生只有充分感知历史,才能充分理解,其功用在于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打破时空界限,感受当时的真实。这就给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实现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在教学中呈现教学内容。情境再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不断创新,例如人物对话的再现,课堂短剧,课堂的活动探究等,还可以借助图片、问题、历史小故事等趣味性较强的形式创设情境叩击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强化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质疑和思考。在课堂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和自我构建。教学的实践证明,历史活灵活现地记录了人类活动,可是历史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受到限制,只能把生动的历史事件变成乏味的结论式的术语,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就丧失了历史学习的意义,要让历史教学情境发挥效果,使活生生的历史风貌重新展现出来,从而有效地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懂得“读史使人明智”的道理。

二、充分运用历史图片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例]2007年的改错题中展示九年级下册课本中的几幅图片:“瓦特和他发明的蒸汽机”、“卡尔本茨和他发明的灯泡”、“计算机网络”。2008年材料解析题中考查的图片有八年级上册杨虎城、张学良的肖像图、毛泽东与蒋介石的重庆谈判、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图片,要求说说其中的联系。

从这一张张似曾相识的图片中,让我们再次感到平时课堂中充分利用这些既有的历史资料和基本素材是多么重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套教科书中图文并茂,体现了初中学生心智发展特点,大多是图片与文字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观察、分析图片的有效信息,也可通过观察图片理解文字的叙述。这样不仅使教材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这些直观的图片成为日常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运用图片创设情境,诠释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以图片设计问题,让学生挖掘图片中的内涵,寻找历史表象后面的缘由;分析图片中的相关信息,以图育情,点燃学生积极进取的情感;以图释图,进行新的有趣的发现。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进行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历史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同时提高考试中图片的分析能力。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努力做好与高中课程的衔接

[例]材料一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自强到维新变法,从共和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的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学校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写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历史事件。

(2)洋务派在福州创办的军事工业是什么?

(3)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说说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高中历史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按专题的形式来构建模块。必修课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模块,其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提升人文素养而必修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历史知识。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潜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由此可见高中与初中的历史教学需要一个自然的衔接过程。

在中考的试题中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初高中的衔接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体现出来。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是按年代顺序编排课程,在教材形式、内容上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有很大区别,致使许多初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也使高中课改后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导致许多高一学生由于初中三年中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和技能方面教育,这种情况又极大地制约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延误了学生的学习。

面对高中历史新课改和初中历史学科纳入中考的机遇,初中的历史教师不仅要重视初中历史教学,而且要时时关注高中历史教学,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别,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努力地为初中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更为科学的平台。新课改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更应是这一起点中最先起步的人。

四、在教学中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

[例]“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表现了一位民族英雄禁烟的决心。“苟以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则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两句话出自哪一历史人物( )

A、林则徐B、魏源C、康有为D、孙中山

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际都承认的崇高精神,任何人、任何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都会受到赞誉。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一面,他们也是我们在平时课堂中最好的教育范例,通过他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进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我们所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及实现的程度,只有知识、技能的教授而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渲染不能算是一节“有效”的课。中考命题中大量地运用课本中这样素材启迪学生的心智,同时也要求我们一线的教师们注重在课堂中及时传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使它对学生的教育也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有效的课堂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和历史教师永远的追求。相信只有了解中考,认识中考,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增强平时教学的针对性,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中考历史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